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亮剑》的网友,大多记得李云龙团长的台词:“二营长,你他娘的意大利炮呢?”当然军迷们后来考证出,这门意大利炮其实是法国M1897式75毫米野战炮。不过这门炮可不简单,该炮于19世纪末研制,是世界上最早的弹性炮架火炮,直到一战都是性能最好的轻型野战炮。最大的特点就是射速极高,达到每分钟15发以上,是同时期同类型火炮的3~4倍。并且由于性能太优秀,备受法国炮兵喜爱(装备数量极大),因此获得了“75小姐”的昵称。
除了法军外,其他不少国家也装备了该型火炮,例如美国。一战时期美国陆军较弱,各类武器都缺乏,火炮尤甚。因此美国从法国进口了不少火炮,同时引进技术仿制生产,M1897式75毫米野战炮就是其中一款。美国仿制生产的M1897式75毫米野战炮数量很大,1918年美国曾经计划将该炮的产量提升到2万门/年。今天想跟大家说的是,这型火炮其实非常值得抗战时期的中国引进,下面具体跟大家说说。
抗战前国府的整军备战,从国外购买了一些先进火炮,例如从德国进口的105毫米和150毫米榴弹炮、从瑞典进口的75毫米山炮和高射炮,等等。但是,这些先进火炮数量太少,抗战中的实际作用相当有限。并且由于国府经济实力有限,就算出口国愿意多卖一些,也买不起。当时最适合国情的办法,就是不要过度追求外购武器的先进性,买一些性价比高的火炮,像法国M1897式75毫米野战炮就是其中一种。
M1897式75毫米野战炮到上世纪30年代已经谈不上多先进,世界军火市场已经有了更好的替代品,因此售价不会很高。并且由于一战时生产数量很大,库存数量可不少,像法国和美国都有大批库存。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后,各国经济压力都很大(上世纪30年代初期各国军事发展都受到限制),都愿意去库存回笼资金,因此大批量采购M1897式75毫米野战炮不会有太多政治上的压力,对华武器禁运已经结束了。
可能有网友要问,M1897式75毫米野战炮到抗战时期会不会落后了?M1897式75毫米野战炮主要是炮架设计过时了,其采用一战前典型的单脚式炮架设计,这样的炮架限制了火炮方向射界和高低射界,如最大仰角只有18度,这使得火炮最大射程有限。但炮架的问题好解决,可以买美国版的M1897式75毫米野战炮。
美国在一战期间生产了大量的M1897式75毫米野战炮,战争结束后,该炮一直作为美军的师级火炮在使用。为了改进其射界狭窄的问题,美军专门研发了M2型炮架。安装在M2型炮架上的M1897式75毫米野战炮,最大仰角可达46度,左右射界可达60度。
其实M1897式75毫米野战炮在二战时期也在大量使用,例如法国炮兵装备数量就有不少,并且法军还将该炮的炮架更换成47毫米反坦克炮的炮架,这样可以充当应急用的反坦克炮。德军入侵法国后,也将缴获的M1897式75毫米野战炮更换炮架,当反坦克炮使用(在东线对付苏军坦克)。德军将其安装到了Pak 38的炮架上,并命名为Pak 97/38。更换炮架的Pak 97/38的左右射界可以达到60度。为了让炮架更好地承受75毫米炮的后坐力,还为其安装了一个胡椒瓶炮口制退器。
至于美军,则将大量剩余的M1897式75毫米野战炮安装在M3半履带车上,作为应急用的坦克歼击车,这种改装被称为M3 GMC。在北非战场上,M3 GMC被组建成坦克歼击车营集中使用。例如在盖塔尔战役中,美军以损失21辆M3 GMC的代价,击毁了30辆德军坦克。
其实民国时期也引进过M1897式75毫米野战炮,上世纪30年代龙云在组建新式滇军时,就从法国购买了大批法式武器,其中就有M1897式75毫米野战炮,只不过数量不多,只有十多门。后来国军74军所属炮兵团第2营也买了一批M1897式75毫米野战炮,不过数量也不多,两军加起来也不到30门。
虽然数量少,该炮在抗战中还是发挥了一定作用。1944年衡阳保卫战时,74军炮兵团野炮营所属炮6连还装备有4门M1897式75毫米野战炮。当时各部队将所有火炮集中交予守城的第10军,在炮火的支援下,第10军坚守衡阳47天。
如果在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后,向美国或者法国大量采购库存的M1897式75毫米野战炮,价格会很便宜(像美国当年的去库存,只有三折)。买个500门,再买双倍的炮管,野战炮这块基本够用了。炮弹随炮买一批(一般行情是每门炮1000发,可以多买些,双倍,2000发),后续自行生产,国内还是有一些军工基础,75毫米山/野炮炮弹自产问题不大。
500门M1897式75毫米野战炮,1个炮兵营按12门炮计算的话,可以装备40多个炮兵营。这个数量可以下放到步兵师使用了,1个野战步兵师配备1个炮兵营,国军的野战步兵师也就30个上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