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每天最常听到的一句话就是,路堵心不堵,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公路里程早已从8万公里,突破至600万公里,越高山,穿峡谷,中国公路无处不在,但在我们享受便利的同时,却又饱受道路维修的困扰,尤其是城市道路维修带来的拥堵,让我们的出行体验大打折扣。

而反观日本,不仅没有随处可见的维修工人,更没有大小不一的道路补丁,这不禁让人疑惑,难道号称基建狂魔的我国真的技不如人吗?其实并不然,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日两国道路有何区别

首先,日本修路历史远早于我国,1878年日本便开始使用沥青铺路,并在1911年至1914年间,对国内进行大规模铺设,但由于当时沥青质量不佳,日本修建的第一批道路很快就变得千疮百孔,这也成了日本悬而未决的一大难题。

直到二战结束,日本获得美国援助,不仅引进了质量上乘的进口沥青,还结合美国沥青道路建设的经验,制定了一套符合日本实际情况的铺路纲要,对公路进行细致入微的建设。

据说,为了修路能够保质保量,1970年,日本便开始对沥青进行循环使用,1975年,又开始研发沥青混凝土再生技术,相关资料显示,目前日本99%的沥青混凝土刨除料,都能够进行循环利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截止到2021年,日本沥青路里程占比高达95%以上,可以说,日本的工匠精神在修路方面也体现的淋漓尽致,这一点确实值得赞扬。

而我国修路历史则相对较晚,1988年,我国第一条高速公路沪嘉高速正式通车,这也是我国第一条沥青公路,由于沥青产量低,造价高,在1990年至1994年期间,我国沥青年产量仅有200万吨,同年,沥青价格则从每吨600元增至1200元。

而在当时那个年代,一个普通工人月薪也不过仅五六百元,1200元需要不吃不喝两个月,才勉强拿的出,可建设修路又岂是几百万吨沥青就能解决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年又正值改革开放关键时期,经济发展刻不容缓,所以我们只能退而求其次,用造价较低的水泥混凝土铺路,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公路里程翻了66倍,总里程突破600万公里,可以说,如今我国经济水平的飞跃式激增,一条条白花花的水泥路功不可没。

中国公路为何总是在翻修

我国公路翻修,归根结底并非技术问题,而是大环境所致。

首先,由于水泥路延展性不高,早期修路时,我国经验不足又过于追求速度,所以在水泥混凝土调配比例,以及道路铺设程序上,并没有非常规范,一旦遇到恶劣天气,热胀冷缩便容易断裂,加上我国又是工业大国,人口多,车流大,水泥路经过长期反复碾压,很容易出现断裂,所以,日常修路也成了常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次,随着人民生活需求的日益膨胀,很多生活线路都需要深埋地下,这在我国建设初期是完全没有考虑到的,为了提高生活质量,只能将道路挖开重新铺设,长此以往,就形成了白色水泥路和黑色沥青路相结合的补丁路。

而日本公路维修率低,除了用昂贵的特立尼达湖沥青和石油沥青外,公路使用率也远低于我国,虽然日本人口密度高达344.8人,是我国的两倍多,但由于国土狭小,对土地的利用率非常严格,停车难,加上严苛的交通规则,导致很多人出行都会选择轨道交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且在日本,道路一旦出现问题,则需要最初修建道路的设计师负责善后,所以在道路修建之初,设计师为了避免日后麻烦,在质量把控上也会更加严格,一条公路从规划,到材料准备,再到建成通车,往往需要三四年的时间。就算真的需要修路,为了保持道路的美观,也会将整条马路重新铺设新的沥青。

而这还是因为日本面积小,建设成本低,如果放在我国,用高价材料对全国五百多万公里道路进行全面铺设,显然并不现实,当然,这并不代表我国的公路修建水平不如日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道路修建本就需要结合实际环境,即便我国公路暂时“满目疮痍”,但这也是承载我国崛起的坚实盔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