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了历史上首次军衔授予仪式。六等十九级的军衔等级,从将军到士兵,从元帅到列兵,授予军衔,佩戴勋章,共享这巨大的荣耀。
其中将军军衔评定的5要素为战功、资历、任职、能力、素质,这既不是单纯的“论资排辈”,也不是纯粹的“论功行赏”,是对这些在各个时期,各个战斗岗位上做出不同贡献的将军们,最公道合理的褒奖。
其中被授予大将军衔的粟裕、陈赓等10位将军,都是共和国的开国功臣和缔造者,是拥有卓越功勋的高级将领。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大将军衔最开始评定时,总干部上报的预备名单候选人其实一共有15位,除了后来的10位大将,还有肖克、王震、周纯全、张宗逊、宋任穷5位将军。
肖克黄埔四期毕业,跟随叶挺参加过北伐,南昌起义,后来上井冈山,进行长征,从连长到红6军团军团长,战功赫赫。后来担任红2方面军副总指挥,八路军120师副师长,都是军中高级将领。八路军时期的6位正副师长,除了肖克被授予上将外,其他5位都是元帅。而肖克的遗憾主要在长征时期,对军事路线的一些错误认识,影响了自己的发展。解放战争又主要在延安创办军校,直到1949年5月才调任四野参谋长,参加作战,表现机会相对较少。
王震是肖克将军的老搭档,从红6军团到八路军120师,两人的配合非常默契。王震在军中属于少有的文武全才,能打仗,搞政工也是一把好手。抗日战场上,他指挥的359旅被誉为“百胜铁军”。解放战争时期担任西北野战军2纵司令员,在西北战场上表现非常活跃。许光达辞让大将时,举荐的就是王震,两位将军的能力可以说是在伯仲之间。
周纯全参加过黄麻起义,长征时期担任过红军总政治部副主任和四方面军政治部主任,职务和资历都非常之高。抗日战争时期主要负责军政大学的创办,解放战争时期为四野后勤部第一部长,为辽沈和平津两大战役的后勤保障工作立下了汗马功劳。但周纯全在长征时期,也同肖克一样,有过同样的错误。又主要负责办学和后勤工作。资历高,但其他方面可能略低于其他大将一筹。
张宗逊是秋收起义和井冈山上磨砺出来的老将,是“我军创始阶段的少数几个连长之一”。长征时任主力4师师长,抗战时期为358旅旅长,解放战争又担任一野副司令员。以历史职位来说,10位大将中6位曾经和张宗逊平级,4位级别曾经低于他。张宗逊是完全的符合大将要求,可能唯一不足的,是他直接参与指挥的重要战役较少,战果不太显著,所以显得有些低调。
宋任穷和谭政一样,都是出了名的政工将军。1927年参加秋收起义,跟着部队上了井冈山,从连指导员一直到师政委。长征时任干部团政委,搭档陈赓。宋任穷虽然长时间担任政工工作,但打起仗来也是一把好手,抗战时期他领导的冀南根据地,在战场上捷报频传,屡受嘉奖。解放战争主持地方工作时,又为渡江战役提供了大量的后勤资源。宋任穷的资历要低于大将们和上面4位上将,所以在候选名单中,他的排名要靠后一些。
除了这份15人的名单外,大将候选的第2名单中还有许世友、刘亚楼、邓华、陈再道、杨得志、彭绍辉、王宏坤7人。包括因为在地方工作原因不评军衔的李先念、谭震林、邓子恢以及张鼎丞,最早也在大将的名单之中。
对于新中国来说,大将的名额只有10人,远远不够。这些戎马一生,立下战功的将军们,每一个都曾有过独当一面,力挽狂澜的经历。借用《亮剑》中的一句台词:如果让我来授衔,那李云龙、孔捷授大将,丁伟就得是个元帅。每一个都希望把最光辉的荣耀授予这些将军们。新中国最幸运的,拥有这样一大批能够被授予将军军衔的英雄,军衔只是褒奖,而功绩将被永远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