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的一个冬夜,路边摊贩荣大姐又摆起了小摊。她腿上还绑着护具,伤没彻底好,却必须靠卖点水果补贴生活。城管来了,她慌了神,摊位一片混乱。有人跑了,有人被拦下。摊贩之间的默契是,有事先跑,抓住了也别吵。可这回,荣大姐跑不动,只能硬撑着面对城管。
现场视频里,城管要求她交50元罚款。她掏出了手机,说:“只有30块。”城管问她,“30可以借,50不能借吗?”一句话砸下来,围观的人都觉得尴尬。有人说这是法治的尺度,有人却说,这50块比任何法律都更扎心。
罚款确实从轻,但城管要求“借钱交罚款”的逻辑,让人看了揪心。执法者确实需要严格执行规定,但一个摊贩的窘迫在50块面前被放大到极致。
荣大姐50多岁,离异,独自租房生活。腿伤还未痊愈,儿子在广东欠债,她几乎没有经济来源。那天,旁边的摊贩周先生看不过去,借了她50元帮她垫上。周先生感叹:“她连饭钱都困难,罚款太难为她了。”
这样的生活,不单单是贫困。摆摊,是她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却要在法治与生计之间艰难求存。执法的逻辑是,大家都守规则;摊贩的逻辑是,不摆摊可能连活都活不下去。
宁波市江北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很快发布了深夜通报,表示执法过程中言语不当,对当事人真诚致歉,并已经上门慰问,得到谅解。他们承诺文明执法,加强管理。这些话说得很漂亮,似乎把问题画上了一个圆满句号。
可大众的疑问没有消失。罚款50元不算重,但这个数字背后是对人情味的考验。一个摊贩在寒风中,为了几斤水果和几块钱利润努力生存;而执法人员或许只是照章办事,却忘了民生温度才是法治的根本。
有人提议,借鉴淄博、许昌的城管管理模式。在这些城市,城管与摊贩的关系没有剑拔弩张,而是充满温度。淄博的小摊成为烧烤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城管不是驱赶,而是引导,将零散摊位集中起来管理,甚至提供政策支持。摊贩既能维持生计,也不扰乱公共秩序。这种做法,才是法治与人情的双赢。
街头摊贩是城市的“毛细血管”,他们为生活奔波,为生计苦撑。他们代表了城市里那些最普通、最真实的奋斗者。50块钱对大多数人来说可能只是一次网购的花销,但对荣大姐而言,却是难以承受之重。
更大的问题是,执法的尺度该如何掌握?罚款是法律的手段,而非目的。通过罚款来约束不规范行为没问题,但在落实时,执法者是不是也应该看看眼前的人?是不是可以用更柔性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网络上的声音分成两派。一派认为城管只是照章办事,摊贩违规在先,不能因为贫困就无视规则。另一派则质问:法律不该只冰冷运作,面对弱势群体,难道不该更有温度?
其实,这两种观点都不矛盾。依法执法是对的,但执法者的初心不该只是罚款了事,而是解决问题。帮助摊贩规范经营,而非一罚了之,这样才能减少对立。
过去一些城市的城管与摊贩矛盾激化,导致冲突频发。到底是城管的执法手段出了问题,还是制度设计有待完善?如果从根本上无法解决摊贩的生存问题,类似的事件只会一再上演。
要治理路边摊问题,或许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比如,日本的小摊文化融入城市规划中,摊位固定,经营时间有约束;而韩国则有摊贩专用区域,由政府统一管理。这样的设计,既维护了城市秩序,也保住了摊贩的饭碗。
这个50元的故事,不止发生在宁波,也发生在每一个城市的角落。法律必须有尊严,但执法者更需要情商。在这个物质充盈却不乏寒冷的时代,如何在法与情之间找到平衡,考验的不仅是执法部门,也是每个人的内心。
今天我们看见的是荣大姐的难处,但社会上还有许多和她一样的人。贫困从来不应该是笑柄,更不该成为伤害的理由。
有人说,这是50块引发的道歉,也是一面照见城市治理的镜子。或许,这场风波带来的不只是争议,更是一种反思。要让规则与人情共存,法律的尺度才会真正被大众认可。
城市的温度,从来不是冰冷的法律条文能决定的。是每一个个体的生活是否有尊严,是每一个弱势群体是否能得到温暖。这50块,值得我们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