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民政微语
江苏省常州市着力解决老年人“就餐难”实际问题,不断完善老年助餐服务体系建设,持续擦亮“常有颐养”民生名片。截至2023年底,全市60周岁以上户籍人口111.08万人,老龄化率达28.5%,列全省第五,人口结构整体呈现老龄化、高龄化、空巢化和失能化叠加的趋势。全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地方立法调研问卷结果显示,有54.9%的被调查老年人及家属,将助餐服务需求作为养老服务需求首选。老年助餐送餐服务成为居家养老服务中最迫切的养老需求之一。此前,常州市虽然从2010年起就开始探索老年助餐服务,但限于场地、经营模式、社会力量参与不足、智慧赋能不够等问题,助餐服务点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为破解“老人吃饭难”“补贴结算难”“持续发展难”的老年助餐服务三大症结,常州市积极探索助餐服务新路径,让老年助餐服务更加可及、可感、可持续。
优化点位布局
织密助餐服务网络
结合《常州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立法工作,以及编制《常州市养老设施空间布局规划(2023-2035)》,将老年助餐作为重要内容。2023年以来,按照每个镇(街道)建设1—2个社区食堂的目标,加快现有社区食堂的迭代更新,推动老年助餐点向社区食堂转型升级。目前常州市有各类助餐点435个,服务半径覆盖全市71%的社区。比如天宁区茶山街道打造的“茶饭小馆”,是利用村委闲置资产场所,与龙城灶(常州)餐饮公司合作,就餐面积达580平方米,助餐点选址深度嵌入社区老年人日常生活半径,形成了强大的人群粘性,日均助餐量近2000人次。助餐点除了提供午餐的新鲜菜品,更为老年人提供早餐点心、桌餐等多种服务,受到群众认可欢迎。
强化要素保障
完善助餐服务政策
常州市连续4年将老年助餐纳入民生实事项目,密集出台了多项促进老年助餐服务发展的扶持政策。从2022年起,市、区两级统一“2+2”元补贴标准,辖市(区)、镇(街道)对助餐点给予一定的建设、运营和租金等补贴。2024年市、区两级财政安排预算2700余万元用于老年就餐补贴。为解决市内各区之间就餐补贴不互通的问题,2024年,常州在全省首创跨县(区)级行政区域老年人助餐补贴政策,切实解决“人户分离”老年人助餐问题,目前已惠及1405人、2.3万人次。同时,常州市充分发挥社区慈善基金作用,推出慈善助餐项目。鼓励餐饮企业为老年人开设服务专区,价格折扣让利,针对高龄、失能、特殊困难等老年人提供关爱服务。
扩大有效供给
引导社会多元参与
常州市紧贴老年人实际需求,因地制宜发展多种助餐模式,让老年人不仅“吃得饱”,还能“吃得好”。公建民营村居食堂。农村地区在老年人居住较集中的行政村或自然村,由镇(街道)建设具备现场制作餐食能力的村居食堂,支持符合条件的餐饮企业参与运营。品牌餐饮门店挂牌运营。中心城区通过盘活利用存量社区用房、物业用房、闲置场地等方式,引入本土知名餐饮品牌企业开设门店,满足老年人和周边全龄社区居民助餐需求。机构企业食堂开放供餐。引导鼓励有条件的养老机构和企业面向社会开展老年助餐服务,辐射周边社区及农村。比如武进区洛阳镇岑村村结合村工业园区食堂建设,打造养老助餐基地,为周边有需求的老年人提供助餐配送服务。中心厨房统一配送。对于居住分散地区,依托助餐企业、养老组织或村(社区)老年食堂建设区域中心厨房,集中制作后进行统一配送。
提升服务体验
丰富助餐服务内涵
信息更安全。在全市养老服务监管平台中嵌入助餐系统,对运营单位、助餐对象、助餐标准进行管理,实现助餐数据实时记录、助餐补贴精准结算。全市已有200余个老年助餐点配备了刷脸、扫码等智能结算终端,在方便老年人结算的同时,实时上传助餐数据,确保补贴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送餐更便捷。重点聚焦失能、残疾等行动不便老年人开展送餐服务。有的依托社区为老服务组织、物业公司、志愿团队等,免费或低偿提供送餐服务。有的将送餐与济困相结合,由助餐机构通过支付送餐补贴的方式,组织困难家庭成员提供送餐服务。有的地区探索对90周岁以上等特殊老年人给予送餐补贴,有的地区与快递合作送餐上门,助餐点为快递小哥优惠供餐,同时解决两类人群用餐难题。服务更多元。利用助餐点嵌入多种养老功能,开展健康科普、防诈骗知识讲座,将老年“餐桌”在非就餐时间打造成“书桌”“茶桌”“棋牌桌”。将送餐与志愿服务相结合,在送餐入户时还根据老年人需求提供“代购取送”“帮办代办”等便利服务,对行动不便、独居留守老人开展探视关怀。
常州市坚持需求引领、供需适配,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推动老年人助餐普惠共享。目前,全市435个老年助餐点日均供餐3.08万人次,其中2.2万为老年人,助餐313.5万人次,惠及9.24万老年人。常州市将进一步提升老年助餐服务质量、优化服务模式,积极推进老年助餐服务体系建设,用心用情用力托起老年人的幸福“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