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43年,兼任太岳军区第二分区的司令员的王近山,只用一个团就歼灭了日军华北方面军“战地观战团”。
还一举拿下了服部直臣少将旅团长、6名大佐联队长等日军高级将领,为我国抗击侵略者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那么这场战斗的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战略考量?王近山又是如何巧妙地捕捉战机,实现这场惊天动地的伏击战的呢?
太岳军区英勇抗击日军扫荡
1943年的春天,对于华北抗日根据地来说,是一个充满血与火的季节。
日军为了巩固其在华北的统治,遏制抗日力量的蔓延,发动了大规模的扫荡行动。
根据其“治安战”和“三光政策”,日军的扫荡行动通常伴随着大规模的军事进攻、烧杀抢掠,以及对根据地的严密封锁。
与此同时的山西省南部,太岳山脉山峦起伏,以太岳山脉为依托,周边的村子里就是我军在此建立的抗日根据地。
这个根据地处偏远,再加上日军的封锁和扫荡,生活上可以用艰苦卓绝来形容。
但它的地理位置极其优越,在战略上不仅能够抵御日军的进攻,还能够对日军控制的铁路线和城市形成威胁。
1941年,日军为了摧毁太岳根据地的抗日力量,采取了“铁滚式”的新战法。
这种战法的主要特点是由日军主力部队先行扫荡,然后由伪军和汉奸队伍紧跟其后,对抗日根据地进行反复的“滚动式”清剿。
“铁滚式”战术的核心,就是日军以优势兵力,逐步推进,逐步占领抗日根据地的各个要点,就像滚动铁球一样,逐渐挤压抗日力量,使其无法生存。
很快在这种战术下,日军的进攻如同滚雪球一般,越滚越大,而我军的抗日力量,则被逐步挤压,处境日益艰难。
然而,我军并没有被这种强大的敌人吓倒,尽管面临重重困难,太岳根据地的军民仍然在坚持进行抗日斗争。
太岳4个军区,军区内的部队采取灵活机动的游击战术,利用山地和森林,设置陷阱和埋伏,对日军进行小规模的袭击和伏击,制造混乱,分散日军的注意力。
同时,军区外的部队则利用日军补给线和通讯线的漏洞,寻找日军的薄弱环节,引诱日军分散兵力,然后集中优势兵力,对日军进行围歼,破坏日军的“铁滚式”战法。
这种内外线协同作战的策略,有效的打击了敌军的军事进攻计划。
在1943年的秋季反扫荡作战中,太岳军区在司令部的统一指挥下,利用山林、峡谷等地形进行隐蔽和伏击,对日军进行袭扰和打击。
在战斗中,军区部队和游击队适时迅速分散,实行战略性转移,避免被日军包围或消灭,同时又能在适当时机进行反击,打击日军的士气和补给线。
最终,太岳军区成功地粉碎了日军的扫荡计划,保卫了根据地的安全和群众的利益。
日军战地观战团与王近山狭路相逢
这一年,除了华北地区,日军在全国各地的的“扫荡”和“清乡”力度都有所加强,特别是我党的领导核心——延安地区。
再加上国民党的不作为和对我军的军事摩擦,为了保卫延安,组织协商后,决定从各根据地抽调兵力,加强延安的防御力量。
陈赓接到命令后,把太岳4个军区的情况分析了一下后,派出了在秋季反扫荡作战中战果颇丰,且善于打近战、夜战和伏击战的王近山。
10月王近山带领一个团赶赴延安,途经山西临汾东北韩略村时,发现日军活动踪迹。
原本韩略村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且地处偏远,地形复杂,日军的活动相对较少,就连日伪军都很少过来,所以王近山去延安,才会选择从这条路走。
但现在这里出现日军活动踪迹,便引起了王近山的重视,随后他让部队在村外树林里隐蔽休整。
自己换上粗布短褂、裤子和草鞋,准备装扮成当地老百姓的样子,进村里去打探情况。
但王近山刚换了衣服,就让政委杜义德给抓个正着,杜义德看着王近山的衣着就头大。
原来王近山打仗就喜欢身先士卒,尤其喜欢在白刃战的时候和敌军肉搏,战友们都戏称他“王疯子”。
本来想着这几年做了领导,以为王近山那习惯改了一点,没想到是一点没变。
于是杜义德果断拦住了王近山表示,他们此行的目的是为了保卫延安。
如今日军出现在这里确实是有异常,但他们留下几个人回去报个信即可,最重要的还是要赶紧到达延安。”
结果却遭到了王近山的拒绝,在他看来,此前秋季反扫荡刚结束,日军损失惨重。
眼下他们在这里出现,肯定是有什么大的阴谋,如果不去查探个究竟,恐怕会出大事。
就这样到最后杜义德终是没有拦住王近山,只能眼睁睁的看着他怀揣一把勃朗宁,只带着一个警卫员进了村。
结果直到傍晚时候,杜义德才等来一脸兴奋的王近山,看样子确实有个好消息。
原来昨天附近的日军据点刚来了一波鬼子,两百多人却有十多辆卡车,可能是个运输队。
根据日伪军最近的行踪路线,正好在王近山他们去延安的路上,如果今天晚上能急行军,明天及时去路边埋伏一波,说不准能捞一笔物资。
杜义德听完也来了兴趣,他们一个团的人吃掉日军两三百人,小菜一碟。
就这样第二天,王近山亲自带队,在路上伏击了那队日军,我军一个团的兵力对阵日军300人车队,还是伏击,战斗结束的十分快速。
但战果却和王近山的判断有点出入,这并不是日军的运输队,在打扫战场时,别说物资,连枪支都很少,且大部分战死的日军都是佩戴的日本军刀。
最后通过审问得知,这支部队是日军华北方面军组织的一个,由军政官员、新闻记者以及部分士兵组成的“战地观战团”。
这些观战团成员被派往前线,观察和体验战斗情况,他们回去后会在日本国内进行演讲、写作和出版书籍,以此向日本民众传播战争的“实况”和“成果”。
最后清点完尸体,这几百号人里,竟有6名大佐,联队长及以下军官120余人。
结语
这一战果很快在军中传开,上到领导下到士兵都拍手称快。
这机缘巧合的一战,无疑是极大地提高了我军的士气,同时也对日军造成了重大的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