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CT等放射类检查项目可能要降价了。现在的检查价格,动辄几百块甚至几千块,网上吐槽者有之,充满疑问者也有之。

那么降价真的会出现吗?这类检查的价格为何又比较贵呢?先来看看可能要降价的举措,究竟是什么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价格项目立项指南出台了

围绕CT等放射类目的检查,医保局在近期出台了一份试行指南。

简单概括起来就是,下一步像CT这样的检查项目,各地要根据指南,对不同的项目进行整合规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要让患者能看明白具体的检查项目是什么,在规范化项目后,也要让对应的检查费用简单明了。

最终要推动整体检查的价格,向着更合理的趋势发展。请注意,这里使用的是“合理”一词,并没有明确说到要“降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换句话说,价格在未来肯定会有变化,但不一定会像网友期望的那样大幅度降价。毕竟,降价的逻辑也要符合实际成本等情况。

值得一提的是,指南中不仅仅提到了大众反映的检查贵的问题。同时,一些重复检查项目,检查类型过多等问题,也频频被大众集中反映了出来。

那么,规范化立项,具体是从哪些方面入手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项目简洁、明了、清晰

CT和磁共振你是否分得清楚?有些检查项目还分出了增强、灌注、对比剂引入等情况,你又是否完全了解?

为了让检查项目分类更清晰,指南建议应该根据成像的类型方式,检查部位的难度,对比剂引入产生的差异等情况来分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像CT和磁共振属于成像技术,在不同的检查中,扫描部位的增强与否和灌注成像等,又属于在检查类型上的区别。

根据仪器技术和检查类型作出区分,整个检查领域的项目逻辑就会很清晰。整体检查项目分类清晰了,最终的收费分门别类,自然也显得很有逻辑和清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意思的是,在分类中CT检查是有放射性的,磁共振检查使用是磁场和电波技术,不存在放射性。

但在所有医院里,磁共振的检查项目并没有单独列出来,而是和CT等检查项目,统一安排在了放射科。最初就形成了这样的分类习惯,便一直沿用下来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收费以结果为导向

CT检查,虽然大众不懂得具体的技术和项目,但是看数字和排数,从16排到64排,进而又增加到了128排和256排。排数在增加,价格自然也跟着增加。

当然,排数增加意味着扫描成像更清晰,可收费的项目,也随之多了起来。在很多医院,CT排数增加,往往会出现叠加收费的现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指南要改变的,正是要减少收费项目和设备的绑定。未来检查价格的立项,不再以设备的参数为标准,而是将检查结果当成收费指标

比如CT检查,要避免用排数多少来收费,下一步主要根据检查的结果,来制定收费项目。有了这一新的原则,未来的收费项目和检查结果,就能互为参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降低结果成本,推动结果互认

如果你去医院做CT,现在还去看实体片子吗?恐怕多数患者都不再去领取那张实体胶片了。哪怕是医生,现在做诊断的时候,基本上都是从电脑上看结果。

而且医院的系统也都联网,通过云端储存技术,检查的结果也直接共享给了患者自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虽然现在都是数字化诊断了,但很多医院还在收片子的费用。因为这一收费项目,被一并捆绑进了所有的检查中。医院方面收了费,但患者并没有去打印结果。

随着指南的出台,下一步很多医院将不再进行捆绑收费。检查单独收费,至于片子打印和领取,患者如果有需要的话,通过额外缴费来打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江苏省的一些医院,目前已经将检查片子和检查收费剥离了。这样一来,结果呈现的成本就下降了。

此外,指南下一步还要推动检查结果的互认。比如老王到A医院检查,做了一个脑部CT。后来他到B医院看相同的疾病,而B医院的医生,让老王再去做一个CT扫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重复做的背后,就是两家医院对相同的检查不互认。这样的重复检查局面,就会增加患者的检查成本。

而随着结果逐步互认,未来患者到不同医院去看同一种病,相关的检查就不用重复做了。医生通过共享平台,能看到患者做过的相关检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降低采购成本

CT等检查费用贵,还有一个原因是仪器设备价格高。过去这类精密的仪器,绝大多数都是从国外进口,不但售价高,仪器定期的维护成本也很高。

在这种背景下,检查费用居高不下也就不奇怪了。近年来,像CT这样的仪器设备,正在一步步实现更高的国产化,相比过去被外企垄断的时代,成本有所下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即便国产化多了,由于少数厂商垄断了仪器的生产和销售,定价权基本被厂家完全垄断。

采购价格居高不下,最终都通过患者的检查费用体现出来了。而在设备制造领域,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正在进入该领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竞争加剧的情况下,医院采购设备的渠道不但拓宽,价格自然也有所下降。以往的一些设备,即便是国产价格也在千万元级别。

随着生产企业增多,有些设备的价格已经下降到百万元级别了。从设备采购的成本,再到检查价格等方面,也都具备了降价的合理空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项目收费,以检查参数和结果不同的导向,同样也会影响到价格的不同。至于检查结果是否需要片子,以及仪器的采购成本等,也和检查费用密切相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年能收回成本吗?

网上有很多关于CT等仪器成本的讨论,这些设备尤其是国外进口的设备确实贵。比如西门子的128排螺旋CT,其价格可以高达1300万元以上。

这还仅仅是购买成本,还没有算上维护等方面的费用。在具体使用的时候,假设一名患者的平均检查费用在400元到500元之间,仪器每天能做80台次的检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样算下来,一年的时间还不够收回成本,要15个月左右,才能将成本收回来。

如果站在患者和大众的角度去看,一台仪器仅仅只用一年多的时间就能回本,说明检查的价格还是高。

但是,如果从医院的角度看,显然院方还有医生,就不认可这种算法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赚多补少,全院靠仪器赚钱

患者看到的是仪器贵和收费价格高,但医院方面看到的却是,一台检查仪器越是赚钱,大部分收益就填补给医院其他方面了。

啥意思呢?就是医院不同科室的盈利肯定不均匀,有的赚得钱多,有的则挣得少。但不管多少,各科室每年的支出以及医生的薪资待遇,都是固定不变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样一来,那些多赚钱的科室,每年就等于把赚取的利润,补给那些冷门和不怎么赚钱的科室了。所以检查仪器越是赚钱,补给其他科室的自然就越多。

此外,像CT这样的大型仪器,每年定期维护的成本也在百万元级别。科室里的医生、护士和技术人员,他们每年的薪资支出也不低。

再加上水电等杂七杂八的费用,一台仪器每年赚得钱,基本都供养了科室运转和自身的维护保养上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以从医院和医生的角度看,这些仪器确实赚钱,但是每年花出去的钱也不少。

而争议点在于,大众并不认可上述说法。有人就认为,医院各个方面,从检查到用药,从治疗到住院,每一项都在收费。

收取的费用虽然有多有少,但医院每天都人满为患,怎么可能会亏损?尤其像CT这样的设备仪器,收费普遍不低,医院只赚不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也因此,多数大众对降低检查费用,都是相当期待的。现在国家的相关指南出台了,未来这些检查费用真的会明确下降吗?

每个地方的标准是不一样的

以北京的医院为例,市里几年前在推动医改时,检查费用就有所下降了。

像头部的CT扫描,此前的价格为180元,降价后成了135元。核磁共振的价格从单次800多元,下调到了400到600元之间。还有全身的显像检查,由原来的1万元下降到了7000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单单看北京的情况,下降幅度是很明显的。但是,全国各地的医疗政策不一致,因此不同地方的降价标准也会有差异。

甚至在同一个地区的不同医院,最终呈现出来的价格也可能是五花八门的。在这种情况下,统一标准下调价格,在全国几乎不可能。

国家层面,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形成一种下调的趋势,才能逐步带动各地的医院做出改变。至于力度的大小,就要看不同地方的整改情况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结语

大众的降价愿望肯定是迫切的,但具体到不同的地区和医院,如何去进行改变,面临的情况乃至阻力都有所不同。

国家层面推出的指南,只能算是一种建议和指导,不能强迫医院执行统一的降价措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此围绕检查项目和费用的规范合理,下一步要具体看各地的落实情况究竟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