江西赣州于都罗江乡有一个名叫上溪排的村子,这里青山翠绿,郁郁葱葱;溪水出涧,潺潺流淌,村子前面是一条川流不息的百里小溪,有绵延的青山和葱翠的竹林,后面是静静流淌的贡江,蓝天白云下的村里风景就像一幅浑然天成的风景画一样美丽,一块块水塘、一栋栋楼房都能看到这个山间小村的美景。
在村子上面大拐弯的右边,周边满山的松树葱郁丰茂,棵棵都是身影挺拔,虽然如今村里人的日子过得火红,都住上了新房,这些老屋已经不再住人,屋前长满了杂草,没被白浆粉刷的老屋更是写满了沧桑,留下了时光走过的足迹。但瓦房土墙的老屋是村里老一代人遮风避雨的温馨港湾。在村子一边的大树掩映下有一排三座的客家老房子,便是曾经赫赫有名的开国少将丁盛的出生地。
见我们来到丁盛故里参观故居,村里上了年纪的老人就过来讲解将军的往事。其实这写着丁盛故居的房子,并不是他家建造的,而且同族近支的一个祠堂,丁盛虽然在后来当了大官,但从来没有为家乡做什么贡献,没有帮助过家乡人民,上世纪七十年代,作为大军区司令员的丁盛回过一次老家,村人有人劝他修下房子,留下点纪念。他回答说,我到处都有房子住,没有必要修建这个房子。晚年时被人称落难英雄,便再也没有能力修建房子,现在大家看到的修缮一新故居,是村里人自发捐款修建,里面的墙上挂着很多“图说丁盛”,还有他祖上及父母的照片,让人领略这位开国将军的不凡的风采。
丁盛的祖上“奇,道,通,达″四支中道公之后,丁盛家中一共有兄弟姐妹七人,他是排行最小,有四个哥哥,两个姐姐。农村有句俗话说,爷爷奶奶疼长子,父亲母亲疼满仔。在丁盛童年的时候,随着他的几个哥哥都相继成家立业,与父母分开过了,每一个人分一间房子,丁盛便只好跟父母挤在一处狭小的房间,白天都看不见,更别提晚上。
丁盛的母亲对他非常的疼爱,那时一个鸡蛋能卖2个铜板。母亲时不时会给他三、五个铜板,让他买零食吃。长大一点后,家里生活困难,母亲也是很向着自己,大家都吃地瓜时,母亲总会给他单独蒸一碗米饭吃。
丁盛的母亲是一位手艺人,会做一手果脯和年果。村里办喜事或办年货,都会请她去帮忙。果脯是用梨、柚子等水果制作而成,先把水果用刀雕成花,然后有糖浸泡、晒干后用。水果放到现在不是稀罕东西,可在那个穷苦的年代,都是一般普通百姓不容易吃到的。她给别人家帮忙,事后人家感谢,送她一些果子,丁盛小时候每次放牛回家,母亲都给他准备好吃的。加上他少年时候很聪明,对一些太累的农活喜欢走捷径,因此,在一些村里人的眼中,他有些好吃懒做的味道。
就在丁盛16岁那一年,红军从井冈山下来,路过上溪排村,他与村里的6个孩子以好奇的目光关注着红军这支队伍,他们看到红军队伍纪律严明,对群众秋毫无损,特别是在一些地方打土豪分田地,杀猪有肉吃,唱着嘹亮的红军歌曲,觉得在家里太穷太苦这些孩子,就想参加脱离这个环境,找一个有饭吃的地方。就这样,他们背着家人报名参加。
丁盛离开家乡之后,母亲是多么的不舍,她知道儿子肯定是跟着红军后面走了,便四处打听他的消息,一见到村子里来了红军,便赶过去打听,母亲经常到村外山坡山眺望,盼望他回家,有时在黑暗的夜里点起马灯,怕儿子回来打不到回家的路。
其实,丁盛参加红军之后,他何尝不想自己的家,还有对自己如此疼爱的母亲。在丁盛的人生中,对母亲很是亏欠,少小离家,老大回,没有在她最需要自己的时候,留在身边尽孝。既然,迈出了这一步,就只有努力奋斗,从而回报母亲的爱。因此,参加红军之后,他充分发挥了自己的特长:人很机灵,跑得飞快。果然被团长看中,挑选当了通讯员,但他自己更想当旗官,行军时扛着团旗,战斗中高擎红旗跟定团长,形影不离,红旗指引战斗。
他如愿以偿当上旗官后,在战斗中,红旗飘到哪儿,全团打到哪儿。一次战斗,新兵丁盛所在团的团长和旗官都牺牲了,他毫不犹豫,冲上前去高举红旗,冒着枪林弹雨冲。从此得名“丁大胆”。中等个头的他平时话语不多,也挺文静,浓眉下一双挺大的眼睛,目光也挺温和,枪声一响立刻变得炯炯有神,透出一股逼人的杀气,他精明、果断,脑子快,有计谋,决心硬,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不过,在红军队伍中,光有打仗勇敢是远远不够的,像丁盛这样从来没有进过学堂门的 放牛娃文盲可以说占绝大多数。幸运的是,也正是丁盛这个通信员和旗官这个职务,让他遇到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个伯乐—王稼祥。1932年,红军刚刚成立总政治部,丁盛就被调任到此,担任总政治部主任王稼祥的通信员。一年后王稼祥在第四次“反围剿”中不幸负了重伤,被送往瑞金后方疗伤,丁盛便一直率领通信班跟着他的身边。
王稼祥当年有二样事迹比较出名,一是有一支能写敢写的笔,二是能够慧眼独具识人。就在王稼祥养伤时为了给他增加营养,丁盛发挥他的强项,到附近的田里抓了一大筐野生鲫鱼,他把鱼一部分用水养起来,一部分叫伙房水煮给王稼祥增加营养。对这件事情,一开始的时候,王稼祥特意问端鱼给他的伙房,这鱼是从哪里来的?有人告诉他,是丁盛从稻田水沟里捉来的野生鱼,营养可丰富了。
此时,王稼祥以为他是从老百姓家养的鱼塘中抓的,并批评他有没有学过《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丁盛给他讲解:我小时候每年到这个季节,都知道深水河里的鱼会上水,能抓到不少野生的鱼呢?并眉飞色舞比划着如何抓鱼的过程。
丁盛性格直率,脑子又活,虽然很少上前线,但讲起事情的过程却是一套一套,王稼祥发现自己身边这位小通信员,其实天赋无限。问他:你家里的情况怎么样啊?丁盛说因为自己不识字不会写信,家里情况一无所知。王稼祥非常喜欢丁盛的聪明伶俐,便开始手把手地教他习字,讲课文,随后送他去红军学校学习,后来更是亲自写信把丁盛推荐了三军团的领导。就这样,丁盛从班长升任为排长,这时红军开始长征了。
到一线部队之后,外表看起来斯斯文文的丁盛,在战场上却完全是另一副面孔。先打遵义,再战娄山关,每次冲锋他必然亲自带队,轻伤不下火线,“大胆”之名传遍全军。就这样,屡立战功的丁盛甚至直接跳了两级,从班长跳升到连指导员,又从连指导员跳升为团政委。到了解放战争时期,他先是旅长、师长,特别是天津攻坚战,他要求炮兵延伸火力,派七十团往上攻,七十一团也从左翼突击,官兵如潮水般攻了进来,敌人关门的企图破灭了,红旗插上了突破口。
接着衡宝战役,他率部孤军深入到了敌后,面对敌人4个主力师包围,以一敌四,上演了“中心开花”的经典战例。此战,国民党在大陆的最后一支完整的军事集团——桂系宣告灭亡。他也因战功晋升为军长。从班长和连指导员再到团部一直到军部,一级一级,丁盛曾开玩笑地说:自己是红军中最“老牌”的通信员,他带出的部队,看见敌人就眼红,敢于亮剑,嗷嗷叫着往前冲。
就在丁盛当上军长的时候,他的老家得到了解放,此时从家乡传来消息,他的母亲依然健在。要知道,离开家乡近二十年来,母亲一直是他心中最大的期盼,虽然最初他的想法是想靠自己的双手给家人一个更好的生活,但是当他真正遇到自己的梦想的时候,他明白,自己的如果能成功,那么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家人的命运,所以他拼了命也要进红军的队伍。
丁盛要见自己阔别二十年的母亲,他想起这么多年缺衣少食的日子,便决定他给母亲特意买了几箱罐头,让她尝尝鲜,改善一下生活。要知道,尽管罐头是现代生活中相当普及的方便食品,但那个年代是进口的军用罐头呢,在丁盛当红军参加长征之前的于都老家生活十分艰苦,即使前线打仗的红军的方便食品,只有那种小蒲叶包装饭,当地土话叫“饭梢子”。
“饭梢子”是用一种蓆草编织起来,圆桶式、外形似大香囊。炊制前,先将编织好的蒲包用水煮一道,再用木棒敲打,“逼”出草本身的黄水,用水漂清。然后,将米装进蒲包,并过一下水,使米均匀分布,再下锅沸水煮20分钟,以去除蒲包草料中的腥味。最后是蒸,将蒲包放进饭甑里,蒸上30分钟左右,蒲包草料的清香就慢慢渗入米饭中。一个“饭梢子”两顿吃,菜没有油,有时连盐也没有,就把青菜沤酸用白水煮着吃,或抓几个辣椒在火上烤一烤,但大家也吃得很香。
当他第一眼看到那张脸,就知道她还是那个对自己疼爱的娘,还是那个日夜操劳,不顾自己休息的娘,岁月在她脸上留下了痕迹,但那是“最美的痕迹!”是一个母亲为了孩子可以放弃一切的爱!此时,乡亲们看到丁盛拿回家里的罐头,那味道自然是不一样,更觉得是一种稀罕东西,打开一罐之后,那味道相当的好。
,母亲是一位善良的人,接到儿子拿回来的罐头,喊来周围的众多乡亲们,她用勺子分给村里的乡亲们都尝一尝,大家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如今,吃了丁盛送罐头的村里人。虽然大都已经作古,但那种鲜美的味道令他们终生难忘,以至于告诉子孙后代,都不要忘记这种甜蜜的滋味。向我们讲述丁盛将军事迹的上溪村人,他们的祖辈和父辈都尝过这种美味,前人种树后人乘凉,同时,他们也告诉后人,正是前辈们的艰苦付出,才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应该永远不能忘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