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李世民发动玄武门政变,他是绝对不敢杀李渊的,不是不想,就是不敢。
虽然华夏历史上不乏弑父自立的君主,但没有一个人因此而长久,李世民如果敢杀李渊,唐朝一样会不长久,会被众叛亲离。
南朝宋时期,宋文帝刘义隆因为太子刘劭犯有过错,想废除太子,另立其他儿子,由于消息走露,刘劭得知消息后,率领东宫卫士2000多人闯入皇宫,将皇帝乱刀砍死,嫁祸给他人,并自立为帝。
《宋书 元凶劭传》:世祖檄京邑曰:“……肇乱巫蛊,终行弑逆,圣躬离荼毒之痛,社稷有翦坠之哀,四海崩心,人神泣血,生民以来,未闻斯祸。奉讳惊号,肝脑涂地,烦冤腷臆, 容身无所。
很快刘劭弑父自立的消息就被人知道,刘义隆的另一个儿子刘骏起兵讨伐刘劭,讨伐刘劭的檄文是这样写的:
暗中制造巫蛊的勾当,最后便干下了弑君的大罪,使皇帝蒙上荼毒的痛苦,国家有覆灭的可能,四海无不痛心,神民流泪流血。自从盘古开天地从未有这么骇人听闻的大祸,我听到这个可怕的消息,真的悲痛欲绝,肝脑涂地,觉得自己都无面目立于天地之间。
檄文虽然说得夸张,但刘劭弑父这事,被刘骏称为自盘古开天地以来都没有发生的事,在刘劭之前,还真没有哪个人是靠弑父当上皇帝还能长久的。
刘劭众叛亲离,天下人都纷纷支持刘骏,刘劭很快被刘骏击败,这就是弑父自立的代价。
后来的史家都不承认刘劭是南朝宋的皇帝,皆因其弑父的恶劣行为,引发千古骂名,把他称为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弑父者,自盘古开天地以来,刘劭的行为最为恶劣。
北魏时期,拓跋绍弑杀道武帝拓跋珪,拓跋绍是拓跋珪的次子,只因拓跋珪想杀拓跋绍的母亲,于是拓跋绍进宫刺杀拓跋珪,并自立为帝,但是朝廷大臣几乎都不支持拓跋绍。
拓跋珪的另一个儿子拓跋嗣起兵讨伐拓跋绍,拓跋绍被皇宫卫士逮捕,交给拓跋嗣,因为不得人心,很快就败亡,拓跋绍死的时候只有15岁。
历史上弑父自立为君主的人,几乎没有长久的,这是因为华夏最为传统的道德伦理就是孝,看看《孝经》说的是什么?
《孝经 开宗明义章第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孔子说:人的身体、头发、皮肤,都是父母给的,不敢损坏摧残,这是孝的开始,人在世上遵循仁义道德,显扬名声于后世,从而使父母显赫,这是孝的终极目标,所谓孝,最初是从侍奉父母开始,然后效力于国君,最终建功立业,功成名就。
《孝经 天子章第二》:“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
孔子说:能够亲爱自己父亲的人,就不会厌恶别人的父母,能够尊敬自己父母的人,就不会怠慢别人的父母,以亲爱恭敬的心情尽心尽力地侍奉父母,将德行教化施之于黎民百姓,使天下百姓遵从效法,这就是天子的孝道。
孝道构成了华夏社会最基本的伦理观念,是华夏社会的立足之本。
孝首先是孝敬父母,最终是效忠国君,这整套孝的观念被西汉统治者拿来治理天下,汉朝除了两个开国皇帝(高帝刘邦、光武帝刘秀)之外,其他所有皇帝的谥号中都有一个孝字。
这种孝可不仅仅是只是个谥号,而是封建统治者用来维持基本伦理道德的工具,构筑了整个社会稳定的基石。
两汉人才举荐方式有一种是举孝廉,孝廉其实是两个意思,一是孝,二是廉,孝就是孔子所说的孝道,廉就是廉洁,只要是孝顺或者廉洁的人,就可以被举为孝廉,进入仕途。
这其实就是用人唯德,以道德作为人才评选的基本准则。
两汉就是通过各种方法,把孝道深入人心,形成整个社会的最基本的道德标准,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人,但凡有人违背孝道,必定受到整个社会的唾弃。
不仅两汉皇帝这样,后世的很多朝代基本上沿袭了汉朝的这一方式,西晋有孝惠皇帝司马衷,就是说“何不食肉麋”的那位,还有孝怀皇帝司马炽和孝愍皇帝司马邺,连亡国之君都有孝的谥号,东晋有孝武皇帝司马曜,北魏有孝文帝元宏、孝明帝元诩。
唐、宋、元、明、清除了开国皇帝和亡国之君之外,几乎所有皇帝的谥号中都有孝字。
孝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了,成为天下第一的道德规范,哪怕是少数民族的皇帝,同样也把孝道当成伦理规范,任何不把孝道放在心中的君主,势必都不到臣民的支持,敢于弑父自立的君主无异自绝于天下。
再回过头来看李世民,尽管他发动了玄武门之变,尽管他诛杀了两个亲兄弟李建成、李元吉及他们所有的儿子,但是李世民作为政治人物,是绝对不敢弑父的,这个后果是他承担不起的,不仅不敢弑父,李世民反而要尽心尽力保护李渊。
虽然玄武门之变就是针对李渊的,但不管李渊做出任何激烈反应,哪怕李渊要杀李世民,李世民都不会杀李渊,最严重就是把李渊软禁起来,而不是杀,弑父是最不入流的政治行为,要遭人唾弃的。
李世民要的是天下,要天下首先要行孝道,孔子说得很清楚,孝道的最终目标是孝敬君主,君主如果有不孝的行为,又怎么可能要求天下臣民尽孝道呢?
所以,李世民真的不敢杀李渊,不是他不想,就是不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