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1949年5月,地点北京铁道部,一项通知的发出立刻引起了全城、乃至全国人民的共同关注,内容很简单,只一句话,那就是面向全社会征集铁路路徽的设计图纸,听起来很简单,不过是一张图画罢了,但对于广大劳动人民来说,这却是一件天大的事情。
要知道,都不用说远的,就说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只要是有关政府的事情就没有人民群众能够做主的,无论大事小情都是如此,都是由一小部分人高高在上的“大人物”内定,如今,共产党赢了天下还没建国,便打算听从底层人民的意见,这难道不是一种进步,难道不是对“人人平等”政策的最好诠释吗?
人人平等
因此,一时间全国各界人士都踊跃参与了进来,其中有知识分子、商人,也有普通的工人、农民,声势如潮、浩浩荡荡,没过许久就有超过三千幅设计图如同雪花一般飞向了铁道部,小小的办公室内瞬间贴满了各式各样的图画,有的磅礴大气、有的精巧美观,经过反复的研讨挑选,这才得到了最终答案,即,如今“上人下工”的传世经典!
对此,许多人都下意识的认为,这般精妙、简洁、立意独特的作品一定是出自某位名人大家之手,最差也一定是一位专业的设计人员,但事实却并非如此,这位设计者一不是高级知识分子,也不是什么老牌学究,他的名字叫做陈玉昶,身份只是一位普通的交通部技工,听起来是不是很神奇?但实际上,如果大家了解了陈玉昶的生平经历,以及彼时的时代背景后,相信就不会感到奇怪了。
时间回到1949年初,此时的新中国尚未建立,解放战争尚未结束,虽说老蒋已然败逃台湾,可国民党的残余势力却依旧在西南诸省和东南沿海负隅顽抗,在这种情况下,我党我军当真算是时间紧任务重,一方面要肃清国内的残敌,另一方面又要对抗外部势力的干涉,更有甚者,还要从中抽出时间来建设百废待兴的国家,难度可想而知。
而要完成这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党中央和毛主席很快就想到了两个关键点,一个是铁路,毕竟只要铁路网恢复了,我们既可以快速应对各种突发情况,也能够快速、合理的分配资源,用于国内的生产建设,第二个则是信任,可以想象,当时的人们大多都是成长于外敌入侵、军阀混战的年代,想让他们对政府产生信任谈何容易,没有信任就不能团结一致,又何谈建设国家呢?所以,尽快恢复政府权威性的重要程度就可想而知了。
可又该如何让老百姓相信政府呢?答案其实显而易见,那就是兑现承诺,土地改革是如此,我党必须信守承诺让家家户户都拥有自己的田地,清算地主劣绅也是一样,当初共产党答应了一定会消除一切剥削压迫,如今就一定要做到。
当然,后续的事实也证明了,在这两件事上党和政府并没有“耍赖”,不过这还不够,还有一件最重要也是最难办的事情,那就是开篇时提到的“人人平等”!
中华文明几千年的历史足以证明,在王朝建立之初,老百姓往往都会过上几年好日子,这不仅是因为政府需要招揽民心,更是因为战争过后人口凋零,大量耕地遭到了闲置。
这个道理人尽皆知,所以单凭这些就想让人民群众相信党和政府是不现实的,可“人人平等”就不同了,历朝历代、古今中外,除了一个远在千里之外、看不见摸不着的苏联,又有哪个国家真的做到了这件事呢?而这也正是广大中国共产党人将要面临的挑战!
为此,上到党中央和毛主席,下到众多基层干部都开始了努力,从自身出发、从小事出发,从不仗势欺人、从不滥用职权,将自己视为了人民公仆,反倒是将老百姓当成了主人,其中的代表性事件有很多,最典型的就要数国旗、国徽,以及本文所说的铁路路徽征集计划了。
在人民群众心里,这些代表国家形象的事物,过去都是由“官老爷”一手操办的,他们没有话语权与决定权,更没有资格参与设计,岂料现如今,共产党“当家”之后,竟然将这项权利下放到了所有人手中,这是很多穷苦百姓想都不敢想的事情,虽然有不少人对于路徽本身并不感兴趣,甚至压根儿就不觉得自己能画出什么好作品,但他们的心情却都是激动的,一想到像自己这样的人居然也可以随时随地参与国家大事,你说他们对这个新中国能不信任,对我党能不热爱吗?
而陈玉昶便是这亿万激动人群中的一份子,不过与旁人相比,他的职位虽然普通,可他的能力和才学却并不普通!
陈玉昶
还没建国,中国共产党便兑现了革命时期对全国人民的承诺,人人有田种,不用再遭受剥削压迫,不仅如此,我党还给予了亿万国人两件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东西,那就是做人的尊严与参与国家重大事务的权利!而铁路路徽面向社会的征集计划便是最好的例子。
话接上文,陈玉昶对党和国家的热爱无疑是浓厚的,身为交通部的技术工人,作为一名工人阶级份子,他更是对新中国的未来充满了希望,带着这样的心情,他果断投身到了铁道部铁路路徽的设计之中,当然,他也并不是不自量力,就像刚刚说的那样,他的职位虽然普通,可他的见识与能力却是格外出众。
自小陈玉昶就接受到了良好的教育,靠着出色的才学,成年后他更是得到了赴日留学的宝贵机会,在较为发达的日本,他深入学习了工商业与管理课程,回国后,他也一直在为国家的富强努力奋斗。
新中国成立前夕,陈玉昶已然成为了一名出色的交通部工人,结合这些年的经历,他对于铁路自然有着十分深刻的理解,他明白,铁路既是一个国家的命脉,同时也是人民生活、工业发展的关键组成部分,通过这两件事,在开始构图之前,他也早早定下了自身设计的重点,无他,只一句话,那就是铁路路徽必须围绕着“人民群众”与“工人阶级”展开。
然而,凡事都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当陈玉昶真的投入到设计之中时,该如何兼顾“简洁大气”与“较高的识别度”却成为了一大难点。
这也难怪,毕竟按照正常人的思路,简单是事物往往都比较大众化,使用起来也相当普遍又怎么能成为一个国家铁路的标志呢?没办法,陷入瓶颈的陈玉昶只能离开书本,来到了铁路周边实地观察。
“当进入车站的那一刻,人们第一眼就能看到的是什么呢?”
是铁轨?站牌?还是火车呢?显然都不是,在车站中,无论何人放眼望去,第一个映入眼帘的相信永远只有一个,那就是“人”!
的确,不管什么年代,火车站里总是人满为患,人挤人、人挨人,那么为何不能将这个“人”字变成铁路路徽的设计核心呢?如此一来,既能够强调铁路与人民之间的联系,这一撇一捺也足够简洁,简直就是不二选择。
就这样,很快陈玉昶便有了思路,顺着思路继续思考,灵感亦是如同泉水一般涌现而出,人民为主,其次便是领导国家的工人阶级,人下面一个工字,这岂不就是一辆比较抽象的火车头吗?
想到这里,陈玉昶的成功已然只是时间问题而已,但与国人想象的不同,从结合“人民、“工人”,到最后路徽的定稿,这期间还间隔了很长时间,不但不是一帆风顺,反倒是愁得他焦头烂额,为了让图案更加简洁有力,他只能不断的修改,反复的调整线条的粗细、图形的大小比例,更有甚者,为了让这一铁路标志能够走向全国各地,他还特地对颜色进行了百般尝试,赤橙黄绿青蓝紫,几乎试了个遍,颜色深浅同样需要反复配比,深红、浅红,还是大红,单是这件事就困扰了他无数个日夜。
所幸最终的结局是好的,在陈玉昶与他的一众工友、领导的帮助下,很快,铁路路徽的终稿便应运而生了,将其邮寄到铁道部后,在数千份设计图案中,评委们亦是对它眼前一亮,原因不难理解,毕竟无论是从美感来看,还是就“人民为主体在上,身为领导阶级的工人在下,工人托起了中国人民”的立意来说,这无疑都是最符合中国国情的选择,同时也是足以流芳百世的经典之作!
无法超越的经典
经过无数个日夜的奋战,未来铁路路徽的终稿总算横空出世,领导一切的工人阶级在下,人民群众在上,再加上无与伦比的简单美感,这简直就是一幅堪称完美的作品,因此,几乎没有多少争议,铁道部便定下了由交通部工人陈玉昶设计的这一稿方案。
1950年1月22日,经过一段时间的投票、商讨,再结合人民群众与党中央各级领导的建议,铁道部也终于通过《人民日报》正式公布了这一方案,当见识到这一“最终答案”后,全国人民都沸腾了,那些之前还在埋怨自己作品为何没有获选的设计人员瞬间心服口服,那些名家大师同样也对陈玉昶赞不绝口。
不仅如此,当听说获奖的这人居然只是一个普通工人之后,人民群众亦是感动的热泪盈眶,尤其是那些铁路工人,当看到这个标志之后,他们心中的自豪与归属感堪称无以复加,干活时就连浑身的力气都增加了不少。
大家都在说,几千年了,他们这些普通人终于有了翻身之日,同时大家也总算彻底相信了中国共产党口中“人人平等”、“工人阶级领导一切”的伟大政策。
而眼见群众对于这版铁路路徽如此认同,这件事也就这样定了下来,“上人下工”的标志很快就出现在了全国各地,一切有关铁路的事物都不例外,火车头上、车厢内、车票上、铁路工人的制服上,甚至就连站牌上也是一样,并且最重要的是,自从该标志成为铁路路徽起,时至今日都从未更换过。
可以说,它一路见证了中国铁路的发展史,见证了铁轨上的火车从蒸汽火车变成了搭载内燃机的“绿皮火车”,又最终进化为了如今世界第一的高铁,长久的陪伴下,它已然成为了人民生活出行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结来看,铁路路徽的成功意义无比重大,它不仅标志着新中国的崛起,同时也成为了中国经济文化的一种象征,在那个时期,铁路是新中国的命脉,代表着国家的进步与希望,在现代社会,它也早已不是一件单纯的历史遗产,而是代表了勤劳奋斗的中国精神,简而言之,陈玉昶的设计虽然诞生于1949年,可它的影响力却早已超越了时代的桎梏。
而对于陈玉昶本人来说,这个设计也无疑是他一生中最为自豪的作品,借此,他得到了国家与人民的认可,借此,他也赢得了许许多多的荣誉,到了后续,他更是一跃成为了中国工业设计领域的领军人物,受到了无数铁路从业人员的敬仰。
虽然在这之后,陈玉昶很少出现在大众视野之中,可他却依旧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一直在为国家的形象为之奋斗。
这些事人民群众嘴上不说,心里却都如同明镜一般,因此,每当后世的人们乘坐火车或是提到铁路路徽之际,也总会下意识的想起这位默默无闻的工人设计师,想起这位值得我们所有人学习的榜样,虽然有可能会忘记名字,但他的形象与传奇却必定是永垂不朽!
#智启新篇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