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澜壮阔的历史,给武川带来了浓厚的王朝气象
--参观武川博物馆
作者/孙树恒
一
愁半城,驱马入云中,
阴山常购雪,荒松无翼风。
--(兆魏)王肃《芯平城》
在这应景的诗意里。这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我随着呼市人大调研组的脚步,踏上了前往武川博物馆的旅程。车窗外,大青山的轮廓在晨光中渐渐清晰,南侧的青石枯枝与杂草交织,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沧桑。而翻越后山,则是白雪皑皑,一片银装素裹,将武川县紧紧包裹在这片洁白之中。
随着车辆的缓缓前行,我们几个人谈历史,谈发展,谈生活,对这片土地怀有深沉的热爱和无比的自豪感,我们的脚下是有帝王之气的地方。一个多小时的车程,武川博物馆映入眼帘。它座落于县城南山之上,坐南朝北,二层建筑外观简约而大气,结构平衡,呈现出一种独特的汉魏风格。
博物馆总占地面积达到了3.6万平方米,主体建筑面积也有4865平方米,是一座集典藏、研究、展示、教育、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
走进博物馆大厅,一幅巨大的阴山盛景图映入眼帘,让人瞬间感受到了武川的辽阔与壮美。屋顶的瓦当,更是巧妙地融入了古代建筑的元素,为这座现代博物馆增添了几分古朴与雅致。
武川博物馆展线长达580多米,共展出了1030件(套)珍贵的文物。展览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上起史前,下迄明清,全面梳理了武川的历史发展脉络。共设有六个展厅,《开辟鸿蒙》,我仿佛穿越回了那个蒙昧而又充满神秘色彩的史前时期。《云中边塞》。战国秦汉时期的武川作为军事要塞的重要地位得到了充分的展示。草原与中原的不断交融,也在这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北魏重镇》则让我领略了鲜卑民族的辉煌历史。鲜卑人波澜壮阔的历程,不仅给当代武川带来了浓厚的王朝气象,也奠定了武川厚重的文化底色。《阴山汪古》则讲述了辽金元时期武川辖境的北方民族与中原民族在阴山北麓草原上共同生活、共同成长的故事。《驼铃阵阵》。这里形象地概括了明清时期商路繁忙、驼队相连的盛况。武川作为沟通阴山南北的商贸中转站,其重要性愈发凸显。俺答封贡后,青山北麓草原迎来了持久的安定和平局面。商路的繁盛与可镇的兴起,成为了明清时期武川的最重要特征。 整个展览充分应用了各种现代表现手法,通过精心的空间组合,力求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它让文物活了起来,让更多的人熟悉了武川这片土地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
二
北魏重镇。
北魏时期的武川镇,便是这样一个闪耀着历史光辉的地方。它不仅是一座守卫边疆的要地,更是无数英雄豪杰的摇篮,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与文化。
故事还要从遥远的东汉时期说起。那时,拓跋部落的一支在首领拓跋诘汾的带领下,从呼伦湖畔踏上了向南迁徙的征途。这是一场艰难而伟大的迁徙,直线距离长达2000千米,对于交通并不发达的古代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然而,为了寻找更加肥沃的土地,为了族人的生存与发展,拓跋诘汾毅然决然地踏上了这条未知的道路。 迁徙的路上充满了艰辛与危险。他们必须翻越大兴安岭北段,那里“山谷阻绝”,“山高谷深,九难八阻”。大兴安岭虽然山势并不高峻,但山区绵延不绝,森林茂密,地形复杂,极易迷失方向。拓跋人在这里遭受了很大的挫折,甚至一度想要放弃南下的冒险行动。
然而,就在这时,一个颇具传奇色彩的事件发生了。一头“其形似马,其声类牛”的“神兽”从天而降,主动担当起了他们的向导。这个“神兽”很可能是驯鹿,它引领着拓跋人穿越了茫茫的森林,找到了前行的方向。 在驯鹿的指引下,拓跋人终于走出了大兴安岭,来到了今天的呼和浩特、包头一带。这里水草丰美,资源丰富,是理想的游牧射猎区域。拓跋人在这里定居下来,繁衍生息,逐渐发展壮大。他们的迁徙与奋斗,不仅维持了族人的生活,更赢得了族人的拥护与尊敬。拓跋诘汾和他的后代们,以肯钻研、有远见著称,他们指导族人向有利的地区迁徙,为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而武川镇,这座北魏六镇之一的重镇,便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它原名黑城,后来改名为武川,寓意着武勇与川流不息的生命力。武川镇位于边疆要地,聚集了大量的将领和军队,是守卫北魏疆土的重要屏障。
随着时间的推移,武川镇的行政区划历经多次变迁。至武泰元年(528年),废镇改为郡,名神武郡,属朔州。北朝后期,武川又先后属东魏、北周。隋唐以来,虽然行政区划不断变化,但武川作为重要地区的地位始终未变。它见证了北魏的兴衰与变迁,也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坚韧与不屈。 如今,当我们站在武川的土地上,遥想当年那些英勇的将士们为了国家的安宁而浴血奋战的场景时,心中不禁涌起一股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三
从武川到长安,大唐盛世从这里走出来的。
武川,这座位于北魏边疆的小镇,便是这样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地方。从武川到长安,不仅是一条地理上的迁徙之路,更是一条英雄辈出的历史长廊,大唐盛世的辉煌,正是从这里一步步走出来的。
武川,一个曾经默默无闻的小镇,却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军事价值,成为了北魏时期的重要军事据点。这里聚集了大量的将领和军队,他们守卫着边疆的安宁,也锤炼出了坚韧不拔、英勇善战的武川军魂。
在北魏时期,它不仅是军事上的重镇,更是孕育了九位皇帝的神奇之地。这些皇帝,或出生在武川,或祖籍于此,他们在这里汲取了成长的养分,磨砺了坚韧的意志,最终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北周孝闵帝宇文觉,作为宇文泰的第三子,他在这里度过了自己的童年和少年时期。武川镇的军事氛围和艰苦环境,让他从小就培养出了出色的军事才能和坚韧不拔的性格。他继承皇位后,虽然时间短暂,但却为北周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紧接着,北周世宗明帝宇文毓继位。作为宇文泰的庶长子,他同样在武川镇这片土地上汲取了成长的养分。他聪明睿智,善于治国理政,为北周的繁荣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
随后,北周高祖武帝宇文邕登上了历史舞台。他是宇文泰的第四子,也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在武川镇的磨砺下,他形成了出色的军事才能和领导才能。他南征北战,统一了北方,为后来的隋朝统一全国打下了坚实基础。
北周宣帝宇文赟和静帝宇文衍,作为宇文邕的后代,同样继承了武川镇人民的坚韧和勇敢。虽然他们的统治时期较为短暂,但也在历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印记。
而隋朝的开国皇帝隋文帝杨坚,更是武川镇人民的骄傲。他原名杨忠的儿子,但在这里成长、磨砺,最终成为了一代开国君主。他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得隋朝在短时间内实现了繁荣稳定。 隋炀帝杨广,作为隋文帝的儿子,同样继承了武川镇人民的勇敢和智慧。他虽然在位期间有些过失,但不可否认的是,他同样是一位有着雄才大略的皇帝。
唐朝的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和第二位皇帝唐太宗李世民,他们的祖籍同样在武川镇。他们在这里汲取了成长的养分,形成了出色的领导才能和军事才能。在他们的带领下,唐朝迎来了一个辉煌的时代。
在这片土地上,孕育出了一批批杰出的军事将领,他们不仅在六镇之乱中崭露头角,更在后来的历史舞台上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八柱国十二大将军中的许多人物也出自武川。这些英雄豪杰们,不仅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英勇善战的精神赢得了后世的敬仰,更以其深邃的政治智慧和卓越的领导才能,推动了历史的进程。他们的存在,使得武川不仅成为了一个军事重镇,更成为了一个英雄辈出的摇篮。
四
武川的南边的阴山上的庞大的祭坛。
对于拓跋人来说,盛乐,这片广袤的草原,始终是他们不离不弃的第二故乡。无论世事如何变迁,这里都承载着他们最深沉的信仰与眷恋。 那是一个春风和煦、河冰消融的四月,草原披上了嫩绿的新装,万物复苏,生机勃勃。拓跋部在这片土地上举行了一场隆重的祭天活动,这是他们历史上首次见于史籍的祭典。对于游牧民族而言,祭天是连接天地、沟通神灵的重要方式,它不仅仅是对自然的敬畏,更是对生命的尊重与祈求。 祭天的仪式,
在拓跋人的心中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他们利用天然树林,竖木为象,或垒石为坛,绕林木而祭,以此表达对天地的敬仰与感激。如果没有树木,他们便竖起柳枝,众骑驰绕三周,以此象征与天地神灵的对话。这不仅仅是一种仪式,更是一种精神的寄托,一种对生命力量的呼唤。 当太武帝派遣李敞远赴大兴安岭石室告祭天地祖宗时,他同样采用了古老而庄重的方式——既祭,斩桦木立之。这简单的动作背后,是拓跋人对祖先的深深怀念与敬仰,是对家族血脉的传承与坚守。
随着时光的流逝,拓跋人的祭天仪程逐渐成熟。迁都平城后,每年四月(一般是四日),皇帝都会亲自前往西郊的方形祭坛,率领部分朝臣由青门进入,左转来到祭坛前,面向西方而立。皇后则率六宫女性从北边的黑门进入,站在皇帝所在方坛的东侧,依次排列。这一刻,整个祭坛被一种庄严而神圣的氛围所笼罩。 祭典开始前,掌牺令将祭祀用的动物——1头白牛犊、1匹黄马驹和1只白羊牵到方坛前拴好。这些动物不仅是祭品,更是拓跋人对天地神灵的虔诚献礼。女巫手执巫鼓,站在方坛东侧的台阶前,她即将敲响这面神圣的鼓,引领众人进入祭天的神圣时刻。 鼓声响起,悠扬而庄重,它穿越时空的壁垒,回荡在草原的上空。这一刻,拓跋人的心与天地相连,他们祈求天地神灵的庇佑,祈求草原的丰收与安宁。祭天的仪式虽然简单,但它所承载的意义却深远而厚重。它是拓跋人对生命的敬畏与尊重,是对自然的感恩与祈求,更是对家族与民族的坚守与传承。
五
武川的屏障:赵长城、秦汉长城和金界壕。
武川,这座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小镇,它不仅是英雄辈出的摇篮,更是古代军事防御体系的重要一环。在这片土地上,赵长城、秦汉长城和金界壕,如同三道坚不可摧的屏障,守护着这片土地的安宁与祥和。
赵长城:古老的守护神 时光回溯至战国时期,赵国为了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袭,在武川地区修筑了长城。这段长城,虽历经千年风雨侵蚀,但仍屹立不倒,成为了武川最早的军事防御工程。
秦汉长城:历史的见证者 秦朝统一六国后,为了巩固边疆,秦始皇下令修筑万里长城。而武川地区的长城,正是这段万里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秦汉长城在赵长城的基础上进行了扩建与加固,使得防御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金界壕:草原上的守护线 进入金朝时期,为了抵御蒙古高原上崛起的强大势力,金朝在武川地区修筑了金界壕。这条壕沟,虽不如长城那般巍峨壮观,但它却以其独特的防御方式,成为了草原上的一道坚实防线。
六
三大战役,女水之战白道之战唐与东突厥之战。
女水之战,是北魏王朝与柔然之间的一场决定性战役。北魏迁都平城后,势力逐渐强大,但北方的柔然始终是其心腹大患。为了抵御柔然的侵犯,北魏在边境修筑长城,并设置了包括武川在内的六镇。然而,柔然并未因此而收敛,反而频频骚扰北魏边境。公元470年,北魏献文帝决定御驾亲征,亲率大军征讨柔然。四路大军在女水河顺利会师,献文帝在河畔召开了隆重的誓师大会,号召将士们奋勇杀敌,保家卫国。经过浴血奋战,北魏大军终于打败了柔然的军队,歼敌数万,缴获了无数的军械马匹等物质。这场战役的胜利,不仅巩固了北魏的北部边疆,也彰显了北魏军队的英勇善战。为了纪念这场战役,献文帝下令将“女水”改名为“武川”,寓意着这条河流见证了北魏的武功和荣耀。
白道之战,则是隋朝与突厥之间的一场重要战役。隋开皇二年,突厥沙钵略可汗以为北周复仇为名,联兵40万大举攻隋。隋文帝杨坚迅速调整战略部署,加强北方各要地的守备。次年春,隋军与突厥联军在白道相遇。沙钵略自恃兵多将广,轻敌懈怠。隋将李彻、李充趁机率精兵5000对敌突然袭击,大破突厥军。这场战役的胜利,不仅打击了突厥的嚣张气焰,也显示了隋军的英勇和智谋。
唐与东突厥之战,则是唐朝建立初期与东突厥之间的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唐朝初年,东突厥势力强大,频繁侵犯唐朝边境。为了消除北方威胁,唐朝决定对东突厥发动进攻。唐贞观三年,唐朝大将李靖、徐世勣等人率军攻打东突厥。经过多次激战,唐朝终于攻灭了东突厥颉利可汗部,俘虏了颉利可汗,彻底消除了北方威胁。这场战役的胜利,不仅彰显了唐朝的国威和军力,也标志着唐朝进入了鼎盛时期。而武川作为唐朝北方的重要防线之一,在这场战役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三大战役,虽然发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但都与武川这片土地紧密相连。它们见证了武川的烽火岁月和英勇的战士们为了保卫家园而付出的巨大牺牲。
七
汪古部在武川生活的历史。
武川这片土地见证了无数部族的兴衰更替,而汪古部,便是其中一抹不可忽视的亮色。他们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书写了一段段传奇的历史。
公元12世纪,汪古部迁徙至现如今的内蒙古呼和浩特和包头市阴山山脉一带,武川便成为了他们的重要栖息地。那时,金国为了防御和控制蒙古族人,修筑了东起呼伦贝尔大草原,西至呼和浩特市武川县的金界壕长城。而汪古部,便肩负着把守武川县长城关口的重任。在蒙古语中,“汪古”意为“城墙”,这既是对他们职责的生动诠释,也是对他们坚韧不拔精神的赞美。
汪古部在武川的生活并非一帆风顺。他们不仅要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还要时刻警惕着周边部族的侵扰。然而,正是这样的环境,锻造了他们英勇善战、坚韧不拔的性格。在金代末年,汪古部首领阿剌兀思剔吉忽里便带领部族为金朝守护着北方边界——金界壕,以抵御蒙古、乃蛮、克烈蒙古诸部落的侵扰。他们扼守金界壕的西段,用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防线。
时光荏苒,转眼间便到了13世纪。成吉思汗在统一蒙古草原上的各部落时,汪古部再次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与成吉思汗结成联盟,共同攻灭了乃蛮部,为蒙古的统一立下了赫赫战功。成吉思汗对汪古部的忠诚和英勇表示了极高的赞赏,并与之结为世姻,将三女儿阿剌海别吉公主赐嫁给了阿剌兀思剔吉忽里的幼子孛要合。这一联姻,不仅加深了蒙古黄金家族与汪古部的友谊,也为汪古部在武川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汪古部与蒙古黄金家族的紧密合作下,武川逐渐成为了一个繁荣的商贸和文化交流中心。汪古部人善于经商,他们与中原地区保持着密切的贸易往来,将草原上的马匹、皮毛等特产运往中原,同时带回中原的丝绸、茶叶等商品。这种贸易活动不仅促进了武川经济的繁荣,也加强了汪古部与中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然而,历史的车轮总是滚滚向前。随着元朝的灭亡和明朝的崛起,汪古部在武川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明军的打压下,汪古部不得不归降于明朝,并迁徙至宁夏和兰山陵五县一带居住。从此,汪古部在武川的历史便成为了一段遥远的记忆。
八
驼铃阵阵的万里茶道必经之路——白道与蜈蚣坝。
在那遥远的古代,当丝绸之路的繁华逐渐西移,一条新的商贸通道悄然在东方崛起,它便是被誉为“万里茶道”的古老商路。这条茶道穿越草原、翻越山脉,将中原的茶叶与西方的珍贵物品紧密相连,而在这条茶道上,白道与蜈蚣坝,无疑是两个令人难以忘怀的地名。
白道,位于武川县境内,自古以来便是北方草原与中原地区的重要通道。它的名字或许朴素无华,但在这片土地上,却见证了无数商旅的艰辛与辉煌。一队队满载货物的骆驼便会在白道上缓缓行进,驼铃声声,悠扬而深远,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这些骆驼,是万里茶道上的主要交通工具,它们背负着茶叶、丝绸、瓷器等中原特产,穿越茫茫草原,前往遥远的俄罗斯及欧洲。
在白道上,商旅们不仅要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还要时刻警惕着草原上的盗贼与野兽。然而,正是这样的挑战,锻造了他们坚韧不拔的意志与勇往直前的精神。每当夜幕降临,商旅们便会围坐在篝火旁,分享着各自的故事与见闻,而驼铃声,则成了他们最动听的伴奏。
与白道相连的,是蜈蚣坝。这是一个位于白道南端的小山丘,因其形状酷似蜈蚣而得名。蜈蚣坝不仅是万里茶道上的一个重要节点,更是商旅们歇脚、补给的重要场所。在这里,你可以看到来自各地的商贩,他们或推销着自己的商品,或交换着彼此的情报,整个蜈蚣坝充满了喧嚣与活力。
白道与蜈蚣坝,作为万里茶道上的必经之路,它们不仅承载了商贸的繁荣与文化的交流,更见证了人类历史上那段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
九
穿越时空的叙事,与历史对话。
这座武川博物馆,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个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让我们每一位参观的人,都能感受到那份跨越时空的震撼与感动。
除了展陈的篇章,背景线索外,在数字化技术的加持下,这些历史场景被生动地呈现在访客们的眼前。通过高清的影像、逼真的模型、互动的体验,访客们仿佛穿越时空,亲身经历了那些辉煌的时刻。这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让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文字与图片,而是活生生的画面与故事。
在整个参观过程中,讲解员李老师成为了访客们的引路人。她不仅拥有丰富的历史知识,更有着一颗热爱历史的心。在她的带领下,我们不仅了解了历史的脉络与细节,更感受到了历史的温度与情感。李老师用她那生动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将每一个历史故事都讲述得引人入胜,让我们听得津津有味。
李老师不仅熟悉展陈的内容,更擅长与我们互动。她会根据我们的兴趣与问题,灵活地调整讲解的方向与深度,确保每一位参观的人都能得到满意的答案与体验。在她的引导下,不仅增长了知识,更开阔了眼界,对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与理解,对历史的敬畏与尊重。我们在参观过程中,仿佛与历史对话、与文明共鸣。这是一次难忘的展馆之旅,更是一次深刻的历史之旅。希望每一位热爱历史的人,都能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启迪与教益。
(作者档案:孙树恒,笔名恒心永在,内蒙古奈曼旗人。中国金融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内蒙古茶叶之路研究会副会长,内蒙古诗书画研究会高级研究员兼副秘书长,内蒙古大盛魁公司文化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