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者|罗乾波

出品 |波哥看楼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2月2日上午,据中国人民银行网站消息,2024中国金融学会学术年会暨中国金融论坛年会在北京开幕。

在会上,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表示,明年,中国人民银行将继续坚持支持性的货币政策立场和政策取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中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四点:

明年,中国人民银行将继续坚持支持性的货币政策立场和政策取向,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加大逆周期调控力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降低企业和居民综合融资成本。

发挥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作用,重点加强对科技创新、绿色金融、消费金融等领域的支持力度,促进房地产市场和资本市场平稳发展。

积极推动货币政策框架改革,强化利率政策执行和传导,丰富货币政策工具箱。

同时,优化货币供应量统计,将个人活期存款和非银行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这两项流动性强的金融工具纳入M1统计,并加强对M2等各层次货币供应量和社会流动性的监测。

简析:

据波哥看楼市观察,充分传达出四个意思:

一是,明年的整体货币政策大方向,上面讲的是“支持性”,翻译过来就是“继续宽松”的意思,也就是明年还要不断根据实际情况去放水。

二是,在产业的布局上,重点放在科技、绿色和消费金融上了,也即将重点推动高新制造业、环保低碳和消费提振上面,主打的还是新质生产力、可持续发展和刺激消费及内需上面,最后在楼市+股市两方面,实现有效的平稳发展。

三是,加强利率的适时调节,未来将会有更多的新的组合模式出来,其中,通过降准、降息等,继续为市场主体减负,这个方向,依然不会变。

四是,对狭义货币M1和广义货币M2中的两项内容——居民活期存款和非银行支付机构如支付宝及微信等备付金,从实际和统计方式上进行了相应的优化。

如上,这四点看起来,似乎有点分散,前面三点,还好理解一点,都有实际所指;而第四点,在波哥看楼市看来,感觉有点突兀,不知其他业内朋友是否也有同感?

因为,这么多年都是这样统计的,对货币政策的具体并没有什么影响,虽然,国际上有类似的模式,但在具体的功用上,以前一直以来并未造成什么问题。

因此,似乎,这样去调整,好像意义不太。

可是,为什么央行本次要把它作为一个非常重大的动作来搞,这又是为什么?

又似乎跟前面的三点,没什么关系?

难道就是如此简单吗?

确实很令人疑惑。

真的是这样吗?

据波哥看楼市观察,实际上并非如此。

看似无关痛痒的统计口径和内容的变化,应该主要隐含了一些重大意图在里面:

支持性或宽松型货币政策,在过去的M1和M2的既定结构体系中,由于今年在各个层面的释放,其空间已经越来越小了,比如,最近受制于银行的净息差的压力问题,在公积金利率倒挂压力下,各银行和城市都在不断调高房贷利率。

这说明了什么?

不就是昭示出货币政策再继续释放的空间,已经捉襟见肘了嘛。

那,这又跟M1和M2的统计口径和内容的变化,又有什么关系呢?

考虑到其中的专业问题比较多,在这里只简单说一点:

压缩空间,基本已经到顶,未来将减无可减;那么,如何去保证明年宽松货币政策的达成呢?

最后,只有一种选择——打破模式,在总量和规模上进行合理的突破。

再者,在这个体系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变量,在制衡和影响,那就是居民存款的利率。

在贷款利率和存款利率之间,在单纯的经济学和国际上,虽然都可以是大尺度变化的,比如日本等国家可以推出存款零利率或负利率的模式,但是中国为啥不这样做?

主要是国情不一样?

民众很难接受。

一旦执行存款零利率或负利率的模式,必将会快速引发市场和民众的恐慌,倒是出现大面积的挤兑潮等乱象,也必然会发生,因为,在中国,大家都喜欢存钱,很多人的财富和救急钱,都要靠自己的存款来承担的,一旦这个模式出现严重问题或崩溃,会引发雪崩和踩踏效应,其他的所谓什么资产价值、房产价格等,都将失去应有的支撑。

最后,损害的就是人民币的核心信用这一基础。

因此,我们国家不像其他国家那样去继续压降存款利率,是有深厚的原因的。

因为,这会伤害我们货币的根本,而且还是目前这么一个特殊的艰难的时期,更加不可能去触碰这条红线了。

以上,稍微展开了一点。

再回到上面的问题上来。

银行净息差=贷款利率—存款利率

在这简单的公式中,存款利率必须要保住其合理性,那么只能在贷款利率上做文章,而把压力全部挤压到贷款利率上来了,而一旦“贷款利率=存款利率”,银行也会出现严重问题,最后还是会传导到市场,也会造成存贷之间的失守等,这将是必然。

说了这么多,实际上,就是一个问题:

在不触碰大盘和核心结构体系的基础上,实际上国内的货币政策,在存量上已经没什么空间了,必须要向增量要能量。

因而,也就有了上面居民活期存款从M2搬迁到M1体系内的变化,白话就是——要为未来的广义货币M2的合理扩量,腾出合适的空间,不然,明年的宽松政策就很难做得到。

地方政府要化债、企业要发展、居民要增加可见的收入等,叠加在原来的约380万亿的M2中,有150万亿居民存款近40%的货币在银行睡大觉,即使再怎么去降息等,实际货币的流通效能都已经到了历史性的边界,也不会产生多大的效果,因为总体规模已经限制了。

这也是最近,在我们楼市的国家队收储和城中村改造,并没有那么理想的一个原因,其中,一个简单的情况是——除了一些专业和细节等问题之外,其背后都直接指向一点——现金不够、支付不了,也就不会有什么明显的效果。

也就是讲,当下,在国内,要妥善去安排和有效刺激各类产业的发展,货币政策的瓶颈越来越明显了,结构性价值已被挖掘殆尽,其边际效应日益缩减,已到历史性的边缘。

故而,国家不得不变。

有鉴于此,波哥看楼市独家认为:

表面上看,是统计口径等的变化;本质上看,既是不得已而为之,也是灵活应对变化与合理有效推动国内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据波哥看楼市观察,前日央行的发声,2025年的宽松货币政策和统计口径的调整,一大一小,看似无甚关联,实际上紧密相关,对此,上面已经做了比较充分的分析。

在一个涉及全国性的大棋盘内,拨动居民存款和非金融机构备付金这两个棋子,真的只是简单的统计口径的优化吗?

以上,已做一定分析,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另外,对本文主题,归纳起来,就是一个严重的情况已经出现了——

在原有体系下,国内货币政策的有效空间,基本已经难以为继了。

下面,再补充一组数据,单纯从M1的本体角度来观察一下,也可以看出M1的客观压力,实际上跟M2和2025年的货币政策都具有深度的联系,下面摘录一下前天界面新闻的相关内容,以供大家参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截至10月末,M1同比下降6.1%,连续7个月负增长,但降幅较9月收窄1.3个百分点,为年内首次出现增速回升。

此前有分析师进行测算,如果将居民活期存款和非银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纳入M1统计,今年10月调整后的M1同比增速将从-6.1%提升至-2.3%,宽口径下的M1趋势并未发生变化,但波动明显降低,主要是加入了居民活期存款的统计,使得M1对企业活期存款变化的敏感度下降。”

对此,大家可以去好好体会一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本文为「波哥看楼市」(ID:bgkls2023)原创文章,其版权归我方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喜欢的敬请点赞和转发为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