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墨山看客
编辑|墨山看客
“我不怕死,我怕孤独。我选择离开,是为了结束这无尽的痛苦。”
这是琼瑶在遗书中的一句话。她的一生书写了无数的爱情故事,同时也让我们见识到了爱情的伟大。
但也就是这么一个为爱而生,用尽一生去书写和歌颂爱情的作家,最终却走向了自杀离世的结局。
她的一生到底经历了什么,为何能让她选择用自杀离开这个世界?
笔下爱的轰烈
无论是电影还是小说之中,我们都经常能够各类宣传爱情的情节。尤其是在一些小说之中,对于爱情的描写更是让人看上一眼就能够沉浸其中。
在那些言情小说作家手中,书中的角色仿佛都真正拥有了血肉和感情,像是一个真真切切的人类一样站在我们面前讲述他们轰轰烈烈的爱情故事。
作为我国的著名小说作家,琼瑶笔下的人物更是活灵活现。想必不少人都听说过或者是看过琼瑶所写的还珠格格,里面小燕子和五阿哥轰轰烈烈的爱给不少人都留下了一个深刻的印象。
不仅如此,在《还珠格格》中,哭的肝肠寸断的尔康更是让人能够将自己的感情代入其中,去真正体会书中人物的悲欢离合。
在琼瑶笔下,无论是《窗外》中禁忌的师生之恋,还是《烟雨濛濛》中为爱流泪的悲情故事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年轻时的琼瑶得到了平鑫涛浓厚的爱,或许是因为爱情所带来的影响,在那段时间中琼瑶所创作的小说都带着一种对爱情的歌颂和对禁断之爱的挑战。
她笔下的人物敢于去挑战世俗的眼光,敢于去接受被世人所不容忍的爱情。仿佛在这个世界之中,没有什么能比爱情更加重要。
既然要爱,那就爱的轰轰烈烈,不在乎他人的眼光,只要彼此足够恩爱,世上便没有什么能够将两人分离。
琼瑶曾说,“爱情是我活着的意义。”她的一生似乎都被打上了“爱情”的标签,而她内心所向往的爱情,也确实贯穿了她的始终。
也就是在琼瑶笔下所创作出的那些轰轰烈烈的爱情小说,有一部分在后来更是被翻拍成为了电视剧。而这些宣传爱情的电视剧,更是直接以琼瑶的名字作为命名,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琼瑶剧”。
现实中的无奈
但笔下的人物再灵动,最终也不过只是作者所创作出来的一个角色。尽管它能够引起相当多一部分人内心的触动,但现实却总是能给人当头一棒。
在平鑫涛跟琼瑶结婚之后,可园便成为了琼瑶的“避风港”。她喜欢这里的一切,无论是窗外的雨打芭蕉,还是无限蔓延到远方的铁路都承载着琼瑶对爱情的向往。
结婚初期,琼瑶的爱情是受到质疑的。她和平鑫涛的婚姻并没有得到太多人的认同,但琼瑶同样是骄傲的,她可以用十年,乃至数十年去证明自己对平鑫涛的爱。
数十年的相处之中,琼瑶确实用自己的骄傲和陪伴证明了自己对平鑫涛的爱。但是在平鑫涛的晚年,琼瑶却逐渐陷入了绝望和痛苦。
正如她在公开的遗书之中所说“我不怕死,我怕孤独。我选择离开,是为了结束这无尽的痛苦。”
年轻时曾书写出无数爱情故事的琼瑶难以接受爱人的离去,她不想忍受在平鑫涛死后自己一个人的孤独,最终才选择了自杀来结束这一切。
她为爱而生,同时也可以为了爱去死。数十年的相爱和陪伴已经让琼瑶跟平鑫涛绑定在了一起,任意一方的离开对于两人来说都是一个难以接受的结果。
在两人晚年的时候就曾经做过约定,如果有一方病重或者是死亡,另一方可以选择“安乐死”一起离开这个世界。
这个约定看上去简单,但在真正实施的时候却相当的困难。当平鑫涛躺在床上忍受着病痛折磨的时候,作为妻子的琼瑶却只能坐在一旁握着他的手看着这一切。
难以想象相爱了这么多年的两人在看到这一幕的时候内心会有多么痛苦,比起看着自己的爱人如此遭受病痛的折磨,琼瑶甚至都想要将床上的人换成自己来代替平鑫涛受罪。
但病魔是无情的,爱情也并没有像小说中那样带来奇迹,随着平鑫涛状况的一天天恶化,最终琼瑶也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丈夫离开了自己。
生命的意义
琼瑶晚年的时候也在坚持创作小说,但笔下的人物也受到了现实中的一些影响。刚开始轰轰烈烈的爱情已然不在,取而代之的则是鸡毛蒜皮的家庭琐事。
读者想看的是爱情故事,不是这些琐碎的日常。尽管还有一部分老读者在坚持追更,但最终琼瑶笔下的人物也因为失去了曾经的灵性而被逐渐抛弃。
丈夫的去世所带来的孤独,加上被时代抛弃所带来的脱节同时作用在琼瑶的身上。这种深入骨髓的孤独感对于靠“爱情”为生的琼瑶来说就是致命的打击,多方作用之下,最终琼瑶还是选择了自杀离开这个世界。
或许一部分人会说,琼瑶的自杀是为了去追求她心目中的爱情。也可能会有人说,她这是对自己生命的不尊重。
但对于用尽一生来证明自己爱情观的琼瑶来说,这或许是一个不错的结局了。她用自己的生命证明了自己对爱情的坚定,同时也让自己摆脱了忍受孤独所带来的绝望。
如果这个世界有天堂的话,或许琼瑶也能够跟她的丈夫在天堂的某处再次相遇吧。爱情没有对错之分,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情,或许真的值得我们用一生去珍惜吧。
琼瑶的去世对于她是一种解脱,但我们却永远失去了一名伟大的言情小说家。这对于我们来说,或许也是一种悲哀吧。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琼瑶
顶端新闻——琼瑶淡水家中轻生身亡,终年86岁2024.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