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苏联动物学家将3000多只帝王蟹空运9000公里,放生到了欧洲海域。2003年,它们已经达到了上千万只,来到了上万公里外的南极大陆。

面对帝王蟹大军的“进攻”,外国人直呼:“苏联的最后一支红军已经席卷欧洲大陆!”

而中国人看了这消息,只会说:这“入侵”什么时候才能到中国,到中国保准让它变成珍稀动物保护起来。

在国人看来,帝王蟹是很珍贵的食材,价格昂贵,要是出现在中国的海里,根本不可能让它泛滥成灾,比它更难处理的小龙虾都被中国人解决了,还怕帝王蟹吗?

实际上,不是外国人傻,不会烹饪帝王蟹,而是捕捞难度实在太大。

1960年,彼时还是世界超级大国之一的苏联开始注重生活品种,一个名叫尤里·奥尔洛夫的动物学家发现在白令海峡有一种体型庞大的螃蟹,虽然外壳坚硬但味道鲜美,肉质也很多,最主要的缺点就是它们所在的白令海峡离苏联的主要城市太远。

莫斯科、圣彼得堡等主要城市都位于苏联的西部,海鲜来源主要是北部的巴伦支海,但巴伦支海的海鲜种类很少,根本无法支撑苏联人的捕捞。

而白令海峡又位于苏联的东部,两者之间的距离达到9000公里,要想将白令海峡的帝王蟹运到西部城市,成本就太高了。一时的运输还能承担,一直运输下去,成本简直高到不敢想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奥尔洛夫就转换思路,既然不能每次都从白令海峡运输到西部城市,那就将帝王蟹引进巴伦支海,这样运输成本就大大降低了。

不过问题也随之而来,该如何引进呢?财大气粗的奥尔洛夫直接动用飞机运送,将3000多只帝王蟹“东蟹西输”,让帝王蟹在巴伦之海安了家。

奥尔洛夫不愧是动物学家,将动物的习性摸得一清二楚。

从白令海峡迁居来的帝王蟹,一到巴伦之海就躺平了,不再用坚硬的外壳横着走,而是直接露着肚皮躺着。

为什么它们要这样?因为实在是太舒服了!

白令海峡温度比巴伦支海更低,海中的生物也更多,还有它们的天敌和人类的捕捞,使得它们不得时时武装自己。

而巴伦之海温度更高,十分温暖,让它们生活得十分舒心,更重要的是这里没有它们的天敌,能让它们自由繁殖。

在这温暖的环境中,帝王蟹发挥了他们的繁殖本领,一次产卵能达到50万枚,很短的时间里巴伦之海就成了帝王蟹的天下。

随着不断地探索,它们发现越往南走环境就越适宜生存,于是到1990年挪威海出现了帝王蟹的身影。

2003年,西班牙出现了它们的足迹,到了2011年,英国和法国附近也被人目击到帝王蟹出没,经过专业人员计算,数量已经达到5000万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19年,挪威给出数据,附近海域的帝王蟹数量达到2000万只,比当地人口还多4倍,根本吃不过来。

按照这种趋势,专家们估计,终有一天帝王蟹会出现在南极的海中,蚕食这片地球上最后一块净土。

事实上确实发现它们出现南极海域,虽然它们确实能够食用,但是在生态方面,这并不是一个好消息。

因为作为外来物种它们一般没有天敌,于是迅速繁殖蚕食到其他物种的生存空间,导致当地生物种类骤减,再这样下去,地球都要成为帝王蟹的地球了。

当然有人说,既然这么多,为什么中国的帝王蟹这么贵,供不应求?

原因在于帝王蟹并没有在我国附近海域出现,想吃只能从其他国家进口,其中各种运输成本、关税就将价格抬上去了。

而且虽然帝王蟹在欧洲海域泛滥成灾,但想要捕捞难度还是很大的,因为它们体型很大,又有着坚硬的外壳和大钳子,普通的捕捞工具根本不能用,需要用特制的铁笼子诱捕才行。

种种难度就造成了帝王蟹在中国价格很高,普通人想吃还得考虑一下钱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