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海南试点征收新能源新闻,我的第一反应是,荆棘真是差,已经等不了猪养肥和韭菜长成,开始迫不及待的杀了吃肉割了吃菜。
哪怕是饮鸩止渴,也先喝了过瘾再说。
在现在的荆棘态势下,如果你跟我一样,是老百姓家庭,工薪收入阶层,那还真得在消费上动动脑筋。
首先,国内的房地产,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肯定还是处于下行,短时间内是看到任何转折的希望。
假如你居住在非一线城市的家乡,除了自住需求外,站在投资角度,无须额外买房。
如果,你没有房子,处于单身状态,但收入不稳定,那也暂时不要考虑买房。
在没有子女的前提下,从生活的角度来说,租房一样可以正常生活。
在外地工作,却想着在家乡买房,寻求所谓的安全感;
工作在一线城市,想在周边半径扩散距离的范围内,买二三四线甚至五六线临近县城的房子;
旅居的途中,一时兴起去买房;这些情况的话,我的建议是,千万不要买。
现在的荆棘情况,大家应该都明白,保持现金流的安全性,远比持有那些并不优质的固定资产重要的多。
一个城市的房产,是否具备投资价值,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除了荆棘状态,最重要的参考因素就是人口的流动性,尤其是40岁以下人口的流动性。
人口的基本流动趋势,已经告诉我们,绝大多数的二三四线城市,买房的投资方式就是主动跳坑。
越小的城市,人口流动性越差,小地方最不缺乏的就是非农土地。
房子一旦买下来,除了每月贷款,还得面临物业费、电梯费、水电等费用,对于普通家庭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如果说一线城市的核心地区房产,还具备一定价值的稀缺性,那绝大多数的二三四线城市的房地产市场是非常残酷的。
收入低、工作机会少,造成了年轻的人口流失严重;
平均2000-4000元的月收入,也造成了老百姓对价格极其敏感;
况且,人口流动性疲软的非一线城市,本地人好歹都有一套自住房,买房的需求不强烈。
在这种城市买房,很有可能未来想出手的时候,需要至少割肉50%才能卖得出去。
不精算投入产出比的房产投资,不但买到的不是资产,可能入手就是跳坑式负债。
其次,汽车恐怕是对老百姓最不友好的消费品。
除非真的有硬性需求,譬如,接送孩子必须开车、家里有老人每天去医院、上班的地方交通不便且工资颇丰等,否则,老百姓家庭买车,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消费陷阱。
买过车的都知道,新车撕膜就打八折,行驶五年后也就值新车价格的一半,车到了十年,那基本价值等于报废车。
尤其新能源车的普及,这个深思熟虑的巨大骗局,更让汽车从消费品变为快消品,更新迭代的速度飞快,也就预示着新车出厂后,贬值的速度远快于汽油车。
电动车看似比油车便宜些,但大趋势是要把电车变为快消品。
充电涨价、保险费贵,现在又增加了养路费,未来电池强制性报废也就是时间问题。
所以,电动车只是看着入门的费用低,后续收割你的镰刀早就磨得锃亮。
而且,电池一旦起火,还无法扑灭,只能等着烧干净。
官方权威部门已经在例行发布会里明示:“锂电池热失控不可避免”。
热失控不可避免的意思,就是锂电池起火的情况是随机的,暂时无法人为干涉和杜绝发生。
经历过“消费陷阱”毒打多年的中年人还好,很多年轻人还是会为了面子去消费,消费行为非常盲目。
我见过太多没有消费能力去强行买车的人,甚至有些人买的车还很贵。
他们的共同点是,年龄相对年轻,无论是人生经验还是社会阅历都不多,对自己未来的经济状况过于乐观,被“消费主义”洗脑,甚至就是抱着“别人都有,我也得有”的逻辑去消费。
原本还能勉强温饱的他们,买车后,一下子就返贫,不是跟爸妈要钱,就是各种app去借贷养贷。
我们现在生活的环境,越来越像某种神秘力量精心设置的一个局。
人为制造各种焦虑,诱导老百姓为房和车接盘;
不断地灌输面子的重要性和所谓的情绪价值,诱导工薪阶层去消费那些非必需的奢侈品和频繁迭代的低性价比电子产品。
没钱消费?不怕,现在是个app都能开通贷款,审核流程简单,放款快,让老百姓轻易感受到过度消费的快感。
消费水平和习惯一旦提高,普通人是很难降得下去。
因为消费欠了很多钱怎么办,很简单,任劳任怨地做一颗“辛勤”的螺丝钉。
但这个局里,却没人告诉老百姓:一旦生病怎么办,失业怎么办,终有一天还不上各种贷款怎么办,谁来为你兜底?除了自己,无人兜底。
一定要保持独立思维,不被这个局所困,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才会发现哪些是必需的消费,哪些是值得自己的去消费;
对于自己的家庭来说,哪些是优质低风险的资产;
为什么对于老百姓来说,存住钱保持现金流那么重要……
这样,才会真正认识到,生活里的那些重要的事和更重要的人。
(本文图片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