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万大军将台湾海峡围了个圈,粟裕却突然请求换帅

在三大战役取得胜利后,毛主席就开始筹划解决包括台湾在内的海岛问题。“一定要解放台湾!”主席把这“最后一场决战”交给了在华东作战的第三野战军。1949年5月,粟裕定下了第一份攻台计划,以三野8个军作为攻台主力,争取一战而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三野紧张筹备攻台时,台湾却突现变数。1950年5月1日,邓华、韩先楚率领四野官兵成功解放海南岛。但因为海军没有及时封锁海岸线,致使薛岳带着7万海南残部逃到了台湾。蒋介石也决定孤注一掷,再撤回舟山群岛12万守军和全部海空军,重金买回2万日本雇佣兵,将台湾守军扩充到40余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粟裕根据战场形势,再次修改攻台部署,令三野除部分剿匪和守备部队外,其余12个军近50万人全部参加攻台。同时粟裕还提出希望四野3到4个军支援攻台之役,使总兵力达到16个军。两方将近百万大军,在台湾海峡两岸枕戈待旦,大战一触即发。

但在这关键时刻,粟裕却突然向中央致电“此战关系重大,应由北京直接指挥,或林彪、刘伯承其中一人主持”,并表示自己作为华东军事主官,会全力协助战役组织。粟裕这个想法,并不是谦虚,也不是逃避责任,而是考虑到此战需要协调各野战军,所以需要一位德高望重且军事素养过高的三军主帅,自己再从旁协助,可以保证万无一失。而在粟裕眼中,这样的全军帅才,只有林彪和刘伯承。

这仗不好打,粟裕挂帅最合适

在粟裕筹备攻台时,东北地区又突现变数。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为了防止这场战争不断扩大,威胁东北边防安全。7月7日, 13兵团和15兵团4个军共26万人组成东北边防军,进入凤城、辽阳等地驻守待命,以防患于未然,必要时入朝支援朝鲜人民军作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按理说,东北边防军司令员的最佳人选是林彪。13、15兵团都是四野的底子,林彪的老部下,指挥起来得心应手。但是林彪对于朝鲜战争,一直主张“出而不战”,即陈兵边境,不直接出兵援朝。对于当时百废待兴的新中国来说,在这个时期卷入一场大战,确实需要勇气。再加上林彪此时有病在身,难以承受战场指挥的高压工作,故无法出任边防军司令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过虽然林彪认为此战难打,但他还是提出可以由粟裕挂帅东北边防军,准备入朝参战事宜。那边粟裕在请求林彪主持攻台,这边林彪又举荐粟裕挂帅入朝,两人都“默契”当起了推荐管仲的鲍叔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惺惺相惜,由来已久

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推荐一位三军主帅,比自己挂帅责任更大。在决战当前的重要时刻,林彪、粟裕都提出让对方来指挥自己的老部队,自己从旁协助,可见他们对对方的能力有着足够信任。

林彪和粟裕,在南昌起义时都是小军官,在井冈山时期也曾短暂搭档过。不过后来林彪一直随红军主力作战,粟裕在第五次反围剿时跟着红7军团担任“分兵诱敌”的任务,从此孤旅天涯,两人的联系也就此中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解放战争时期,林彪的四野和粟裕的三野战绩最为辉煌,几乎包揽歼灭了国军的几大王牌主力,在三大战役中更是取得全胜。林彪曾看到粟裕的作战捷报,感慨“粟裕尽打神仙仗,这种仗我不敢轻易打”。外界评价林彪打仗如毒蛇,不动如山,一击致命。粟裕则如狐狸,神出鬼没,奇兵致胜。两人都是解放军中最优秀的军事天才,作战风格却完全不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了解名将的,也一定是名将,林彪和粟裕两大“战神”的惺惺相惜,相互举荐,也成为了一大美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