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冯骥才先生的小说《俗世奇人》中,写了很多天津能人,或是擅长医术,或是精通武艺,或是善于表演,他们用绝技在俗世中立足,成了老少爷们口中的“奇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今,在河北区王串场幸福道商业街的“修补巷”,‌也“藏着”一群当今的“俗世奇人”,他们有人成就“天衣无缝”,有人擅修百物,有人能“驭”花鸟鱼虫,有人将一把刀使得锋芒毕露……

他们大隐隐于市,却有相同的一点——有求必应,帮普通人“化腐朽为神奇”,修补着时光,补足了幸福。

这里有一巷子“俗世奇人”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但生活中的“修修补补”仍有不小的需求,不少人感慨,那些旧时光里的修补师傅却越来越难觅踪影。

在修补巷这条小街上,居然包含着156项便民、修补项目,修鞋开锁配钥匙、织补改衣修家电、修表修车改首饰、皮具养护小家政……洋洋大观,可谓集古今修补之术,行天下之技艺,解百姓之所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初冬的一个午后,老师傅们在店铺门口摆开阵势,有的打磨瓷器,有的雕琢烟嘴儿,有的制作手工艺品,他们不时笑着聊上几句,一条街巷升腾出温暖的烟火气——阳光遍洒,呈现出城市民生新景。

“听说您能把破洞的羽绒服修复成原样?我特地来了。”“师傅,这把刀您受累给磨一下。”在店铺里,织补名师飞针走线,修表行家眼辨秋毫,慕名而来“求修补”的顾客们驻足观望,啧啧称奇。

♪ 镜头一

一件衣

非遗技艺中的人情味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春元织补改衣店中,64岁的徐春元师傅正手拿细如牛毛的针线,专心地织补一块布面。他穿针引线,手速飞快,破损的布面不大一会儿就被修复如初。

徐春元被街坊们亲切称为“春元老师”,从业已经48年的他与妻子舒欣被誉为“神针侠侣”,不仅被天津市政府授予“有贡献的高级技师”称号,更是“传统精工织补技艺”非遗项目持有人,教授了数百名学生成为行业能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位大师级的非遗技艺持有人能“屈身”于市场小小的店铺中,源于街道对其诚意满满的三顾茅庐。

街道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我们第一次去时,老师看了一眼就拒绝了,我们又去了第二次、第三次,把我们想法和老百姓的需求和老师沟通。老师最终打消了顾虑,将自己的织补店开在了小巷里。”

“织补技艺的市场主要来自高端衣物的面料、做工与价值,说实话,这条街并不完全符合精工织补的标准。”徐春元说,但为了贴合这里小巷人家的实际需求,徐春元和学生们降低了标准,引入了一些更简单的手艺和修补服务。因此,小店里人流不断,小修小补,完成着老百姓平日里的“小确幸”。

♪ 镜头二

一块表

记录三代人的坚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听到记者走进店铺,聚亨钟表店店主王晴川并没有抬头,在堆满工具和钟表、手表的工作台前,他戴着“眼罩”聚精会神地征服一块手表中的精密部件,额头上渗出涔涔汗珠。

王晴川家中的钟表店已经在王串场一带经营了三代。他从小学手艺,“5年出徒,10年才能应对各种钟表维修。做哪一行都不容易,但坚持更不容易,我觉得作为青年人,能守住自己的手艺为大家好好服务,就能实现自己的价值。”王晴川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去年,王晴川因为在市场里修表的“小事”而上了央视新闻,成了这条街巷的“明星”,随后,也有更多修补能手进驻了街巷,为百姓的生活提供服务。

♪ 镜头三

一把刀

店小利微 情怀满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李师傅刀具专营店里,帅气大叔李师傅目光如炬,一把厚重的钝刀在他手中上下翻飞,一会儿便露出了锋利的刀刃。这把刀的主人是一对驱车几十分钟,慕名而来的老夫妇,“我们也是知道了修补巷,知道这位李师傅特意来的。”

“我磨刀和其他人不太一样,不是按一个标准,而是要询问顾客是左撇子还是右撇子,按照他们使刀的习惯,磨出‘偏刃’,这样他们用起来才顺手。”李师傅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师傅告诉记者,自己是刀具品牌的天津代理商,在这里工作虽然利润不大,却心情舒畅,很有成就感。

“店小利微,但它牵扯的是大家的生活,尤其是这里老年人多,很多物件用了很多年,都舍不得扔,这是给老百姓办实事,我们应该坚持下去。”

♪ 镜头四

一双鞋

分分钟修旧如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您给看看,这旅游鞋蹭掉了块儿皮,能补上吗?”

“我媳妇这双靴子,不太好穿,能给加个拉链吗?我着急要,最快多长时间取?”

“师傅,鞋跟儿快掉了,您给抹点胶吧”

上午10点,在老马修鞋铺前也排起了队——马小丁师傅一边用机器磨着新粘上皮鞋跟,让它与鞋底更加贴合,一边回答顾客的各种提问,这是修补巷里最寻常不过的场景了。

各种鞋子“创伤修复”、尖头圆头互改、鞋面上色改色、还有擦鞋洗鞋护理……给李大爷换了拉锁头,不过分分钟的时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小马师傅让那位给媳妇皮靴加拉链的“爱心丈夫”逛一圈一个小时再来,“手里有活,不能加塞,不然还快”;旅游鞋得稍等,忙完手里的给她找一块皮子看看颜色成不成;“你这个马丁鞋,不光得用胶,还得缝线”,手中活不停,看一眼就迅速回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舍不得、丢不掉”的幸福味道

“好么,马师傅不得在这里三四十年了吧!”修拉锁的李大爷就住在附近的银山南里,基本每天都是从幸福道商业街买菜回家。他告诉记者,这一片过去就是农贸市场,生活在这里特别方便。

据了解,王串场街位于河北区东南隅,常住人口6.7万余人,街域为天津市著名的工人新村,老旧小区数量多,老龄人口基数大,60岁以上老人约占比38%,如何服务好“一老一小”是街道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中之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串场街党工委书记张岩介绍,修补修补,小修小补。这些看似“低频”的服务实则是居民的“刚需”,如何广招全市相关业态从业者进驻是重中之重。

因此,以幸福道商业街为轴心,创新打造“小修小补”街区,以集群效应辐射带动周边民生服务提质升级,把居民日常的“需求清单”转化为便民利民的“满意清单”,这就是打造修补巷的初衷

经过不懈努力,如今,择此修缮者日益聚集,生意好不兴隆。修补巷人文特色鲜明,百姓赞不绝口,被誉为“津沽修补第一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舍不得、离不开,就是居民所需、所盼。

张岩表示,希望能将这里打造成一个既具有传统文化底蕴,又充满现代气息的特色生活服务示范街区,让更多的市民和游客感受到老街区的新魅力,享受到更加便捷的生活服务。

修补巷的宝藏店铺

春元织补改衣店

主营业务“织补、改衣、洗衣、洗鞋”。春元老师是春元织补改衣培训机构的创始人,“传统精工织补技艺”非遗项目持有人。2017年正式开始传承技艺,至今已培养学生数百人,身体力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李师傅刀具专营

主营业务“家用刀具研磨保养、刀具锅具收旧换新”。该店2019年进入天津厨刀市场,依靠道具研磨绝活儿,让老百姓不用拿着菜刀满处跑找磨刀匠,方便百姓生活,造福民生。

聚亨钟表店

主营业务“修表、刻章”。修表店已经延续了三代人,店主王晴川岁数不大,手艺不小,是便利生活“小修小补”的典型代表。

老马修鞋铺

主营业务“磨损修复、贴前后掌、更换鞋底、修拉锁、脱胶修复、翻新护理”。1986年到天津从商,1990年来到王串场街幸福道商业街接手表哥的修鞋摊从事修鞋生意,已坚守“手艺”30余年。技术精湛、价格公道。

老花匠

主营业务“花木养护、教授栽培技术”。

老兵修表刻章店

主营业务“修表、刻章、修锁、配钥匙”。

巨豪制衣店

主营业务“扦裤边、缝补衣服、高级定制”。

张姐银饰品店

主营业务“银饰品及维修”。

上海西服店

主营业务“扦裤边、缝补衣服”。

腾栋修车

主营业务“电动车、自行车维修、配件更换”。

董记理发美发店

主营业务“理发、美发”。

玉洁家政

主营业务“家庭维修、保洁服务、通下水道”。

欧普照明

主营业务“灯具维修、水暖维修”。

鹏俊皮具

主营业务“皮包翻新维修、皮带打眼”。

宏业通讯

主营业务“手机维修、贴膜,手机配件”。

日新电脑电器

主营业务“小家电维修、遥控器、电脑配件”。

珠链碧核

主营业务“特色手工捻绳、珠宝镶嵌、文玩珠宝”。

天宝斋

主营业务“手工装裱字画、修复揭裱字画、各类配框”。

时代飞速发展

我们身边的旧物件

却是珍贵记忆的具象

幸有一群能人帮我们

修复时光 补足幸福

看到这里

您是否也想到了

哪些老物件需要拿去修补?

欢迎和我们聊聊

采写 拍摄 编辑 / 新报记者王轶斐 单炜炜

值班编辑/ 王妍

审校 / 窦怀国

责校 / 王永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