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的动荡不安,使得思想界变得异常活跃,从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到三国两晋时期的“魏晋风骨”,再到宋朝、清末民初等历史阶段,这样的现象屡见不鲜。
在这些历史时期中,有些思想成功地辅佐了君王,有些则成为救国的良方,但唯有“魏晋风骨”,成为了众多文人墨客心驰神往的典范。
他们将这种反叛与自由,视为一种新的精神品质,并通过隐居山林、修道炼丹等方式,追求飞升成仙的境界。
那么,“魏晋风骨”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呢?
魏晋风骨的含义
最能体现这种精神的就是“竹林七贤”了,他们在竹林中饮酒、弹琴、畅谈,展现了一种超越世俗的境界。
在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这些人的精神状态是一种超脱的自由,虽然他们远离尘世,却对世事了如指掌。
他们追求的是内心的充实与舒适,以此来实现精神层面的解放。
他们以“清谈”为核心,通过讨论哲学等问题,展示了对思想的深刻理解。
这种“清谈”是通过对话形式探讨哲学、艺术等问题,强调个人的独特性和自由发挥。
魏晋时期的士人们以独特的思想和追求,成为了这种精神的代表。
最接近我们的是陶渊明所写的田园诗,其中的典雅表达和清新脱俗的审美至今仍影响着许多人。
然而,这种思想在欧洲直到14世纪中期才出现,比我国晚了很多,那么欧洲是如何体现这种思想的呢?
魏晋遗风欧洲版
熟悉历史的人,首先会想到欧洲的“文艺复兴”时期。
那个时期强调个人的性格和在法律保护下的权利,与魏晋风骨有许多相似之处。
在审美层面,他们的表现形式更为奔放,比如那些裸露的人体雕刻和画像。
还有对教会教义的重新解读,都象征着思想不被束缚,以此来探讨人性。
“文艺复兴三杰”虽然在形式上不同于我国的“竹林七贤”,但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了与“七贤”相同的观点。
那就是对人文精神的追求,以及对个性的释放。
这种追求人生应该艺术化、有诗意的观点,虽然两国不在同一时间,但都展现了这种性格,这可以说是精神文明之间的碰撞。
也正是这种文明,引领着人们走向未来,让无数后人为之学习。
欧洲当时因为宗教问题,导致了文艺复兴的出现,那么我国的“魏晋风骨”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魏晋风骨出现的原因
主要原因是社会的动荡,一个分裂的时局,造就了不少报国无门的志士。
这种政治上的不稳定,促使文化间发生了多种交流和融合,为文人的创作提供了不受约束的空间。
多元化的杂糅,导致儒教的影响衰退,玄学之风盛行,以及小乘佛教的传入,使得有多种信仰能够适应不同人群。
这种多元文化形成了最初的“魏晋风骨”。
这种文化的传播,很快就吸引了不少已经入朝为官的士人,在他们之间兴起,提升了喜欢这种人的阶层。
有了初步的阶级结构后,更有助于这种新风貌的传播,也就有更多的人接纳进来。
晋朝的得位一直受到不少人的诟病,认为他们从魏国手中夺得国家是不道德的,于是都远离朝廷。
隐居山林躲避那些希望他们入朝的说客,也是为了自己精神层面的自由,形成了独特的风度,于是这些人被认为是“魏晋风骨”的雏形。
这些文人从四面八方而来,有着各种各样的思想,或好或坏,在经过融合后,形成了现在我们所熟知的“魏晋风骨”。
那么,这些教派融合中的主心骨又是什么呢?
魏晋风骨与道家思想
在这些融合中,都与道家思想关联最紧密,后来甚至延伸出了一种类似于道教的新体系。
儒教衰落,老庄思想盛行,于是开始推崇自然的审美观念,构成了当时社会的主流意识。
而且道家思想本就是“追求人格的独立性”,与儒家大同思想正好不同,但他们并没有完全摒弃儒教,而是将其中的人格气节融入其内。
所以我们在阅读他们的文章时,会感受到那种洒脱、飘逸的艺术风范。
那么,为什么后世还有那么多人推崇这种魏晋时期的品质呢?
魏晋风骨后人推崇
这种精神之所以被后人推崇,主要是因为其中那种理想的世界,一盏茶,一炉香,和二三好友一起畅聊。
其中既有儒家的坚守,又有道家的超脱,关注现实世界,又不局限于现实世界。
那种对自由和向往,以及对生活的热爱,也致使不少人为之前仆后继。
在乱世中,在自己心中寻求一方净土,以诗词自娱,品尝一颗仙丹飘飘欲仙,抒情于山水之间。
这种仿佛活在画卷里的生活,是对精神世界的追求,以及对生命本质的思考。
之所以能够被后人追求,不仅因为它是文人精神,还是一种文化象征,它已经成了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结语
这种精神受到后人推崇,不仅因为它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现象,更是一种文化载体。
体现了当时那些隐士们对个性的表达,以及对生命真谛的探讨。
这种“风骨”穿越了之后的每朝每代,到现在,依然对我们有所影响。
信源:江南时报:胡正良|风流也曾醉千秋(上)——王朝背影之东晋文艺三杰篇新京报:《度华年》以“魏晋风骨”为基底,参考历史原型丨主创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