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 Partner
Bring you to the side of science
导 读
2024年12月4日,台湾著名作家琼瑶在家中溘然长逝,享年86岁。这位通过文字书写爱情、希望与人性光辉的作者,在晚年对生命的最终阶段展现了更深层的思索:当个体到了疾病缠身、难以恢复的阶段,怎样才能优雅且坦然地离开这个世界?特别是在面对现代医学科技可持续延命的技术能力时,个人的生命尊重和意愿如何被保护?琼瑶晚年曾多次呼吁关注患者在生命末期的感受,她所倡导的“无痛、安详、有尊严地走完生命旅程”不仅体现她对生命的领悟,也对当代社会提出了更深刻的问题:当疾病、衰老成为无可避免的命运,决定生命质量的究竟是什么?
主笔 | 晶恒
● ● ●
为生命的最后旅途描绘尊严画卷
死亡作为生命的自然环节,曾经是一个传统社会中的集体性体验,特别在我国更是一个近似于禁忌的话题。然而,在高龄化医疗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死亡似乎变得越来越“医疗化”、越来越疏远。许多老年人或晚期重病患者面临长时间的衰弱、非必要的延命操作以及心理层面的巨大孤单与痛楚。重大疾病晚期患者经历可能需要经历反复插管、电击复苏、长期住院等方式,虽然很难量化的说是否是过度医疗干预,然而常现的让患者生命延续却失去了尊严,确实不争的事实。
而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接受临终关怀和姑息医疗的患者,他们能够更好地缓解病痛,并在从容、温暖的气氛中与家人告别。这背后是现代医学的新趋势:从单一关注疾病治愈,转向更加全面的生命质量管理。
本文将从姑息疗法的核心理念与实践、安养疗护的新模式,以及医学发展与人文关怀结合的未来趋势三个方面展开探讨。医学的进步与对人性需求的深刻理解,正在共同为生命的最后旅途描绘一幅更加温暖且有尊严的画卷。
从治愈到抚慰:姑息疗法为生命带来更多选择
人们提到“医学”时,往往想到的是治愈疾病,但对于无法治愈的疾病晚期患者及其家庭而言,医学还能有怎样的意义?姑息疗法(Palliative Care)给出了另一种答案:医学不仅仅是治愈,还可以通过减轻痛苦、管理疾病并提升生活质量,重新点燃患者面对生命的希望。
姑息疗法的核心理念:舒适与生活质量的优先化
姑息疗法的名称来源于拉丁文“Palliare”,意为“覆盖”或“缓解疼痛”。其目标不是治愈疾病,而是帮助患者缓解痛苦,以提升其生存质量。通过综合治疗方法,姑息疗法从生理、心理到情感等多维度改善患者状况,尤其关注疾病晚期时患者的个体需求,因此被广泛应用于癌症、神经退行性疾病以及多器官衰竭等领域。
癌症是姑息疗法应用最多的领域之一。根据国际研究,超过50%的晚期癌症患者会经历中重度疼痛,而姑息疗法能够帮助80%以上的患者在疼痛、焦虑、恐惧等方面得到显著改善。然而,由于许多人对姑息疗法的误解,将其等同于“放弃治疗”或“临终关怀”,不少患者错过了最佳的姑息治疗时机,从而导致身体与心理层面痛苦的加剧。
靶向镇痛技术:精准医学的前沿应用
作为姑息疗法中最关键的部分,疼痛管理的技术进展让医学对癌痛的缓解迈向了精准化。
一个典型案例是美国《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中的研究显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在传统治疗外接受姑息疗法能够显著改善其疼痛管理水平,并减轻抑郁感。一名参与研究的58岁女性患者面对晚期癌症引发的剧烈疼痛,姑息疗法团队为其设计了个性化治疗方案,包括调节药物剂量、放射性疼痛干预以及心理支持。患者不仅疼痛控制优良,还重新恢复了起床到客厅与家人进行日常互动的能力。这项治疗让她最后的人生阶段充满温暖,也帮助家人留下了许多美好的情感记忆。正如研究作者所说:“姑息疗法不仅缓解了病患痛苦,更帮助家庭在情感上实现和谐与连接。”
我国在这方面也正在涌现新一代研究成果,以锐瑟生物陈晓迪博士团队为代表,科学家们正在通过研究癌症相关的系统炎症机制,正在开发全新的高效抑癌镇痛药物,从多个角度抑制癌性疼痛的发生和维持。这一进步不仅摆脱以往治疗中对阿片类止痛药物的依赖,大幅减少阿片类药物的严重副作用,而且可以通过免疫调节,终止癌症发展和长期治疗导致的体能丧失,全面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未来,通过基于多组学信息与患者个性化数据的综合评估,医生有可能为患者提供精准姑息治疗方案,最大程度减少患者痛苦,维持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尊严。
善终的艺术:安养疗护提供生命终章的温暖
当疾病进入最后阶段,许多患者及家属都面临治疗选择的难题:到底是坚持继续治疗,还是放手让患者安心离去?安养疗护则提出另一种选择:减少不必要治疗的侵入性,通过轻松、尊重和心理支持的方式,让患者在无痛与安详中完成生命旅程。
减少过度医疗,回归生命本身
安养疗护的核心理念是“减轻痛苦大于延续生命”,特别是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在传统的医疗体系中,晚期患者经常会接受反复的抢救与救治,例如插管、长期依赖呼吸机或进行反复的心肺复苏。然而,研究表明,这些侵入性操作对许多临终患者的生存时间提升有限,却可能加剧身体的不适与心理上的折磨。
相比之下,安养疗护提倡减少不必要的医疗干预,为患者提供安静而自然的场所。例如,欧洲、日本的安养伦理实践中,患者可以主动选择停止侵入性治疗,转而接受居家或家庭式护理,优先在熟悉的环境里与亲人共度最后时光。这样的模式不仅减少了冰冷技术带来的疏离感,也让生命更自然、更有温度。
心理支持与家庭陪伴:从病患到家属的共同治愈
除了身体上的痛苦,临终患者往往还背负着孤独感、焦虑和恐惧。安养疗护尤其重视患者心理的平复,同时通过家庭支持系统,帮助家属共同面对生离死别的过程。
在安宁疗护模式中,患者及家属通过深度交流构筑彼此的连接。例如,患者会留下关爱家人的视频或记忆信物,而家属则在医护团队的辅导下学会正视亲人的离别和表达自己的关切。这种倾注情感的过程不仅缓解了患者的孤独感,也让家属在悲痛中收获更多的释然和温暖。
一个典型案例是大多数安宁疗护试点医院中,如果晚期患者希望在临终前完成与家人的“团圆晚餐”。医护团队协助布置温馨的病房,安排患者与家人在轻松的氛围中回忆过往的幸福时刻,彼此在真诚的交流中减轻了遗憾。这种共同治愈的模式,不仅让患者走得更平静,也帮助家属更快走出痛苦,完成心理上的和解。
医学与科技融合:未来趋势中的舒适医疗
近年来,医疗科技的飞速进步为姑息疗法与安养疗护注入了新的活力。不仅在技术上提升了患者的疼痛管理,还从心理辅导到智能监护全面改善了生命末期的医疗体验。
人工智能与监测设备:扩展服务的边界
人工智能(AI)通过对患者生理数据进行实时监控,能够从大数据中捕捉患者的疼痛波动、体征异常等信号,并及时将诊断结果自动传输至医生系统。如智能穿戴设备可以监测患者的心率、血糖、血压,并结合病史实时提醒相应的医疗干预措施。在家庭护理中,这一技术尤其关键,它让远程医生能够第一时间为患者的突发状况作出应对,减少了患者反复入院的风险。
虚拟现实(VR):重建病人的情绪感受
虚拟现实在姑息疗法中的应用,重点在于心理疗愈。晚期患者可以通过VR设备进入设定好的自然场景,比如森林、山川甚至家乡旧景。研究表明,这种虚拟场景可以显著缓解患者的焦虑,甚至减少对死亡的恐惧。一些国家还尝试将VR设计为疗愈性“重现”,让患者回到欢快的记忆场景,重新找到生活的意义。
护理机器人:减轻患者孤独感
在老龄化环境中,护理人员短缺是不可忽视的难题。护理机器人正在填补这一服务缺口,不仅参与身体护理,还能进行简单的情感交互。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机器人可以与患者对话,协助完成日常起居。这些智能设备逐渐成为医院与家庭的“护理助手”,缓解护理资源紧缺的压力,同时提供更有温度的服务体验。
晶恒说两句:用温暖与尊严陪伴生命的终点
无论是姑息疗法、安养疗护,还是新兴医疗技术的参与,最终的核心都是尊重生命的尊严,让每位患者以更加温暖、自主的方式迎接生命的终结。从精准镇痛、心理疏导到社区护理,这些未来趋势正在为人类构建一个更温柔的生命告别途径。琼瑶晚年的选择正是这样的示范——虽然死亡是不可避免的,但我们完全可以决定自己的告别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