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12月1日,“投龙——从山川祭祀到洞天福地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举行。本次研讨会由中国美术学院主办,中国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承办,中国美术学院视觉中国协同创新中心、浙江省博物馆、北京大学中文系、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浙江省文物保护利用协会协办,本项目由中国美术学院教育基金会特别资助。研讨会为期2天,分为“山川祭祀与投龙”“洞天福地与山岳信仰”“仙人与鬼神”“山水文化与艺术表现”四组主题,来自海内外的40余名学者参与会议。
会议开幕现场
开幕致辞
Opening Address
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沈浩、浙江省博物馆副馆长刘建安先后致辞,研讨会开幕式由中国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院长孔令伟教授主持。
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沈浩致辞
沈浩代表主办方向各位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他指出,中国自先秦以来便有着崇敬山川的文化传统,“投龙”作为中华民族特有的山川祭祀形式,承载者天人合一、政通人和的美好期待。在开展浙江文化研究工程重大项目《浙江书法大系隋唐卷》的研究时,便开始关注“投龙”,提出由古至今,除大量名家书法墨迹、碑志外,良渚刻画符号、越国鸟虫书金文、乌程汉简以及兵器铭文、砖纹、陶文等,皆风貌独特,其中,五代吴越国投龙简文书既是历代浙江书法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研究吴越国历史、社会、风俗的实物资料。他表示,2024年恰逢甲辰龙年,本次学术活动以“投龙”为主体,是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机构与高校战略合作的典型样式,汇聚了来自国内外的学术精英,聚焦“投龙”的历史溯源、山川祭祀的文明意涵等议题,建议将本次研讨成果通过有效的方式大众传播,提升社会对“投龙”大展的关注,以产生更好的社会共鸣。
浙江省博物馆副馆长刘建安致辞
刘建安代表浙江省博物馆向中国美术学院对本次研讨会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主办方团队的精心筹办与辛苦努力、出席研讨会的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和诚挚感谢。他指出,古代中国投龙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的良好祝愿,与当代中国建设持久和平世界,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是相一致的。与本次研讨会同步举办的展览“投龙——从山川祭祀到洞天福地”首次全面系统地汇聚了自先秦以来中国历代山川祭祀和投龙仪式重要文物。感谢由李零教授担任总顾问的策展团队,指导撰写了展览文本,对中国自古以来的山川祭祀和投龙仪式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梳理与展示,通过“投龙”这一独特视角,为观众展现中国古代社会的信仰、文化传统及其历史变迁。展览也将为学术界提供宝贵的研究资料,推动相关领域的研究与发展。
学术研讨
Academic Forum
“投龙——从山川祭祀到洞天福地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半场由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渠敬东老师的主持。
北京大学人文讲席教授李零
李零以“我与投龙展的缘分”为题进行发言。他回顾曾经走过的五岳、五镇、四海、四渎的祭祀遗址,于泰山观北斗之时想起法国的汉学家沙畹教授的研究,及其去世后才发表的《投龙》,表示是“一个没有讲完的故事”。他提到其很早便关注、关心“投龙”研究,并陆续接触这一主题,在多方机缘交错之下,得以在这一非常难得的机会里,实现各地有关投龙材料的汇聚整合。今年正逢龙年,而这个展览也可以说是一条龙,龙首为《史记·封禅书》《汉书·郊祀志》所开创,也即早期中国的山川祭祀。第二为龙身子,先秦的山川祭祀逐渐从皇家的国家祭祀活动,转向了道教和由道士们参加的、部分由皇帝和道士一起参加的活动,重心也从北方转到南方,转向社会更广泛的层面。而第三部分是中国美术学院十分关注的方向,即文人寄情山水的审美情趣方面。本次展览的设计很好地顾及了这三个方面,从考古到宗教问题、民俗问题、到美术,中国的方方面面都有涉及。李零教授对于这一构想能够实现感到欣喜,并希望这个话题能够不断讲下去,他认为虽已不再举行投龙仪式,但我们每个人还有自己的生命关怀与愿望。蔡元培先生回国后强调的“以美育代宗教”,每个人心中长存的美好愿望与寄托与这种古老精神依然贯通。
法兰西学院铭文与美文学院院士、法国巴黎高等实践学院教授杜德兰(Alain Thote)
杜德兰(Alain Thote)以《中国超自然神灵造像的起源——以山神为例》为题,指出中国早期文明系统中画像、雕像以及其他形式表现的人像非常少见,与世界其他古老文明相比,这一独特现象值得思考。越国作为画像纹铜器的一个生产核心,把超自然的神灵图像引入了中原文化。他在不同图像主题的分布、不同主题之间的区分等方面详细分析画像纹铜器中出现的神兽与其所在的、尚未被驯服的野性的山。
法兰西学院汉学研究所所长、法国巴黎高等实践学院教授吕敏(Marianne Bujard)
吕敏(Marianne Bujard)以《仙人入山:浅谈仙人面貌在古代中国的演变》为题,回顾余英时、毕梅雪的研究,分析追求长生的理想如何出现、发展,以及在文字资料与图像材料中的变化。她围绕仙人如何入山,着重分析了个别人物及其追求路线的共同点,最终可以看出为了符合新的信仰系统,一个人的故事可以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之下、不同的宗教体系之中进行重新构造。
法国国立东方语言文明学院社会学教授、中国研究系主任汲喆
汲喆的题目是《从封禅到投龙》,探讨了沙畹的汉学之路,从翻译《史记·封禅书》到《泰山》再到关注12世纪刊刻的《华夷图》《禹迹图》等,对比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的史学环境,可见沙畹的总体式的研究绝非孤立于时代、凭空而出,而是从封禅泰山、社、《禹迹图》《华夷图》、四大宋碑这些研究一步一步走来,《投龙简》作为其最后一部作品,同样延续了这种学术脉络:即将中国的山水地理纳入到政治史的脉络当中,追求天地人神之间的关系,构建古代中国的圣地政治学。
研讨会下半场由汲喆教授主持。
德国埃尔朗根大学高级研究员葛思康(Lennert Gesterkamp)
葛思康(Lennert Gesterkamp)以《中国山水画及其道教宇宙观的模式》为题展开讨论,认为古人把具体到地理经验和其他宗教、神话故事、旅游经验等各种概念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圣地学”作为宇宙观的呈现。而《山海经》的宇宙观表现出一个固定的模式,从人间到天界即从东南部到西北部,经过天地水三界。天门、地户、五方、阴阳等元素与整个宇宙观的模拟呈现,作为长期存在的重要主题,反复出现在器物与山水画中。
西湖大学通识教育中心人文学教授来国龙
来国龙以《跟鬼神讲条件:出土战国楚简中的卜筮祭祷文书和早期中国宗教中祭祀的意义》为题,依据杨联陞先生关于“报”的一篇论文中“考据而兼义理”的“训诂(philology)治史”的方法,讨论出土文献中的跟“报”(reciprocity)相关并相对的“与祷”概念。通过对出土战国楚卜筮祭祷简中被学者称为三大“祷”的一祷、与祷、赛祷概念进行结构与内涵分析,来国龙教授认为从商代甲骨到卜筮祭祷简再到魏晋时期“许赛”与后世的“许愿”“还愿”,是以“前金后谢”的方式“利诱”鬼神、与鬼神讲条件的祭祀策略,是中国早期宗教祭祀的重要特征。
复旦大学文史研究员教授、副院长李星明
李星明的题目为《唐大历九年颜真卿、张志和、皎然诗画宴集与道教洞天山水画的文化属性》,他以具体的历史事件作为切入点,着眼于唐代宗大历九年(774)颜真卿、张志和、皎然三人在湖州举办,并被颜真卿和皎然以不同方式记录下来的诗画宴集。通过相关文献梳理,得以观察几人的生平、思想、信仰、交友状况,以及相互间的诗画往来与因缘际会,一睹当时山水画创作所处的儒释道思想和审美互动的历史情景。
中国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院长、教授孔令伟
孔令伟以《古贤图像与中国早期山水画》为题,结合山水与风景的差异,针对山水描绘的名山大川往往与祭祀场景有关的现象,以及山水中反复出现的古贤形象,孔令伟教授从三方面进行解析:第一如何理解独立意义上的古贤题材;第二在图式与手法上,树下圣贤人物如何进入山水画并与天地林泉结合在一起;第三为新传统的产生,即这一图式如何在五代北宋以后发生变化,形成新的图像传统。
(以上内容根据录音整理,按发言顺序,未经本人审阅)
第一组“山川祭祀与投龙”会议现场
11月 30日下午的 研讨会分为两个组别。 第一组以“山川祭祀与投龙”为主题,由孔令伟教授、李星明教授主持。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副教授李旻以《早期中国山川祭祀的史前史:龙山礼制传统及遗产》为题,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教授田天以《秦汉畴祭仪式的再考察》为题,故宫博物院副研究馆员熊长云以《血池遗址为吴阳上下畤考》为题,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教授余欣以《人神盟信:投龙仪式·文本·器物的系统考察》为题,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康予虎以《古代帝王封禅与皇家投龙仪式》为题,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鞠照老师以《孔水洞的投龙与龙神》为题,苏州大学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教授陈铮老师以《唐代画龙、投龙和祈雨》为题,四川大学考古学博士生李嘉鑫以《唐代投龙与奉像仪式研究》为题,浙江省博物馆吴越国历史文化研究展示中心副主任魏祝挺老师以《吴越国投龙地考》为题展开讨论。
第二组“洞天福地与山岳信仰”会议现场
同步进行的第二组会议以“洞天福地与山岳信仰”为主题,由来国龙教授和吴真教授主持。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项目负责人陶金以《投龙与采药——山西长治两处“洞天福地”的再发现》为题,中国美术学院视觉中国协同创新中心教师王冬亮以《仙居括苍山成德隐玄洞天道教生态》为题,法国高等实践研究学院(EPHE)宗教史博士、副教授雷阳以《中国山岳研究与法国汉学的方法论转型:从沙畹的〈泰山〉说起》为题,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巫能昌以《元明以来赣南祁禄山的神明崇拜与社会空间》为题,江苏省句容市博物馆馆长、副研究员翟忠华以《茅山华阳洞天投龙告简的重要发现》为题,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项目负责人曲爽以《山水之间:投龙场所的空间及谱系演变》为题,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副教授张书彬以《国家祠祀视野下吴越国防风氏崇拜的景观重塑》为题,浙江省博物馆历史文物部副研究馆员王宣艳老师以《宋代帝王投龙简》为题,四川大学考古学博士生郭振新以《法天象地:重庆朝源观的宫观营建与道教思想》为题展开讨论。
第三组“仙人与鬼神”会议现场
12月1日上午继续前一日的讨论,划分为2个组别。第三组主题为“仙人与鬼神”,由陶金老师和余欣教授主持。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员卢一以《陕西宝鸡下站祭祀遗址》为题,中国国家博物馆副研究馆员张晓磊以《石鼓与密畤》为题,台州市博物馆原副馆长、研究员张峋以《括苍洞文物遗迹考论》为题,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白彬以《“新出老君”墓券与早期道教的“鬼道”“鬼教”》为题,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副教授谢一峰以《释风道韵:中古封禅活动中的佛道因子》为题,上海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白照杰以《天生一个仙人洞?——庐山咏真洞天道教知识的成立与区位变换》为题,缙云县博物馆副馆长樊译蔚以《金龙驿传——缙云仙都出土祭祀遗物》为题,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吴真以《长时段视野下的国家投龙仪式与地方叙事——以山东云门山投龙纪为中心》为题展开研讨。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张南金汇报了他与明十三陵管理中心的袁江玉老师共同完成的研究《明十三陵成化玉简、石匮和明代的陵山投龙》。
第四组“山水文化与艺术表现”会议现场
同步进行的第四组会议主题为“山水文化与艺术表现”,由熊长云老师和王冬亮老师主持。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讲师何康以《南朝陵墓拼砌砖画的图像选择与空间营造》为题,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副教授张乔以《囚山与叠嶂:唐宋国家祭祀体系之外的文人山川隐喻》为题,浙江农林大学讲师李霏以《社会记忆“文本”与地方认同:吴越钱武肃王投龙银简的嘉道际遇》为题,中国美术学院博士生王薇以《艮岳与凤凰山的南北文脉》为题,中央美术学院博士生黄长风以《元代朱德润 <浑沦图> 及阴阳鱼太极》为题, 江苏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姜永帅以《尚奇: 明代中后期的洞天福地纪游与早期的“奇观山水”》为题,中国美术学院博士生李凯以《“王远传”与〈麻姑仙坛记〉》为题,中国美术学院博士生李子怡以《飞龙驿传,走龙镇地:试论道教投龙仪中的金龙造型》为题,康复大学副教授秦国帅以《山水有情:赵执信及其生活中的道教》为题进行讨论。
闭幕总结
Closing Remarks
本次研讨会聚集了从事一线发掘的考古学家、博物馆研究员、高校学者、思想家,专家类型丰富,讨论内容广阔,形成了一个开放的学术空间。
会议闭幕现场
嘉宾合影
来 源|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
文字整理|胡可尚 邱 爽 杨璐遥 张晶晶
编 辑|黄筱柔
责 编|童戈辛 冯 逾 俞峙彤
审 核|徐 元 孔令伟
中国美术学院官方微信号
投稿邮箱:caanews@caa.edu.cn
“国美学术通讯”官方微信号
投稿邮箱:caarmt@caa.edu.cn
出品:
中国美术学院党委宣传部
PUBLICITY OFFICE OF THE CPC CAA COMMITTEE
CAA融媒体中心
CAA MEDIA CONVERGENCE CE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