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动物是有感知力的生命,也是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内容。随着传统医药产业的蓬勃发展,药材资源需求量不断增加,濒危药用动物保护也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加强濒危药用动物保护、加快濒危药材替代品的研发和使用,已成为传统医药行业提升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路径。

医者仁心,“药王”孙思邈从不轻易用动物入药。他说,“自古名贤治病,多用生命以济危急,虽日贱畜贵人,至于爱命,人畜一也。捐彼益已,物情同患,况于人乎!夫杀生求生,去生更远。吾今此方所以不用生命为药者,良由此也。” 杀害动物的性命来求得保全人的生命,那么,离“生”的道义就更远了,也违背了医者救人的初心。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的这段精辟论述,充分体现了中医自古提倡的对生命的“仁慈”以及医者所具备的高尚品德和职业修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来源于网络)

医生对于消费者的用药选择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也是药用野生动物替代方案的重要研发者和实践者。自去年开始,世界动物保护协会在健康中国、春雨医生等平台开展“共同构建野生动物友好医药”科普征文活动,征集到大量优秀作品,我们将陆续分享部分作品,呈现医生们对药用野生动物保护的思考,在此感谢所有参与征文活动的医生们用行动支持药用动物的保护。

有“麝”自然香

作者:孔晨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

提到麝香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可谓是宫斗剧中的“堕胎神器”。我们所熟知的古装电视剧《甄嬛传》中,无论是导致甄嬛流产的“舒痕胶”,还是导致华妃娘娘不孕的“欢宜香”都有麝香的身影,一时间使得人们谈“麝”色变,那么麝香真的像传说中的这么厉害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其实,麝香自古以来被中医列为珍稀中药材,是麝科动物雄麝香囊分泌物。无论是粗糙厚重的竹简、轻薄如翼的绢书还是墨香冉冉的宣纸,都有对麝香的记载——《神农本草经》中记载,麝香 “主辟恶气……温疟,蛊毒、痫至,去三虫。”《本草纲目》称,麝香,通诸窍、 开经络、透肌骨。

中医应用麝香治疗和预防疾病已有2000多年的应用历史。《全国中成药处方集》收载的2600多个处方中,有295种含有麝香。麝香具有开窍醒神、活血通络、消肿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疗常见病、多发病和疑难病症。据国家药监局网站公布的数据,目前正在生产销售的以麝香为关键原料的中成药有433 种。

历史和中医药的发展验证了麝香的巨大价值,市场需求与日俱增。然而传统的杀麝取香方式使得野生麝濒临灭绝,我国已于2003年将麝列为一级保护动物。因此,麝香药源紧缺,多年来一直供不应求,含麝香的瑰宝级中药更因原料短缺而面临失传,致使市场上伪劣掺假品蔓延,严重影响中成药质量。此外,由于麝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从国际呼声来看,严重影响了我国珍稀濒危动物保护方面的国际形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马麝。图片:美国国家地理)

由此可见,寻找天然麝香代用品势在必行,于是“人工麝香”的研制应运而生。其实早在50年代,卫生部药政局和中国药材公司就一直在设法解决天然麝香的药源问题,先后开展了野麝家养以及其他产香动物驯化饲养等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不能大规模生产,年产麝香仅几公斤,远远不能达到人们的用药需求。于是70年代初,卫生部组织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原济南中药厂、上海市药材公司等单位进行协作研究,开展人工麝香研制工作。最终,历经40年、三代科技工作者联合攻关,成功研制了人工麝香,也就是可与天然麝香等同使用,并且实现了产业化。

据了解,平均捕杀每头雄麝产香约10克,而目前每年对麝香需求量超过15吨,相当于需要捕杀450万头麝。截至2021年底,人工麝香已投放市场205吨,据测算,相当于少猎杀6100多万头麝。可想而知,人工麝香上市近30年,对我国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具有多么深远的影响,同时也提高了我国在野生动物保护方面的国际话语权和形象。建国以来麝香长期不能满足需求的状况由于人工麝香规模化生产而一去不复返了,从根本上保证了含麝香中成药品种的生产,促进了中成药的传承和发展,满足了中医临床用药需求。

一直以来,濒危药材资源不足,是掣肘我国中医药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原因。濒危药材,是指那些被列入《珍稀濒危药用动植物物种名录》的动植物,其中药用濒危野生动物包括珊瑚、海马、龟、玳瑁、蛤蚧、蛇、穿山甲、灵猫、虎、豹、象、犀、麝、羚羊等10多种。与濒危植物药材相比,尤其是大型、贵重的动物来源药材养殖更为困难。由于资源严重不足,珍稀濒危动物药材的存量与日益上涨的需求之间的矛盾越来越严重,引发的社会和生态问题成为一个刻不容缓的课题。那么,能不能效法“人工麝香”,研制出人工替代品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穿山甲。图片:世界动物保护协会)

其实,“人工麝香”不仅仅是一种药品,其意义也不仅仅是资源保护,更为重要的是它是一条新路子、一种新范式。据统计截至2021年,我国已批准人工替代药材共8种,分别是人工冰片、人工麝香、人工牛黄、体外培育牛黄、培植牛黄、人工虎骨、人工虫草菌丝、人工天竺黄,濒危药材供给问题得到了有效缓解[1]。据了解,人工熊胆和人工羚羊角都正在研制中且取得了一定进展,整体设计思路正是沿用了人工麝香研究的仿生原理,首先弄清楚濒危动物药材中各类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接着找到并合成出药效物质;然后以“化学成分与药理活性最大限度保持与天然品一致性”为设计原则,按照化学成分类同性、生物活性一致性、理化性质近似性、低毒性进行组方;最后进行一系列临床试验。说起来十分简单,但在实际研究中濒危动物药材人工替代却困难重重。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凯先曾举例说,“中医的功效如活血化瘀怎么与现代药理学对应就十分复杂……人工替代濒危药材只有同时做到病理指标改善和传统中医症候改善两方面,与天然药材接近才能说明替代是成功的。”

随着社会的文明进步,全球范围内保护野生动物意识日益增强,对濒危动物药材的应用和传承提出了新的挑战,人工麝香的研制及应用,正符合传统医药绿色、持续发展的趋势。人工麝香是濒危动物药材代用品研究和应用的典范,为其它珍稀野生动物药材的应用开辟了一条重要的新途径,也为其它濒危动物药材代用品研究创立了可借鉴的模式,并极大提升了中药企业的工业附加值,有力推动了中医药事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濒危动物药材人工替代,虽然道阻且长,但我们坚信行则将至!

参考资料:

[1] 全国首个《野生动物友好医药倡议》发布,中国日报网

声明:本文来源于健康中国平台“共同构建野生动物友好医药”科普征文活动投稿,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

世界动物保护协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世界动物保护协会是一个国际性动物保护组织。总部位于英国伦敦,在12个国家设有办公室。协会长期致力于动物保护工作,活跃于全球47个国家和地区。协会拥有联合国全面咨商地位,在动物福利科学研究和实践方面发挥全球引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