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以“文旅智变,科技绘景”为主题的钛度热评栏目在北京市东城区东城园“智慧紫金”服务平台路演中心成功举办。本次活动由东城高企协、钛媒体、科技旋涡共同举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活动现场,易观分析合伙人\企业数字化中心负责人张澄宇、HTC中国区行业政企总经理杨楠、随幻科技市场总监王祎、北京鼎世律师事务所执行主任孙亮,围绕科技与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所面临的诸多挑战与文旅信息化产品的可复制性等问题进行了深度探讨。

/ 01.科技赋能文旅产业为文旅产品创新和游客体验提升带来了哪些变化?

易观分析合伙人\企业数字化中心负责人张澄宇

大家下午好,我是易观公司合伙人张澄宇,很高兴今天和我们文化产业的同仁交流数字化、智能化议题。我们公司成立于24年前的世纪之交,是国内比较老牌的一个研究和分析机构,致力于通过数字技术赋能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和产业的数字化发展。我们除了向市场提供分析和咨询报告外,还会提供一些企业咨询服务。

刚才主持人提到科技赋能文旅产业的问题,从我的角度来看,数字化对文化产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上:一个是体验的颠覆,另一个是效率的指数提升。在体验方面,因为今天论坛题目是“从沉浸到智能”,各位嘉宾从已经分享了很多“沉浸体验”方面的精彩内容,除此之外“智能提效”实际上也是科技赋能产业非常重要的方向。无论是对于产业链上的OTA、文旅、景区的运营管理层面,还是消费者在选择和使用文旅产品或服务的过程中,效率的提升都能带来显著的效果。后面我也会就这个问题,分享一下基于我们易观分析的观点。关至于体验部分,大家已经说得很多了,我就不赘述了。

HTC中国区行业政企总经理杨楠

刚才的问题有两点,第一是说现在一些沉浸式技术使用在文旅市场产生的变化,这部分内容在我之前的演讲中已经提到很多。对我们来说,非常高兴看到中国的大趋势是朝着提升消费意愿和推动消费热潮的方向发展,也间接推动了文旅和To

C消费的热潮。每次五一、十一假期,我们都能看到哪里又堵了、哪里人山人海的新闻,这也见证了消费热潮的到来。在这种背景下,我们也希望能够通过我们的技术组合,实现一些更优秀的产品,将其带到景区,既能吃到消费热潮的红利,也能帮助景区解决一些问题。

比如AI数字人领域,HTC的巴黎舞会项目,现在用的是两位老师,这些老师不仅要会英文,还要会跳舞,还要会调试我们的VR设备。这在运营中是一个很大的难点。未来或许可以尝试将这些工作交给AI数字人来解决。所以,像AI和5G这样的技术实际上会在背后快速推动我们的技术方案成熟,从而将这些产品更成熟地推向市场,并获得市场的良好回报。

随幻科技市场总监王祎

我认为从真正落地的层面上来说,科技带来的改变可以从两个角色的变化来讲。

一个是景区的文旅从业人员的角色。对于他们的运营来说,这肯定是一个大幅降本提效的事情。降低的是人员成本和运营成本。用数字员工加上真人员工,用数字导览员代替真人讲解员,这样可以大大降低成本。

另一个是游客的角色。对于游客来说,它带来的改变肯定是沉浸感和体验感的提升。可能会有一些我们现在还无法想象出来的体验,未来都会随着科技的发展而实现。对于游客来说,这种技术提供的改变的想象空间是非常大的。

北京鼎世律师事务所执行主任孙亮

我来自北京鼎世律师事务所,那我就站在一个提供法律服务的角度,跟大家分享一下文旅和科技相结合带来的一些新的变化。我认为是机遇和挑战并存,但机遇大于挑战。主要分享一下我们现在服务的客户的一些感受。

为什么说是机遇呢?因为我们之前服务了很多传统性的文旅企业,基本上都是一些基础的法律服务。后续,由于这些文旅企业与科技进行结合之后,使得这些传统的文旅企业染上了浓厚的科技色彩。对于企业来说,产生了一些新的价值,尤其是数据资产化的一些价值。这一块后面会和大家分享一下,我们是如何帮助客户在数据资产这一块实现增值和资产运作的。

另外,我认为挑战方面也是有的。由于科技的赋能,让我们有了数字人、AI智能生成物、元宇宙的数字资产以及相关知识产权等方面的变化,这些变化给传统企业带来了许多法律上的问题。比如说我们之前处理过一个案例,某明星的形象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被用于商业用途,是否侵犯了明星的相关权益,类似的问题已经成为了法院的判例。另外一个例子是,我们曾代理的一位特别著名的画家,他的作品通过元宇宙技术形成了NFT数字藏品,然后由其他主体进行发售,这也是数字资产方面的一个典型案例。

尽管存在这些挑战,但总体来说,机遇大于挑战。这些挑战完全可以后续通过一些模式的变更和协商的方式来化解。

/ 02.如何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挖掘和传承中华文化的精髓?

易观分析合伙人\企业数字化中心负责人张澄宇

关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放大。我可以举个例子,我很喜欢中国近代的一位画家,吴冠中老师。他有一句很有名的话:“形式是画家的生命线。” 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画家可以有非常好的素养,包括人文关怀、社会责任、对文化的深刻理解和自身的涵养等等,但这一切都只能通过他的画作来承载。所以说,一个好的画面是基础,只有好看的、结构精妙的画面才能把所有的内涵价值延伸出来。

再比如刚才演讲嘉宾提到的《黑神话悟空》,它的成功首先是基于一个好玩的3A游戏大作,其次才是它基于这种形式把《西游记》的故事进行了改编和再造。这是它成功的原因,并不是因为它改造了《西游记》,而是因为它在游戏这个承载形式上做得非常好。所以说,传统文化挖掘出来的文化科技产品,要找到它的生命线在哪里,这是非常重要的。

回到今天我们分享的嘉宾提到的场景,也是类似的,比如对一场灯光秀来说,做得是不是好看、是不是酷炫,这是最核心的。再比如我们做的巴黎圣母院的复原,能否让观众真正有一个非常好的、极致的体验,感受到被烧毁之前的巴黎圣母院的状态,这是最核心的。还有圆明园,如果我去圆明园,我不仅仅是为了看那些残垣断壁,而是希望了解当时的历史过程,了解当时的情况,那么数字还原的文旅产品能否很好的还原这些历史?而不仅是搬运现状到数字空间里。

所以对于任何科技赋能的文化产品,只有立足于它的生命线,把它做到极致,才有可能真正把这些文化的价值传递出去,甚至让跨文化的受众也能接受。我认为这是科技赋能传统文化能够成功的关键。

HTC中国区行业政企总经理杨楠

说到这个话题,其实我也很有感触。因为好多人问我,消失法老或者巴黎圣母院和国内之前的一些作品的差异点关键在哪里?

其实我思考以后,大概是两点:第一点是新技术的涌现,另一点是讲故事的方式,比如大家去体验过消失法老以后,会觉得他讲故事很好。他们利用语言和讲故事的方式,把一个精彩的主题重新进行诠释。

我就有一个亲身的体会,因为小时候经常去像圆明园这种知名景区,但那时候并不喜欢听导游的讲解。但几年前,圆明园的一位领导开着游览车带我们在圆明园里转了一圈,详细讲解了圆明园的历史背景、发生的事件,包括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这些话题既有野史,也有传说,还有正史,他给我讲了足足三个小时,我听得非常入迷,直到天黑了才离开。

当时我就觉得,为什么同一个地方,基本没变过,但换了不同的人讲,我就愿意听,而且能听得进去,还愿意主动为别人传播。这其实就是在于你如何去讲故事。所以,在这方面,我们希望用科技进步所带来的新技术和新规则,推动更多会讲故事、愿意讲故事的人,把这些我们应该传播的主题结合起来,最后产生化学反应,推给现在的受众,不仅仅是年轻人,还包括中年人和老年人。

我在中信的南极起航项目中,发现很多头发花白的老年人也愿意背着背包PC来体验这个项目,因为他们觉得故事讲得有趣,就愿意接受,接受了以后就愿意传播。现在的传播途径太多了,通过这些途径,用讲故事的人加上我们的新技术,再加上众多的传播途径,最后就能更好的把国内的文化弘扬出去。

此外,我们还希望把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内容输出到海外,进行文化传播。目前,HTC已经在做这方面的工作,比如南极启航等优秀内容,已经在向国外推广,明年上半年就会有一些项目实际落地,被大家知晓。所以,从HTC的角度来看,我们第一是做技术的传播者,第二步是愿意做文化的输出者。

随幻科技市场总监王祎

我觉得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来说,现在的科技带来的首先是传播的广度与深度,文化的传播对于中国文化的生命力提升是一个很重要的方式。我们通过线上数字化手段,让传播范围更广,尤其是让更多年轻人和海外的人能够通过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的内容和传播方式,看到中国文化,喜欢中国文化。

除了传播之外,第二个方面是怎样让传统文化留存下来。包括现在很多三维扫描建模技术和三维数字资产技术,其实都是一种传承和留存的方式。这些技术可以让传统文化在数字世界里获得另一种生命形式,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数字生命的概念。比如一些老一辈的艺术家,如何让他们的艺术表现形式传承下来,我们可以给他们做3D化和数字化,让他们在数字空间里把专业的文化和传统瑰宝活灵活现地留存下去。我觉得这可能是我们能够做出的一种贡献。

北京鼎世律师事务所执行主任孙亮

我分享一下我自己的一段深刻的感悟。中国传统文化如果通过科技的方式,用一种与时俱进的方式呈现出来,让更多的人以他们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进行传承和使用,我相信这样的话,它的魅力会更丰富一点。

具体来说,是希望通过新技术让传统文化在一个新的载体里实现现代化传播。比如说,过去大家常会收藏一些纸质的、实体的或者是一些有形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物件。随着技术的发展以及新一代年轻人习惯的变化,他们可能对这种新的中国文化收藏形式有新的诉求,比如数字化的方式。他们可能对传统字画的收藏兴趣不是很强烈,但对数字化的方式、信息化的方式以及高趣味度的呈现方式,有更高的收藏意愿。这样的话,整个传统文化板块的形态会更加多样化,以满足不同人对收藏的需求,从而提高传承的可能性。

第二点,正因为有了更多的技术,很多传统的中国文化的载体能够以数字化的方式呈现出来。如果我们能通过现有的法律关系认定或政策扶持,让这些数字化资产成为企业的无形资产,赋予它们价值,那么这些资产在价格层面可以进行流通、交易和收藏,这样它们的生命力会更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03.以数字化内容为核心的文旅信息化产品是否具有可复制性?在借鉴参考时要注意哪些方面?

易观分析合伙人\企业数字化中心负责人张澄宇

我觉得其实刚才的话题也讲到了。这种文旅信息化产品复制的目的是为了什么,如果说只是简单的Ctrl C+Ctrl V,实际上来说,复制的背后应该是对于它的这种立足于文化内涵层面的一个复制,这样的复制是才是有意义和价值的。

我认为它的价值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它的体验价值,观众把它作为一个消费品,一个电影、一场灯光秀等等,这种体验形式的衍生和复制,是完全可以的。

另一方面,像刚才孙律师讲的一种资产化的复制,这一部分的话可能需要引入类似区块链这样的技术,才能把一个文旅产品进行资产化的改造。同时,资产化之后,就意味着文旅产品有保值和增值的属性,而这种属性的价值支撑应该从什么地方能够挖掘,这是景区应该思考的问题。总结来说,我觉得这两个方向应该是关于复制文旅体验产品和数字化产品我们应该关注的点。

HTC中国区行业政企总经理杨楠

说到复制这个问题,其实我们现在正在试图去复制,并且也遇到了一些国内运营商对HTC项目的复制。当然,首先从市场的角度来看,我们希望大家一起能够做大,但在复制的过程中,我们确实也有了很多思考。

首先,项目的简单复制一定是可行的,因为一个项目能够成功,我们可以提取出它成功的原因,放到另一个城市,通常不会有太大的排斥性,但在一些主题、IP和当地市场文化的表象上,实际上是有冲突的。

在复制的过程中,哪些能复制,哪些复制不了,哪些主题适合复制到什么地方,这些其实都是我们现在试图总结的一些规律。

我们也希望与各行各业,包括各地的合作伙伴,共同把这套模式固定下来,并总结出来,这也是我们现在在做的事情。

随幻科技市场总监王祎

我的观点其实跟前面几位老师是相似的。我觉得技术和产品是可以复制的,但内容和创意是肯定没法复制的。

从商业化角度来看,技术和产品必须是可复制的。我们的解决方案和产品必须成熟,可以规模化铺开,这样才能最大化我们的商业效益,这是随幻科技一直致力于做的一件事。但是与此同时,内容和创意是真的没法复制。

技术只是产品的外壳,内容才是真正的灵魂,这些灵魂如果还想复制,会带来一些很尴尬的效果。比如各个景区经常使用的“我在哪里哪里很想你”这种营销方式,一开始出来时是一个很好的网红爆点和营销手段,但现在已经被大家吐槽得不行了。所以说,内容和创意方向是需要重新挖掘的,而且我相信新的创意点可以反推技术的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一点是,作为从业人员,我们需要静下心来发现观众的真正需求。比如在上海,我也很喜欢去大空间的VR项目,第一次去看消失的法老时,我女儿就没法玩,因为有一个很重的大背包,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玩不了。但第二次去看巴黎圣母院时,她可以玩了,因为技术人员发现了这个问题并进行了改进。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说明技术人员和产品人员发现了用户需求的痛点,从而推动了技术上的发展。

我觉得这是一个相辅相成、螺旋上升的过程。通过不断发现和解决问题,技术和内容可以互相促进,共同提升用户体验。

北京鼎世律师事务所执行主任孙亮

关于复制的问题,我认为应该从两个层面来看:首先从技术方面,我认为随着技术的发展,很多文旅企业,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产品,在技术上应该是具有可复制性的。

第二个维度,就是法律上。法律上能不能复制,那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尤其是在我们做这种传统文化的数字化过程中,特别是在将其完全转化为虚拟形式的过程中,可能在授权方面要进行特别的关注。我是站在法律的角度来和大家分享,在文旅和科技融合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些法律方面的问题。

首先是可能面对知识产权的问题,这是比较传统的一个问题。知识产权主要涉及除了传统的著作权、商标权等,还包括一些新兴的领域,比如NFT(非同质化代币)。同时还要注意一些新兴的模式,比如,把现实中的一个实物完全数字化后,它可以在虚拟平台上直观地展示,这时候会不会对传统的知识产权造成冲击?这里面是否存在模式上的风险?这是需要进行思考的问题。

另外,目前也涉及新兴的数据方面的问题。在进行科技智能化、文旅数字化的打造过程中,是否会涉及个人信息保护、数据安全、数据跨境等问题,这些都是必须面临的挑战。所以企业需要在探索过程中,将这些问题作为一个重要的参考点。

/ 04.未来几年内,哪些新兴技术将对文旅产业产生重大影响?

易观分析合伙人\企业数字化中心负责人张澄宇:

我想从AI的角度谈谈我的理解,大家已经讲了很多关于AI降本增效的故事,传统的AI应用也已经非常成熟,我想讲的是,未来,可能会颠覆整个文旅产业的大模型或生成式AI这方面。

对于文旅产业来说,AIGC和大模型不仅仅是降本增效,而是能够真正生成一些新的内容。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用户数据资产,比如景区和运营公司的用户数据,包括用户的画像等动态信息,这些都可以收集;二是内容资产,比如景区的各种物料,如演绎产品、营销物料、运营策略等,这些都是潜在的资产。

基于这些资产,我们可以用更有趣的方式打造创新产品。例如,我非常看好的一个方向是基于景区运营的智能助手。未来建立一个景区后,这个智能助手不仅可以作为导游,还可以根据用户的画像提供不同风格的解说,甚至推荐特定的景点和服务。比如,如果你到了大雁塔,它会实施告诉你去哪里买雪糕,推荐你体验某个项目,并且实施做出优惠券下发这样的动态决策,这些都是根据游客的数据和行为洞察提供的个性化服务。

更进一步来看,不仅仅是资产的积累,对于企业的业务决策和策略优化,AI也能发挥重要作用。通过AI可以预测在某个时间点加大营销投入的效果,从而优化营销策略。大数据预测可以帮助我们提前预见到某个时间段景区的人数可能会大幅下降,从而采取措施提升客流量,实时调整定价策略,以最大化收益,提升营销效果。

总之,我认为文旅行业有很好的数字化基础,未来基于这些数字化基础设施和丰富的数据资产,将会有更多适合AI的创新方向和使用场景。我们希望看到很多企业进行这样的探索,也期待能够与大家在这个方向上进行更多的交流。总之,我认为大模型和生成式AI将在文旅产业中发挥巨大的作用,不仅提升用户体验,还能优化企业的运营和决策,使得整个文旅产业都能在数字化转型和数字技术应用的过程中大获裨益。

HTC中国区行业政企总经理杨楠:

从我的感受来讲,首先我们是把一些相对成熟的技术,然后形成一种新的模式。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我们要真正落地,使用的技术就不能太前沿,如果技术太前沿,没有经过落地考验,中间可能会出现各种问题。

就像现在,为什么许多国家对AI既鼓励又管制,就是因为技术发展得太快,已经超出了人们的想象。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希望缓慢地释放我们的新技术成果。对于我们来说,从0到1的阶段已经完成了,但接下来的发展,如何融入AI、算法、区块链等新技术,我们都需要一点一点地释放出来,然后有效地组合到我们现有的模式中。

尤其是AI,我个人对AI和文旅行业的整合非常看好,但这项技术也具有一定风险。因此,对于技术的管理、熟悉程度以及对算法的掌握,都需要达到一定的条件后,我们才会将其应用到现有产品中。

随幻科技市场总监王祎:

目前来看,我们的技术万变不离其宗,主要还是虚拟现实技术、AI的大模型技术。虽然这些技术中可能延伸出很多细节,但空间技术、动作捕捉技术等都会对文旅产业产生深远的影响。

未来,随着AI的进一步发展,可能会带来更加贴近个性化的体验。随着硬件技术的提升,也会带来更加沉浸、更加自如的体验。这些技术的进步空间是非常大的,文旅产品的延展性也同样会非常高。人们可能在家里,打开一个虚拟空间,就可以走进景区,进行远程旅游和旅行。随着技术的进步,未来的文旅体验是难以想象的。

北京鼎世律师事务所执行主任孙亮:

我认为从另一个角度分析,法律和政策对技术的加持可能会让技术走得更远、更好。目前,我想从两个方面和大家分享一下这种加持的具体情况。

第一个方面是像刚才杨总提到的,许多国家在新技术,比如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法律政策我国已经走在了比较前沿的位置。政策基本上是以鼓励为主,但在安全方面则有一定的限制,所以在这个层面上,法律和政策为技术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第二个方面是通过法律和政策为技术发展不断提供资金支持。财政部去年底发布了相关规定,明确数据可以作为企业的资产写入资产负债表。换句话说,从今年1月1日起,通过技术方式产生的大量数据是有价值的,可以作为资产。

一旦这些数据作为资产,后续可以通过与金融对接,获得资金上的支持,从而解决目前大模型开发中特别耗费资金的问题,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企业的融资问题。这种持续的资金支持,对技术的发展将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会对文旅产业的技术赋能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参与圆桌论坛的活动嘉宾普遍认为AI、XR、大模型等技术在推动文旅产业发展方面具有巨大潜力,但也面临创新性不足、数据共享机制不健全、跨界融合的人才短缺等挑战。他们认为未来在众多前沿技术的加持下文旅产业能更好地服务景区和游客。

在本次“文旅智变,科技绘景”——《钛度热评》AGI圆桌论坛上,我们知晓了随幻科技和HTC两家企业对前沿技术赋能文旅的看法,也看到了易观分析和北京鼎世律师事务所结合自身领域所分享的见解。相信未来将会有更多的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和应用场景拓展,为景区和游客提供更多有价值的解决方案,推动文旅行业的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