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普通家庭父母最大的心愿,辛辛苦苦培养孩子上大学,等孩子大学毕业后,可以改变命运。
这种将全家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的家长,真的就能梦想成真吗?
以往,内卷不严重,大学生的数量也不多,梦想成真的概率很大。如今,内卷严重,大学生遍地都是,没啥稀缺性,梦想成真的概率很小。
用市场的规律来概括,物以稀为贵,物多不值钱。
稀少的人与事儿,总是有价值,被人看重。而普遍的人与事儿,总是没有价值,被人瞧不起。
大学生也是如此。普通家庭的父母,辛辛苦苦培养孩子上大学。怎奈孩子大学毕业后,要么毕业就失业,要么工资几千,完全就跟所谓的天之骄子不沾边。
02
前段时间,看到了一个观点:现阶段的父母,都在投入大量资源去鸡娃,拼命培养月薪几千的大学生。
一谈到鸡娃,我们会想到这一句话,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为了让孩子可以领先其他人,父母就会给孩子报补习班。要么是语数英政史地物化生的课程补习班,要么是兴趣班,比如绘画、弹钢琴等等。
而这些补习班,在大城市,一节课就需要几百块。完成一个学期的课程,也就需要上万块。
不少家长勒紧裤腰带过日子,甚至卖房卖车,也要让孩子去上补习班,进行鸡娃。
他们觉得,我的孩子上过补习班,有过外力辅助,绝对比其他的孩子要强。
基本上,他们的孩子都可以考上普通大学,好一点的,可以考上双一流。难道说,孩子的前途就已经光明了吗?不见得。
在行情半死不活的今天,这些应届毕业生出来,也就工资几千。好一点的,在北上广深等大城市,月入过万。
03
在普通城市,工资几千;在北上广深等大城市,工资过万。真的就改变命运了吗?
每一个地方的物价,跟当地的工资收入,都是挂钩的。低工资对应一般物价,而高工资对于高物价。
还有一些奇葩的中部省份城市,低工资,竟然对应广深的物价。
可见,在城市里边打拼,这些年轻人们所赚到的工资,只能勉强养活自己(租房、吃喝、穿衣、通勤、应酬等等)。至于说帮补家庭,那是很难做到的事儿。
以至于无数父母在短视频平台抱怨,辛辛苦苦鸡娃,竟然只是养出了月薪几千的“工薪阶层”。
问题就来了,为什么父母辛辛苦苦鸡娃,孩子也读了大学,依旧是工薪阶层呢?
因为这年头的大学生太多了,多你一个不多,少你一个不少。在就业市场里边,你不干,有的是人干,工资就被压下来了。
不是年轻人不努力,只是人口基数太大,资源不够分罢了。
04
人太多,而岗位太少,注定会屡屡出现“几百上千人争一个岗位”的情况。
以往,只是高考要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如今,连考公考编,竞争大厂岗位,都要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谁能保证,自己就是闯过独木桥的那个人呢?
假设,这里有1个公家岗位,引来了1000人竞争。结果,只有1个人可以上岸,其余999人都被淘汰。难道说,是其余999人不努力吗?
不是他们不努力,而是岗位就只有1个,争破头了也只有1个。资源太少了,人口基数太大了,内卷不就严重了吗?
说个题外的事儿。
社区这边的垃圾桶,每天都有好几个五六十岁的大妈坐旁边守着,谁丢了纸皮、空瓶子、罐子等等,她们都会立马翻垃圾桶收走,避免便宜了清洁工。
你想想,连捡纸皮、空瓶子、罐子等“收垃圾”的活,都出现了内卷,又何谈是年轻人所追求的岗位呢?
05
穷人家庭的悲哀:只能培养出月薪几千的大学生,没有任何未来。
谈到这里,相信有的家长会洋洋自得,我的孩子在北上广深月薪超过了一万。
说句不好听的话,在普通城市,月薪几千,尚且买不起房子。在北上广深,哪怕月薪过万,奋斗十年(中途有可能还失业了),都买不起一个厕所。
只要还处于“工薪阶层”,还在帮别人打工,就还是“被剥削”的命运。
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有一个说法:“别人三代人经商、捞钱,成为了土著,哪是你一代人寒窗苦读十几二十年就能够超过的?”
普通家庭的家长,还是要认清楚现实。拼命鸡娃,投入几十万、上百万的钱财去兴趣班,真的有意义吗?或者说,真的可以回本吗?几率为零。
适度鸡娃是必要的。但是,将全部的希望寄托在孩子的身上,妄想他成为朱元璋等白手起家的人物,这是不现实的。
毕竟,乞丐朱元璋可以当皇帝,而你的孩子,当不了皇帝。
文/舒山有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