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伐之后,老蒋开始大力扩充中央军嫡系部队,有意扶持和提拔黄埔系将领。而到抗战中后期,这些黄埔师生们已经开始独挑大梁。并逐渐形成以何应钦系、土木系(陈诚系)、胡宗南系和汤恩伯系等为首的四大派系。

不过到了解放战争后期,这些派系却被一个后来居上的小团体迎头赶上,这个就是:

第五军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正统的国军派系以及其魁首们

当时的第五军系强大到什么程度?

在三大战役期间,第五军系主导了辽沈和淮海战役,魁首杜聿明,更是以中将身份直接或间接指挥东北和徐州两大剿总合计135万大军,成为真正意义上大决战的胜负手。

同时,这也就解释了一个困扰在研究大决战这段历史的读者心中疑惑:

为何杜聿明能力平平,老蒋却还要让他去指挥辽沈和淮海等战役?

如果我们从派系的角度上来看的话,就能说的通。

用一句话来说:在华东和东北的国军队伍,也就杜聿明能真正指挥的动,因为他们都属于第五军系

厚积薄发的第五军系

正确的来说,国军和军史研究界内部,并没有“第五军”系这个说法。

他们很多人都是师出国军最古老的派系——何应钦系,不过并不太热衷于派系斗争、而且自成一体,相互间并没有很强的上下级,相反更像是一个松散的同学会组织。

而这些人之所以能形成一个松散的联盟,主要还是靠着一人在里面充当穿针引线的角色,这个人就是他们的魁首:

杜聿明。

杜聿明在国军履历,也堪称是第五军系的发展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抗杜聿明中将

1938年,作为战车学校教官的杜聿明,投奔了一直提携自己的恩人徐庭瑶(杜聿明的老师长),而此时杜聿明正好老蒋要重点打造国军最强的机械化军——新编11军,并任命了国军头号机械化作战专家徐庭瑶给该军军长,同时杜聿明担任王牌200师师长。

到了1939年,新编11军改编为第5军,军长徐庭瑶升任第38集团军司令官,杜聿明接任第5军军长。

这里不得不说,徐庭瑶真的是杜聿明的引路人,它不仅帮助杜聿明解围关麟征的霸凌(两人一直不对付)让他当军长,更是为他留下了堪称豪华的派系班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两人关系亦师亦友

我们来看看,当时第5军的军官配置有多豪华。

1939年的第5军下辖:

新22师、200师和荣誉1师。

新编22师师长和副师长,是国军两大学霸,毕业于德国陆军学校的邱清泉,人送外号“邱疯子”;毕业于法国圣西尔军校的廖耀湘,人送外号“丛林之虎”。除了这两人之外还有参谋长李涛,和团长熊笑三、黄翔等黄埔将领,第200师,则是名将高吉人、荣誉1师则有吴啸亚、王波和郑庭笈等。

有了基本盘之后,杜聿明也通过关系开始扩充自己的团体。

在他从200师师长升任到军长后,他找到了徐庭瑶,硬生生从汤恩伯那里挖了墙角,将同样被关麟征霸凌的名将戴安澜和自己在陆大的好哥们郑洞国拉到了第5军,分别担任200师师长、和荣誉1师师长兼任副军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杜聿明挖角汤恩伯两员大将

1940年1月,震惊中外的桂南战役(昆仑关)结束,在战后老蒋对参战将领开始“赏善罚恶”

战役最高指挥官白崇禧和陈诚被降军衔(从一级上将变成二级上将),一众粤军将领被贬或毙,38集团军司令徐庭瑶被降级,发配到后方。

而在赏这方面杜聿明的当第5军将领可谓是:

秦始皇吃花椒——赢麻了。

不仅参战的大部分军官都获得四等宝鼎勋章,而徐庭瑶失势,也让杜聿明可以填补之前徐留下的权利真空,也让杜聿明开始走入老蒋的视野。

此战之后,第5军势力得到扩充,郑洞国调任国军第8军军长,第五军系开始两翼齐飞。

1942年,第一次远征失败,200师师长戴安澜壮烈殉国,杜聿明也兵败野人山,精锐200师损失惨重。

但这并没有让第五军系沉沦,反而让第五军系成为此次远征的最大赢家。

先是回国之后的杜聿明升任国军第5集团军总司令,除了掌握第5军之外,还有第2军、8军和53军等,而且第5集团军后来也发展成昆明警备司令部,以至于整个云南包括卢汉的滇军在内都和杜聿明有合作关系。

再是杜聿明和何应钦形成默契,两人共同推荐郑洞国担任新1军军长,然后第8军军长由何应钦侄子何绍周接任,而新1军(当时还没新6军)就是当时国军最强的一个军。

到了1944年,杜聿明这个圈子(还不能叫派系)已经达到了1个集团军+一个驻印军,坐拥当时国军装备最好的两个王牌军——新1军和第5军。

到了抗战结束前,新1军分成新1军和新6军,新6军的话事人正是杜聿明的嫡系——廖耀湘。

到了1945年的杜聿明,已经不再是受杜到关麟征欺负就只能忍气吞声的老实人,而是成为黄埔学生中,势力仅次于胡宗南的第二大势力。

解放战争开始后,第五军系更是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

魁首杜聿明升任为东北保安司令,在东北行营主任不管事的情况下,杜聿明也成东北国军的实际控制人。

在上任之后,杜聿明先是让郑洞国暂代孙立人指挥新1军,想要重夺新1军指挥权,同时将在龙云事件中的“盟友”,滇军60和93军(此两个军为半美械部队),调到东北战场,加以控制,另外老蒋派过去东北的4个军——新6军、52军、71军和13军里,杜聿明也是不断拉拢,新6军是嫡系,52军是杜聿明最早的部队,在脱离关麟征的控制后,军长赵公武和刘玉章等人,也是亲近这位以前的老长官,71军军长陈明仁是自己的老同学,在云南时期大家都很熟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进入沈阳的新6军,乃杜聿明嫡系

所以除了石觉的13军和陈明仁回来之后的新1军外,整个东北5个精锐国军部队皆成了杜聿明嫡系,再加上在华东的第5军,杜聿明的朋友圈也越来越强大。

三大战役,非杜聿明不可

到了1948年,国军在前线是一败再败,胡宗南在西北让彭总的偏师都快打入渭南了;汤恩伯在孟良崮中指挥不力被调到了浙江担任闲职;陈诚更是因为把东北搞的乌烟瘴气,被国民政府内部的元老们的联合告状,要杀之而后快……

国军中央军嫡系中的这铁三角派系都是王小二过年,越来越差。

与这些派系形成反差对比的是杜聿明的第五军系。

虽然没能挽救国军的颓势,但在大决战之前,第五军系势力已经取代之前的三大势力,成为国军两个主要战区——东北和华东的主力。

以辽沈战役爆发前为例。

东北战场,一共4个兵团,第五军系就控制了2个,分别是驻扎在长春的郑洞国兵团,下辖新7军和60军,驻扎在沈阳的廖耀湘兵团(国军最强兵团)下辖,新1、新3、新6、49、52和71军,合计6个军,两部分人马加起来,将近28万人,占据东北国军50%以上,而且精锐部队占比达75%以上

说东北战区精华全在杜聿明掌握中,也并非夸张之言。

说完东北,再说华东。

在华东战场,徐州剿总也是下辖5个兵团,但最倚仗的非第五军系的邱清泉的第2兵团莫属,当时第2兵团下辖“第5、12、70、72、75和116军”一共6个军,而且不仅如此,李弥和孙元良这两支部队也有以第2兵团为尊想法,和第五军系眉来眼去。

可以说,国军最强的三个机械化兵团,第五军系就占了两,国军最精锐的五大主力,第五军系就占了4个。

而作为第五军系的实际话事人杜聿明,自然也是水涨船高。

在辽沈战役进行的过程中,杜聿明被任命为东北剿总副总,兼任冀热辽边区司令官,在卫立煌抗命不从的时候,东北数十万国军实际已经变成杜聿明在指挥。

当初廖耀湘关于到底东进还是转进营口撤退,和老蒋一直到处扯皮,最后还是杜聿明居中协调并拍板同意廖耀湘的想法。

辽沈战役还没结束,杜聿明又到了华东去指挥,担任徐州剿总副总和徐州前进指挥所主任,直接指挥邱清泉的地2兵团、李弥13兵团和孙元良16兵团,并对黄百韬的第7兵团有辖制权。国军很多会战决策都是出自杜聿明之手。杜聿明在徐州权柄之盛,哪怕昔日的黄埔老师、徐州剿总司令官刘峙也只能在其后面当一个影子司令。

如果假以时日,以杜聿明第五军系的影响力,日后取代胡宗南成为黄埔学生第一人,也不是不可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大决战时期,与其说老蒋让杜聿明充当救火队长,到东北和华东之间来回奔波指挥是看中其军事能力,更不如说,在东北和华东的部队,一定要杜聿明才能指挥的动。

要知道当时东北和华东的精锐皆是出自杜聿明的地5军系,而且都是一些难以指挥的天子门生和刺头将领。

东北的廖耀湘压根就看不上其他兄弟部队,在长春的郑洞国是就差和杜聿明穿一条裤子的好兄弟;华东的邱清泉发起火来连老蒋都骂,更不要说他一直看不上的刘峙。

但这些人却对老长官杜聿明一直报以“学长”的尊重,很多时候都是以杜聿明的意见为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杜聿明的咖位

所以,在大决战的时候,我们发现供老蒋选帅的将领很多,如白崇禧、薛岳、汤恩伯等人,但却没有一个人敢打包票,能比杜聿明指挥的动这些精锐。

而这也就是为何杜聿明能以一个中将身份指挥东北和华东135万国军的真正原因。

这里可能有人会问,老蒋一向对手下都非常警惕,第五军系发展这么强,老蒋难道就不会忌惮么?

而这也就是雨田君要说的,为什么“第五军系”,他并非一个真正的派系。

相较于组织性严密的胡宗南系和土木系,第五军系并非一个组织,他更像一个松散的联盟和“朋友圈”。

魁首杜聿明是一个老实本分的将领,他缺乏胡宗南和陈诚的野心,对权谋也不擅长。因此对于派系的内如廖耀湘、邱清泉和郑庭笈等人更像是学长和学弟之间的前辈关系,对于郑洞国等人更像是朋友关系,因此我们发现和第五军系扯上联系的人也很多,如黄杰、梁华盛、刘嘉树等人。

他们本质上是很好的私人关系,是老蒋的学生,而并非派系,这也让老蒋可以充分相信杜聿明。当然至于杜聿明如果真的在以后会不会心生组织派系的想法,谁也不知道。

不过,讽刺的是,第五军系还没崛起,国军就面临着的大败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