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亮
研究生导师、翻译家
深耕译坛二十年
他把译作当成自己的孩子
也在翻译中育人
逾千万字实践
铸就《被遗忘的城市》
等20余本译著
带领学生译出一本本饱含中国情的书籍
成就斐然
屡获“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
“优秀园丁”、“优秀教师”等殊荣
现为山东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生导师
持续以翻译为媒
传递文化
启迪智慧
书写教育新篇
张玉亮自幼酷爱文学,视中文与英文皆为语言艺术的瑰宝。中学时代,一句“Long live China”引发了他的好奇:为何“live”后不加“s”?面对老师的“固定用法”解答,他并未止步,而是继续探究。进入大学,广泛阅读让他豁然开朗:此乃虚拟语气,省略了“May”,故“live”保持原形。此类经历,激发了他对英语研究的浓厚兴趣,愈探愈深,愈研愈爱,成就了他日后的学术之路。
张玉亮在大学时,受老师启发,意识到翻译不仅是职业,更是文化传播的桥梁。他思索:阅读不畅是否源于翻译之困?中国文化影响力受限,是否也因翻译之难?毕业后,他加入山东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成为英语教师,毅然踏上翻译之路。然而,翻译之路并不平坦,需倾注大量时间、精力与心血。面对作者与译者语言风格的差异,贴近者尚能轻松应对,相去甚远者则挑战重重,但他始终坚守,致力于文化传递。
对翻译的热爱,是张玉亮坚持不懈的动力与源泉。他回忆道:“初涉翻译,我致力于儿童文学,曾为女儿精心翻译一书作为生日礼物。然而,重读旧作,诸多不满涌上心头,深感当时译法欠佳,羞于示人。即便已有六七本译作出版,我仍自觉不足,羞于提及。幸得学院领导支持,次年更鼓励我担任翻硕导师。”自此,张玉亮将教学与翻译紧密结合,更加坚定地走上了这条充满挑战与意义的翻译之路。
"担任对外文化传播的守护者与传播者"
近年来,张玉亮的翻译事业经历了从儿童文学到广泛传播中国文化的转型,这与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文化战略不谋而合,即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文化精髓,构建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
翻译对社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如同钥匙,解锁了通往世界的大门。而译者,尽管常常默默无闻,却为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
张玉亮,这位性格内向的翻译家,正是凭借其沉静的心态,精心雕琢每一部译作。他深感翻译的满足,不仅在于作品的认可,更在于促进了不同国家间的相互理解和人类文明的发展。
在翻译实践中培育
结合国家战略导向,山东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始终致力于实践育人工作,鼓励同学们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锤炼技能、提升能力。关注到张玉亮热爱翻译工作,2021年,学院领导亲自邀请他担任翻硕导师,为学子们点亮了翻译的明灯。
面对学院的信任与期待,张玉亮初时紧张不已。他精心筹备了整整一个暑假的32节课,即便在课堂上仍心怀忐忑。然而,良好的课程反馈逐渐为他树立了信心。学院在了解他的经历后,为他安排了多项工作,如为中冶东方处理高难度的英语宣传稿、为邹城党建栏目制作双语对照文宣稿等,均收获好评。更有众多老师慕名而来,邀请他协助翻译论文。今年,学院还启动了“外语+”双语展演项目,已成功完成一期。
2021年组织师生共同翻译的《DK葡萄酒大百科》成为了他最难忘的经历。该项目涉及400万字,工期五个月,张玉亮负责统稿,确保风格和术语的一致性。虽然过程艰辛,甚至在大年初一都在加班,但团队最终圆满完成了任务。
通过翻译实践,许多学生成为了优秀的译员,甚至出版了自己的译著。2020级英语笔译专业的学生文思遥已出版三本译作,且均由国家一类出版社出版;同级学生李毅也出版了一本译作。张玉亮深感欣慰,这样的翻译经历为越来越多的学生打开了创新奋进的广阔天地。
他期望越来越多的师生热爱翻译,在践行实践育人的过程中,传递出更加响亮的中国声音,培养出更多饱含中国情怀的优秀翻译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