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一建国,为什么全国各地就开始出现农民的反抗斗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朱元璋

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莫过于土地关系问题,这个问题不仅决定着政权的生死存亡,也决定了历史的走向,在封建时期尤其如此。但凡一个王朝建立之初,绝大多数普通人都能获得赖以生存的土地,那么这个王朝就马上能呈现出一副欣欣向荣的姿态。

但凡一个王朝到了崩溃之际,都是由于土地高度集中到手握特权的地主阶级手中,绝大多数人上无片瓦,下无寸地,连最基本的生存都成问题,走投无路之下,只能铤而走险,被逼造反。从1348年到1368年的20年间,元朝统治下的中国就发生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这就是造反。

这些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最终都演变成规模宏大的农民战争,范围波及全国。参加的人不单是汉族农民,各地的少数民族也参加了。在这二十年战争中,推翻元朝的军事力量主要分为两个体系,一支是红军,又称红巾军;其他的都称为非红军体系。

之所以称为红军或者红巾军,是因为参加起义的人都在头上包一块红布,作为标志。红军分为东边和西边两部分,东边的红军主要活动在今天的安徽、河南、河北一带;西边的红军主要活动在江汉流域,包括北锁红军和南锁红军。

非红军体系,浙江有方国珍,他是反元起义军当中起兵最早的。在江苏有张士诚,在福建有陈友定。起义军起兵之初,往往都要发布自己的口号和檄文,红军的口号主要体现在一句话,叫做“贫极江南,富称塞北”。这句话表明,各族人民都要推翻元朝的统治。

因为元朝统治者经常派出很多官吏和军队去南方搜刮财富,把这些财富运到北方去供这些特权阶级享受。元朝建国几十年就造成了“贫极江南,富称塞北”的局面。绝大多数普通人都活不下去了,只能奋起抗争,想要推翻元朝统治。

红军初期的主要领导人是韩山童,他通过宣传白莲教,提出“明王出世,弥勒佛降生”的口号,来鼓动绝大多数受苦受难的普通农民,起来反抗元朝的残暴统治,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这个口号对于一些知识分子就没什么作用了,因为他们根本不相信这一套。

于是,红军的领袖们又假托自己是宋代皇族子孙,提出“复宋”的口号。韩山童起兵后被元朝政府杀害,他的儿子韩林儿也跑掉了。当时黄河泛滥成灾,元朝政府调用了很多民工和军队来做黄河改道的工作,刘福通趁机组织民工开展反元斗争。

起兵之后,他们假托韩林儿是宋徽宗的第九代子孙,刘福通是南宋大将刘光世的后代。所以红军整个体系就有两套口号,一套是宣传明王,一套是宣传复宋。总的目标就是一个,要推翻元朝的统治。刘福通起兵后声势非常大,安徽凤阳的郭子兴也起兵响应。

军队一下子发展到几十万人,他们找到韩林儿,让他做了皇帝,建立了统治机构,然后分兵攻打元朝。以上这些情况,说的是东部红军。西部红军主要领导人,包括彭莹玉、徐寿辉和陈友谅、明玉珍等。做的最大的是陈友谅,明玉珍在四川也建立了政权。

这二十年的反元战争表面上看是要推翻元朝统治,但实际上,起义军遭遇的最强敌人,却不是元朝的军队,而是各地的地主阶级武装力量。当时元朝的军队已经腐化了,战斗力非常弱,与起义军作战时,基本上是一触即溃,抵抗起义军主要靠的是各地地主阶级的武装力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刘福通

为什么各地大大小小的地主武装会坚决反对农民起义军?就因为农民起义军坚决反对阶级压迫,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对农民起义军来说,他们世世代代受到的最直接的剥削和压迫就来源于地主阶级。所以起义军要报复地主阶级,地主阶级自然就会组织力量来抵抗起义军。

各地起义军遭遇这些地主武装的顽强抵抗而遭受损失后,这些地主武装纷纷获得政府的承认,政府也给了他们官位和名号。这二十年的军事斗争中,虽然起义军的面很广,军事力量也发展得很快,但一直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指挥系统,他们都是各自为政,互不配合。

这就导致起义军在战略上处于绝对的劣势地位,因为没有统一的部署,缺乏统一的领导,很容易被敌人各个击破。起义军经常进行几百里、上千里的远征,虽然能够打败敌人,消灭的敌人也不少,却不能把占领的地方给巩固下来,并建立起各个地方的政权。

红军一走,蒙古人和汉人地主的联合政权又恢复了,最后这些起义军由于没有一个巩固的后方,最终都被敌人逐个消灭。这些讲的主要是红军的情况,总体来看,这些红军很少有投降元朝的,基本上都是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而非红军系统的反元力量,就不同了。

非红军系统的起义军也反元,他们都建立了自己的政权,但是在他们军事处于弱势的时候就投降元朝,接受元朝的指挥;过了一段他们时间看到元朝军事力量不行了,马上又跳出来反对元朝,如此反复无常。所以他们不像红军那样,会提出政治的和宗教的口号。

反元斗争的这二十年,最后取得胜利的,只有在韩林儿旗帜下壮大起来的朱元璋一脉。朱元璋出身非常之苦,小时候给人放牛羊。后来遇到瘟疫流行,家人都死得差不多了,他没有办法生活,只好跑去庙里当了和尚。到最后和尚都没饭吃,他只能出去化缘,其实就是讨饭。

朱元璋在淮水流域讨了三年饭,这三年与朱元璋后来的成功有莫大的关系。彭莹玉的反元斗争就在这一带活动,朱元璋不能不受到他的影响。这三年的流浪生活,也让朱元璋对这一带的地理、山川形势和风俗民情了如指掌。这期间朱元璋和红军有来往,被政府盯上了。

被政府盯上的朱元璋处境非常危险,摆在他面前是两条路,要么革命,要么反革命。经过一番慎重考虑,朱元璋最后还是选择了革命,投奔了红军,在郭子兴的部下当了一名亲兵。朱元璋自己后来回忆说,当初他参加革命并不是很坚决,而是有很多顾虑。

朱元璋在郭子兴的部队里表现非常优秀,不但很勇敢,而且能够经常出主意,还能够团结人,就成了郭子兴的亲信,郭子兴甚至把自己的养女马氏也嫁给他,这样一来,他就成了郭子兴的女婿,在军队里被称为朱公子。在此期间,朱元璋用计谋吞并了一些地主武装,实力大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