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古代数学的“神机妙算”:

春晚魔术里的数学密码

——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育数学专业委员会2024学术年会上的报告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周向宇

今天的讲述从春晚的魔术开始。魔术师使用了四张扑克牌,首先将它们叠在一起,然后通过不同方式进行洗牌(这里我进行了简化),接着他说要将牌对折。对折的意思是为了让牌更容易撕开,于是他把四张牌对折撕开,变成两叠牌,再将这两叠牌重新叠在一起。接下来,魔术师根据观众姓名的字数,要求将相应数量的牌从上方移到下方,比如我的名字有三个字,我就需要将上面的三张牌移到下面。

妙用同余,魔术的本质

从魔术开始的那一刻起,当两叠牌被撕开并重新组合时,事实上就有一个数学规律在起作用。这个魔术的本质是通过撕开扑克牌,找到配对的牌。而这些配对牌的规律是,撕开后任意两张牌的差值为固定的四张。即使进行变换,将上面的牌移到下面,这一规律依然保持不变,配对的牌之间的差值仍是四张。具体来说,第一张牌和第五张牌,第二张牌和第六张牌,第三张牌和第七张牌,第四张牌和第八张牌,它们之间都是配对的。

这种现象在数学上称为“同余”。当我们提到这些牌时,它们的数字除以4所得的余数是相同的,这就是同余的概念。用高斯引入的符号来表示,当两个整数a和b除以m所得的余数相同时,我们称它们对模m同余,记作a≡b(模m)。

魔术口令的奥秘

接下来,魔术师进行了一步关键的操作。他说,男生要扔掉最上面的一张牌,而女生则要扔掉两张牌。这一步之后,男生的手上还剩下六张牌。随后,魔术师引出了一个重要环节——“见证奇迹的时刻”,这是七个字。他要求每念一个字,就将最上面的牌放到最下面,直到把“好运牌”留在最下面,而“烦恼牌”则要扔掉。操作流程是:好运牌留在最下面,烦恼牌扔掉,反复操作,直到最后剩下的牌。魔术师声称,这最后剩下的一张牌一定会与他之前藏下的那张牌配对,并宣布魔术成功。这背后实际上隐藏着一个数学规律。

为什么他特别强调要念七个字?这是因为背后遵循了同余理论中的规律,七个字的操作确保了最终好运牌一定会留在最后。对于男生来说,由于他手里有六张牌,经过一次操作后,原本倒数第一的牌就会移动到倒数第二。然后,通过反复操作,将烦恼牌扔掉,好运牌留下,最终能确保留下的牌正好是原来的那张第八张牌。对于女生也是类似的情况,只不过她手中有五张牌,经过两次操作后,剩下的牌会处于中间的位置,确保最终的牌可以配对成功。

这背后的数学原理是,男生的操作实际上遵循了“6的倍数加1次”的规律。也就是说,经过6次操作,牌的顺序不会发生变化,而加1次操作就会将倒数第一的牌移动到倒数第二。而对于女生来说,她的操作遵循“5的倍数加2次”的规律。因此,在数学上,这相当于求解一个同余方程组,找到一个数a,使得它既能满足男生的操作需求(6的倍数加1次),也能满足女生的操作需求(5的倍数加2次)。通过计算,7正好符合这一条件,因此魔术师使用了“七个字”的口令进行操作,确保了魔术的成功。

源起《孙子算经》,古人的神机妙算

这个魔术实际上对应了中国古代数学中的“物不知数”问题。这一问题在《孙子算经》中有记载,比如“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这意味着某个未知数n,按3个3个数余2,按5个5个数余3,按7个7个数余2。用现代数学语言可以写为一组同余方程:

n ≡ 2 (mod 3)

n ≡ 3 (mod 5)

n ≡ 2 (mod 7)

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对同余思想和理论的早期贡献。类似的问题还出现在中国古代的推历方法和《周易》中的“揲蓍法”,这些方法也涉及将事物分成若干组再逐一计数,《孙子算经》中的“物不知数”问题进一步发展成为“神机妙算”,而到南宋时期,秦九韶提出了更加普遍的组余式解法,这一方法后来被称为中国剩余定理。中国剩余定理的提出在数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历史上著名的“韩信点兵”问题也是“物不知数”的另一种形式。韩信并不是直接数士兵,而是通过让士兵按不同的方式排列,来推算总人数。首先他要求士兵排成三列,这相当于“三三数之”;然后排成五列,即“五五数之”;最后排成七列,即“七七数之”。通过观察最后一列的士兵数,他可以推算出士兵的总人数。这里的“最后一列”数目实际上就是余数。通过这些余数,韩信能够推算出整个军队的规模。在解决这种问题时,孙子的“神机妙算”方法是找到一个数满足特定的同余式组,比如对于模3余1的情况,他会在其余数的公倍数中寻找符合条件的数。这个过程涉及将不同模数的余数乘上相应的数来得到解。例如,模5余1时,他在3和7的公倍数中找合适的数,这个数可能是21;在模7余1的情况下,则在3和5的公倍数中寻找解,比如15。然后,结合这些余数,可以得出一个特解,再加上模数的公倍数,即可得出完整的通解。这一解法正是“神机妙算”的核心。

横贯纵通,继承与发扬好中国数学

大家在欣赏魔术的神奇时,往往忽略了其背后蕴含的深刻数学原理。事实上,这个魔术背后展现的是中国古代数学中关于同余的思想和理论。我的导师华罗庚先生曾说过:“数学是我国人民所擅长的学科。”他强调数学应“横贯纵通”,即要从广度和深度两个维度去研究数学。他还为青少年编写了许多通俗易懂的小册子,如《从孙子的“神机妙算”谈起》、《从祖冲之的圆周率谈起》和《从杨辉三角谈起》。这些书籍都是从中国古代数学的成就出发,展示了中华文化在数学领域的丰厚积淀。

从这些例子中,不难看出,研究数学不仅仅要关注现代的数学知识,更要追溯其历史渊源,理解其中的来龙去脉、根与本、源与流。只有在理解这些数学思想的历史背景与发展脉络后,才能更好地掌握其内涵,并在现代的研究中运用自如。这不仅是对中国古代数学的继承和发扬,更是对数学精神的深入探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院士报告】周向宇 | 中国古代数学的“神机妙算”:春晚魔术里的数学密码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学术立会 服务兴会 规范办会 创新强会

微信号 : zggdjyxhwx

网址:https://www.cahe.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