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迷茫踌躇,与太白豪饮美酒,人生须尽欢;春风得意,与东野纵马奔驰,看尽长安花;相思故里,与东坡遥望明月,但愿人长久……将世上的风花雪月,人间的喜怒哀乐,跨越时空,徐徐铺展在我们眼前,这是独属于诗词千年不变的浪漫。走近湘潭大学第六届“诗艺撷英”大赛,让我们共同聆听得奖选手与诗词的美妙邂逅,感受诗词的恒久魅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行此事,莫问前程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比赛中解读起这首《鲁山山行》时,坐在前方的小朋友们给了刘睿茜新的启发。“主持人提问时,他们热情举手,生怕晚了一秒,不像许多大人那般有所顾忌。我当时就想,要是能像孩子一样永远保持对生活的热情该多好啊。”这份触动和对生活细处的观察促使她深入诗歌,“我要让大家共情。”于是,她将“童真”作为解读的切入点:以孩童般的无功利视角在纷纷扰扰的尘世间行走,即便幽径独行还迷了路,也能在人生的另一番风景里找到乐趣,这一解读赢得了全场的掌声。

谦谦君子心常静,浮躁浪潮任挡之。比赛进行到紧张而又刺激的飞花令时,即便是面对对手的乘胜追击,刘睿茜依然沉着冷静。“我不会的,别人未必会,过程更重要,享受它就好。”于她而言,阅读古诗词和文学书籍,就像是打开了一个新的开关,那里寄存着一份纯粹的精神享受,是“心灵的栖息地”。而这场诗词大赛,从另一种意义上来讲,并不是单纯的竞赛,更是诗词灵魂的碰撞。“在涂佳浩身上,我就看到了他对诗词从一而终的热爱,即使对手已经放弃,但是他依然坚持讲完,很值得敬佩。”这一刻,无关乎比赛,只关乎诗词。

刘睿茜手中还有几个珍藏的作业本,每次打开都让她的内心无比充盈,那是她从小学起就保留的习惯:每周必须写一篇作文。里面的文章并不特意加以逻辑束缚,只采用最真实的表达。如今回头再看这些她一笔一划、一字一句写下的文字,会比当时更显弥足珍贵。而诗词,在这些文字里的身影随处可见。

“刚上大学时,我第一次一个人过中秋,买了月饼坐在画眉潭边,深刻体会到‘明月何时照我还’的那份思乡之情。”言及此景,她的话语微微一顿,思绪似乎又被拉到那轮皓月当空的静谧夜晚。“再后来,我参加辩论赛拿到最佳辩手,但却不知向谁报喜,‘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琴断有谁听’。在这一刻你会发现自己与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产生了强烈的情感联结,这种共鸣会给予你莫大的心灵安慰。”

诗词,在刘睿茜的世界里,是热爱,也是陪伴。在诗词里,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她爱它的格调,也爱它的境界。“也许鲜花与掌声终会‘乱花渐欲迷人眼’,而我仍然坚守着那句‘人生若只如初见’。”刘睿茜将她对诗歌和书籍的那份真挚的感情向我们娓娓道来。在快节奏中,慢下来,向前看,坚定自我,走近诗词,是如此难能可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诗词为魂,愈战愈勇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稚嫩的童声透过话筒,清晰地传入涂佳浩耳中,在他的心里泛起涟漪:“小小的身体里蕴含着丰富而深厚的诗词储备,真是长江后浪推前浪啊!”

涂佳浩,一个理科生中的诗词高手。他三次参赛,一次夺冠,一次亚军。相比于其他参赛选手,之前已经两战诗词大赛的涂佳浩无疑算是个经验丰富的老手。第一次参赛失利,止步于飞花令环节后,他选择再次尝试,吸取经验教训,着重训练飞花令所需的临场反应,比赛前特意准备了和“书”有关的诗词,与比赛题目不谋而合。在努力和运气的加持下,他第二次参赛夺得冠军。尽管他的第三次参赛没能卫冕,他也看得很通透,“人生小满胜万全嘛”。

“蒙曼老师的《四时之诗:品最美唐诗》是我诗词道路上的启蒙,触发了我对诗词真正的爱。”读诗是读书的一种附赠,无论是书中提到的妙不可言的诗词,还是诗中提到的有意思的典故,都吸引着涂佳浩有意识地去了解它,探寻它背后的故事。“辛弃疾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写:‘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这里提到的‘季鹰’就是辞官归家的张季鹰,在这段历史里,我很喜欢他的洒脱。”

“养诗千日,用诗一时。”诗词与生活的适配度总会让他产生满足感。高三某次午休后,涂佳浩站在楼道眺望:刚刚犁过的稻田,宽阔而又平整,适时飞过的白鹭,在天上打转。“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瞬间在脑海里浮现。那一刻,繁重学业带来的阴郁一扫而空,心灵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宁静与满足。

作为本次参赛选手中不多见的理科生,涂佳浩对诗词的思考是从杜甫开始的。他眼中的杜甫就像一位温厚的长者,历经坎坷,也始终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更重要的是,杜甫的诗镌刻下了历史的温度。“诗词是时代的沉淀。”他笔下记载的不仅仅是冰冷的“安史之乱”,还有动乱下的漂泊痛苦,真情实感。因此,即便涂佳浩的专业与如今高速发展的人工智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也始终认为人工智能只是辅助工具,它所创作出的诗词,缺乏历史和文化的支撑与积淀,属于“为了写诗而写诗”,失去了诗词最本质的内涵,很难打动人心。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这种昂扬透彻和豁达乐观的心态一直鼓舞着涂佳浩,他不愿辜负生命的意义,也从未停下过向前的脚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束诗为杪,雅韵盈怀

“杪”,取自树木枝梢,蕴含着向上生长的磅礴生命力,而当诗遇见杪,盎然诗意,向上向前,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束诗杪是土生土长的江苏扬州人,那里有李白的“烟花三月下扬州”,还有隋炀帝修建的大运河、乾隆的六次南巡。在这样的历史氛围熏陶下,从升小学那个暑假起,她就在妈妈的监督下背诗词。那时候的她只能依靠拼音认字,背到沈佺期的《独不见》时,每天都是背了哭、哭了背。“‘卢家少妇郁金堂’,不记得了……‘九月寒砧板催木叶’,不记得了,妈妈,真的太难背了……”但也正是由于这样从小的积累,她慢慢形成了语感,不知不觉间也被诗词感染,她开始惊叹它的韵律,共鸣它的情感。

“自非尘网堪缚,怎得心上繁芜。静待泥融风动,花开各表妍姝。”这是束诗杪对人生的深刻理解和积极态度。写下这首诗,她的灵感来源于陶渊明“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的悠然之中。时不时地,灵感就会如同山间清泉,从石缝中渗出,汇聚成溪,滋养着思想的田野。于是,像这样写下一两首打油诗已经成为她独特的解压方式;考完试,她写下“重重自影乱,恍恍金光收”;天气骤变,她写下“一场江山雨,七分草叶秋。墨章心上过,寒意指尖留。”

束诗杪很喜欢叶嘉莹的那句:“古典诗词中所蕴含的一种感发生命,对我们的感动和召唤的力量。”对于她这个在快节奏里生活久了的人来说,诗词所带来的共鸣感尤其具有吸引力。“明清有很多诗歌是婉约的、抒情的,我悲伤的时候就喜欢看伤感的诗,听伤感的歌。”共鸣,大哭一场,让所有负面情绪都随眼泪消失,然后满血复活。当然,偶尔透过诗句也能看见诗人活泼俏皮的一面,两个鲜活而又灵动的灵魂相遇,自然妙不可言。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诗词大赛虽已落下帷幕,但诗词永不落幕。在被诗词着了色、赋予了画面的历史里,在被诗词连接起来的过去与现在里,束诗杪始终守有本心。

诗香袅袅,润泽心灵书锦绣;词韵悠悠,启迪智慧耀乾坤。以诗为媒,联结古今。望杨柳依依,我们能同频古人的不舍分离;观雨雪霏霏,我们能共鸣时间不舍昼夜。“种下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在这片诗意的大地上,与诗同行,赏清风朗月,细斟桂花酒,看江山如此多娇,正当其时。

图源:谭妍洁 受访者本人

文案:程倩 徐慧 王旭 罗雪怡 黄俊康

责编:谭妍洁 刘诗玉

总编:袁杜 罗钰淇 徐迪

指导老师:刘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