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做好暴雪天气的清雪除冰工作,保障市民安全出行,德州市城市管理局起草了《德州市中心城区清雪除冰工作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
德州市中心城区清雪除冰工作实施方案
为确保做好我市清雪除冰工作,保障暴雪极寒天气道路通畅及雪后市容整洁有序,按照《德州市中心城区清雪除冰应急预案》(德政办字〔2022〕18号)的要求,启动中心城区清雪除冰应急预案后,在完成全民动员工作基础上,按照责任分工开展清雪除冰工作。
一、总体要求
以保障市民出行顺畅为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安全第一和绿色环保的清雪理念,按照“以雪为令、随下随清、雪停路畅”的工作要求,在德州市冰雪灾害应急救援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开展清雪除冰应急动员工作,各成员单位按照职责分工立即开展相关工作,在最短时间内清除影响道路交通和居民出行的积雪、积冰,为广大市民群众创造良好的出行环境。
二、工作原则
(一)坚持统一领导、辖区管理、分级负责、分片包干、全民参与。
(二)坚持事权与辖区相结合、专业清扫与社会发动相结合、机械清除与人工清扫相结合。
(三)坚持先重点后一般,以医院、学校、商场、车站周边道路及桥梁、涵洞、匝道为重点,先干道后支路、先坡路后平路。
(四)坚持随下随清和边清边运相结合、清扫和外运同步进行。
(五)坚持绿色清雪,科学使用融雪剂,规范清雪防滑作业与保护园林绿植、市政设施相结合。
三、启动条件及程序
气象部门发布暴雪蓝色及以上预警,按照《德州市中心城区清雪除冰应急预案》启动相应应急响应,市冰雪灾害应急救援指挥部办公室向指挥部报告,由指挥部研判并经指挥部总指挥同意,启动该方案。
四、责任及任务
(一)市指挥部信息发布组要在各新闻媒体、电视台、微信公众号、奏嘛新闻、短信平台、出租车及沿街电子屏上发布气象预测预警信息,引导市民雪天乘坐公共交通出行,动员广大市民群众自觉参与到清雪除冰、抗灾自救活动中来。
(二)市委网信办要密切关注并及时有效处置网络舆情。财政部门要保障冰雪灾害清雪除冰资金。市交警部门要维护交通秩序,及时处理交通事故,组织实施救援;住建部门要督促各物业公司落实清雪除冰任务;应急部门要收集、汇总、核实、评估、报告、发布灾情;组织受灾人员转移安置;调运分配救灾物资,组织救灾捐赠;加强安全监管,确保生产安全。气象部门要及时发布气象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调查、评估、鉴定气象灾害。
(三)市直各部门、企业、单位根据任务分工立即开展清雪除冰工作。
(四)各区制定详细的清雪除冰方案,划分责任路段,组织各镇街、区直各部门、企业、单位参与清雪除冰工作。
(五)各镇街广泛发动市民、居民、志愿者、各物业企业做好小区清雪工作,确保群众出行通畅;充分发挥社区党员、网格员等作用,及时向社区居民发布雪情预警及温馨提示,组织社区志愿活动,发动居民积极参与清雪工作。
(六)各沿街商铺要严格落实“门前五包”责任制具体要求,积极主动清扫门店前人行道积雪。
(七)各学校、医院、商场、酒店、便民市场、企事业单位,要发动职工清扫管理服务区域的人行道及非机动车道。
五、工作要求
(一)提高思想认识。市冰雪灾害应急救援指挥部负责全市的清雪除冰工作的统筹协调工作,各级各部门要强化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根据各自责任区明确责任人和落实措施,压实工作责任。应急动员方案启动,各级各部门单位要立即响应,组织清雪人员、设备到岗到位。
(二)超前谋划准备。各级各部门单位要提前做好人员培训以及除雪机械设备检修、购置、租赁等工作,确保数量充足、运转正常,并适时组织应急演练。要加强配合,确保机械推雪、人工清雪及外运积雪等环节有效衔接,特别是要做好责任区域边界处的积雪清理,切实做到全覆盖、无遗漏。德城区、天衢新区、市城市管理局要做好融雪剂等融雪物资保障。
(三)规范使用融雪剂。对融雪剂实行清单化管理,根据降雪及天气情况,采取机械定量撒布,减少固体撒布方式,扩大液体撒布范围。快速路、主次干路、支路等城市道路合理使用融雪剂,可以开展道路不使用融雪剂试点;学校、医院、过街天桥、公交候车亭等区域人行道可适当使用融雪剂;其他区域人行道、背街小巷、公园景区广场、单位院区、小区内部原则上不使用融雪剂。
(四)严把清理质量。各责任路段单位在清雪除冰过程中,要达到机动车道、非机动车、人行道道路见本色,路段内无残雪、无雪堆、无残冰。所有清理的积雪外运到城管部门指定的倾倒点上,严禁将积雪遗撒到机动车道、绿化带等相关区域内。
(五)加强督导检查。各级各部门单位在做好责任区清雪除冰工作的同时,要督导下属单位及行业企业、属地企业抓好辖区周边道路清雪除冰工作。市委、市政府督查室将联合相关部门组成督察组,对各级各单位物资准备、应急演练及清雪除冰工作进行督导检查,对行动迟缓、组织不力的将予以通报批评;对在规定时间内未能完成任务的,由市纪检监察部门问责。
本文同步推送至:网易新闻、腾讯新闻等客户端。
本站专注德州大城小事、为民办事。(联系本站可添加主编微信号:1292906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