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不忆江南按语】
今年12月4日是中国民间音乐家、无锡人阿炳去世70周年纪念日。今年,也是阿炳的二胡名曲《二泉映月》问世70周年。近日, “阿炳《二泉映月》问世70周年纪念会暨东亭阿炳祖居陈列展示馆揭牌仪式”在阿炳的老家无锡东亭举行。专家学者相聚一堂,忆阿炳,谈民乐。
其实,阿炳生前可没有这样的殊荣。
其实,是苦难成就了阿炳,没有苦难就不会有《二泉映月》。《二泉映月》作为二胡经典名曲,不可能诞生于中国任何一所音乐学府。艺术如此,文学亦然!阿炳是在倾诉生活的苦难,不是在无病呻吟!
其实,就文学而言,要努力使自己的作品不成为文字垃圾,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眼下的同题文章实在太多了。日前在《台州日报》“华顶”副刊与《齐鲁晚报》“青未了”副刊发《迟桂花》一文,网络一搜——《江南晚报》“二泉月”副刊有同题文,《江南晚报》“二泉月”副刊有同题文,《盐阜大众报》“麋鹿”副刊有同题文,《信阳晚报》“百花园”副刊有同题文,《贵州日报》“娄山关”副刊有同题文……说实话,在互联网时代,文人是透明”的,真怕自己的文章没有新意而重蹈他人覆辙,那可是文人的一种耻辱!
其实,”垃圾文字“不过是“谬种流传”。
杭州某顶尖名牌高中有个语文女名师,据说是校园文学家,她带着学生到德国去游学了一趟,回来在没有正规刊号的校报发《访德札记》一文,其中有一段文字简直让人啼笑皆非抑或莫名其妙——
“一束光,射进我的瞳仁。黑夜中无数放大的悬念,都悄悄地随风而逝。在阳光地带,千万条金线,织就成一幅幅美丽的风景。见到它,是我的一幸;认识它,是我的大幸。”
这个自称为”明月清风“的女名师的同事私下对我说:“不知这娘们在说啥?如果我的儿子让这女人教,今后想不成为太监文人都困难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