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生,是哪位同志?”毛主席问道。
人群中一个身着笔挺军装的中年男子站起来,向主席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报告主席,我是李德生。”
虽然面上不显,李德生心里却很是惊讶和疑惑,主席为什么突然问起他来了呢?
副主席的人选
这是在1973年的十大会议上,中央的领导人们正经历着一番纠结。就在刚刚,毛主席抛出了一个重大问题:
“副主席该选哪位同志来担任呢?”
此话一出,众人都不禁面面相觑,有的窃窃私语起来。副主席的职位很重要,这个人选可不能马虎。
毛主席笑着听大家讨论了一会儿,和周总理对视一眼,接着说道:“我们认为,这个人选要从军队中选出。”
周总理拿出一份名单,开始按顺序念上面的名字,每一位都是有过杰出贡献的军中将领。
毛主席一直安静地听着,在听到“李德生”这个名字时突然问道:“李德生,是哪位同志?”随后就出现了开头提到的场景。
听完李德生的自我介绍,毛主席一边笑着点头,一边上下打量着他,问道:“李德生同志,你是哪里人呀?”
“我是河南新县人。”
“今年多少岁啦?”
“今年52岁。”
“好,好。”毛主席说,“52岁,还很年轻嘛!依然可以为国家继续做贡献。”
一两个月后,李德生接到了周总理的电话。电话里,周总理表示中央经过长时间的考虑,决定将李德生调去北京工作。
李德生几乎是睁大着眼睛接完这一通电话的。挂断电话,他依然没什么实感:要把他调去中央工作?可是为什么呢?军中明明还有那么多有过重大贡献的老将,中央却选中了他?
而且他也一直没想明白,在十大会议上,毛主席为什么独独将他叫起来,问他是哪里人、今年多少岁……难道是他“李德生”的名字有哪里比较特别吗?
其实从一定程度上讲,李德生没想错:毛主席一开始注意到他,确实是因为“李德生”这个名字。
可能很多读者都知道,在漫长而艰苦的革命道路上,毛主席曾使用过总计26个化名。从最初的“石三伢子”,到最后的“自任”,每一个都是毛主席用心取的。在这26个化名中,有一个刚好和“李德生”十分相近,那就是“李得胜”。
1947年3月,国民党召集大军,向陕北等地大肆进攻。党中央将机关撤出延安,而为了安全起见,毛主席为自己想出了一个化名:“李得胜”。这个名字和“离得胜”谐音,意思就是虽则今天我们要离开,但假以时日很快就会回来,到那时革命一定能取得胜利。
这个名字,毛主席用了很久,对它的印象也尤为深刻。所以在听周总理念到“李德生”的名字时,毛主席才会对其多加关注。而身为开国少将的李德生将军,他的事迹和能力也没有让毛主席失望。
李德生将军
1916年4月,李德生出生在河南新县一户农民家庭。这里位处大别山腹地,与外界交流不畅,村人都十分贫困,李德生家里也是如此。但他并不甘心于一辈子过这样的生活。1930年,还未满14岁的李德生加入了红军,决心要为全国千千万万的穷人打天下。
当时,红军的情况也十分困难,最重要的是缺少武器,根本做不到人手一支枪。所以每次只要得到新武器,都会优先分配给老战士,李德生这样小小年纪的新兵很难拿到一杆枪,只能看着部队里的老前辈们领到的枪眼馋。
有一回,李德生实在耐不住性子,就壮着胆子跑去指挥员面前要枪。指挥员笑了笑,对他说:“要枪,得去敌人那里夺。”
李德生记住了这句话。那之后,他在战斗中的表现越发勇猛、屡立奇功,让战友们都不禁感叹:“这小娃子,平时看着不起眼,打起仗来可猛咧!”
很快,李德生的英勇奋战就得到了回报:一杆枪和10发子弹。不过那时候李德生年纪小、个子也小,一支步枪直立起来都快和他差不多高了,发给他的这支步枪就没有枪托。
1931年11月,红四方面军成立,李德生所在的部队被编入第四军11师,李德生担任32团团部交通排传令兵。
身为传令兵,李德生所负责的任务大致有这么三项:通信、警卫,和参加战斗。
虽然之前没干过类似工作,但李德生很快适应并掌握了要领,做得得心应手,几乎次次都能完美完成任务。因为表现出色,他还间接得到了一次与当时的红四军军长徐向前交谈的机会。
那时候,李德生有一支小马枪,这是上回完成任务后排长送给他的。这小马枪哪儿都好,就是没有准星,多数人用起来都很费劲。李德生一开始用着也别扭,但他有心钻研,没过多久就练成了一手不用准星也能瞄准目标的射击法。
一天,徐向前来部队视察,视察的内容包括战士们武器装备的保管情况。徐向前看过摆在前面的几支枪,时不时点点头。经过其中一支枪时,却皱起了眉头:这把枪怎么没准星?
徐向前面向战士们,问道:“这支枪是谁的?”
李德生一步从队伍中间站出来:“报告军长,是我的。”
徐向前没什么“问责”的心思,只是好奇地问他:“你用这没准星的枪,是怎么瞄准的?”
这可是李德生的拿手好戏了。他详细解释道:“只要把标尺缺口、枪管和枪口形成一条线,再注意一下抬枪的手的高低,就能瞄准了。”
徐向前拿起小马枪,照着李德生说的办法试了试,发现确实好用。他看这个十来岁少年的目光带上了欣赏:在这么小的年纪,就能把各种射击的技巧说得头头是道,还有着不俗的枪法,实在未来可期!
后来,红四方面军转战川陕,李德生也跟随部队去了那里,为了创建川陕根据地不懈斗争。在无数场战斗中,李德生逐渐磨练成为一名成熟而优秀的军人,有着极高的军事素养。
1932年11月,红四方面军分为前后两个梯队前进,李德生所在的团正好位于这两个梯队之间。
在接近一座叫彷徨镇的镇子前,团长把李德生和另一名交通队员叫过去,让他们去镇子里找向导。
两人一起进了镇子,正想找个老乡问一问,就看到路上走着的两个镇民神色慌张,像是遇到了什么事情。
李德生当即感到不对劲,赶紧叫那个交通队员王三春躲起来,他也在街口拐角处隐蔽起来。
李德生从拐角处往外头看,只见有一批国民党军队正从另一个方向进镇,他们身后还有不知道多少部队。
“你去告诉前面部队,我回去报告团长,想办法把镇子里的敌人消灭掉,快!”李德生对王三春说。两人兵分两路,迅速飞奔回去报告。团长听完李德生报告的消息,当即开始指挥部队抢先占据有利地形,对镇子中的敌人发起突袭。
而前一个部队的红军在从王三春那里得知消息后也迅速折返,与后方部队并肩作战。这座小镇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战斗,我军战士在将敌军士兵俘虏后,还从他们口中得知了敌军的番号和部署情况。这可是条大鱼!
交通队员马上带着这个消息跑去向徐向前汇报。没过几个小时,徐向前带着又一支部队赶来,对敌军发起猛烈进攻。
经过一整晚的战斗,红军将这波敌军彻底击溃。战斗结束后,团长对立了大功的李德生和王三春大加赞赏,并将他们的功劳向徐向前汇报。
徐向前听着不住点头,笑着对李德生说:“我们之前还见过吧?你果然了不起!”李德生腰杆子挺得笔直。
在李德生的一生中,立下的类似功劳数不胜数,晋升速度也极快。
他指挥过许多场战斗,其中最出名的要数1945年春季的马坊战斗。当时,为了获取敌人情报,李德生亲自深入虎穴进行调查。
他伪装成农民,利用“维持会”被日军催着上交粮食的时候,在内应配合下悄悄潜入敌军据点。
他们将据点内部的各个细节观察的一清二楚,等到顺利离开据点时,李德生心中已经有了一个近乎完备的进攻计划。
几天过后,部队向马坊发动了奇袭,打了日军一个措手不及,被我军直接消灭了一个加强小队。
在这场战斗中,我军缴获轻重机枪各一挺、步枪20余支、数十箱子弹炮弹,收获颇丰。
李德生在战斗生涯中屡建奇功,这也让他在1955年的授衔仪式上获得了少将的军衔。
不过,虽然立下了不少战功,李德生之前也都是在打仗,还没有接触过副主席相关的工作,这让他有些忐忑。在电话里,李德生也推辞了一番,但周总理说:“李德生同志,不用担心。中央作出这个决定,是经过严肃讨论的。”李德生便还是去了北京。
在副主席的职位上,李德生也继续兢兢业业,坚持为党和人民做贡献。
2011年,李德生在北京病逝,享年96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