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这里的农田设施陈旧,机井和电线老化,道路也没这么平整。浇水灌溉费劲不说,整体效率也不高。如今,不仅种地更方便了,省时也省工,这都得益于政府的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粮食增产了,我们自然高兴。”在山东省德州市禹城市伦镇城西村,种植大户刘兴平的200多亩农田里已经种上了小麦,“目前已经顺利出苗,长势非常好。”
近年来,德州市深入贯彻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紧扣打造黄淮海地区整市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样板的目标,深入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质量“回头看”和专项整治,不断健全长效管护机制,走出了一条高标准农田“建管用”一体化推进的新路径。
“三规一护” 建得好更要管得好
让刘兴平赞不绝口的项目,就是城西村进行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前期根据各村群众现实需求和意见反馈,统筹规划‘田、土、水、路、林、电、技、管’八个方面,因地制宜进行工程设计,确保项目灌溉设施满足农田高效用水,农田道路便于农业机械通行和农产品运输,配电线路设施能够满足容量及安全用电需求。”禹城市农业项目开发中心副主任、现场施工监管负责人马振超说。
高标准农田三分建、七分管,做好建后管护是确保工程设施长期发挥效益的关键。禹城市建立了“三规一护”工作机制,通过规范移交、规范制度、规范时效,实现高水平管护,推动高标准农田“建一块、成一块”。
“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竣工后立即列出了资产清单,移交所在镇街,纳入农村‘三资’公开透明管理,签订了资产移交及管护协议书,明确管护责任。”马振超介绍,禹城市创新引入了“田管家”管理模式,在各镇(街道)成立高标准农田管家协会,共推举824人成为“田管家”,充实农田管护队伍,协会每年向建设单位报告管护使用情况,确保资产管好、用好。
此外,禹城市设立了县、乡、村“三级网格”管护体系。结合本地实际情况,修订了《禹城市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办法》,明确资产移交、管护主体、管护内容、管护标准、管护人员职责等,提升了管护工作规范化和标准化水平。
“作为禹城市高标准农田后期管护的指导单位,我们在农忙时期每月巡查3次以上,农闲时期也不少于两次。在每年的春季灌溉、夏季种植、秋季播种等集中灌溉节点,会提前向各镇街、管家协会发送提醒函,让各类设施提前得到维护保养,确保灌溉期间的正常使用。”禹城市农业项目开发中心副主任李振明告诉记者,他们每年定期开展“田管家”业务培训,有效提升了农田管护专业水平。
实施“井长制” 发挥农田设施长久效益
2019年,夏津县农业农村局启动高标准农田建设。为了进一步加强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工作,2023年6月,夏津县印发农田灌溉机井“井长制”管护办法,要求明确每眼农田灌溉机井“井长”,签订管护协议,确保农田灌溉机井正常运转、长期发挥效益。
夏津县雷集镇常安集村村民郑志刚种了20多亩地,同时担任了“井长”的职务,在村管护领导小组的领导和安排下,他承担起村里22眼机井的管护工作。“我们平时做好登记管理,村里建立了农村取水井管理台账,哪一眼坏了,就及时维修,现在能做到动态管理。”
今年4月,夏津县启动了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管护体系提升行动,建立由“井长”、村负责人、镇负责人至县监管部门组成的四级管护体系。夏津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栗功兴介绍,根据各乡镇、村庄实际情况,逐级制定了配套管护章程,明确了管护资金筹集方式。
“我们把‘井长’等管护责任人的信息,张贴在机井控制器的醒目位置,确保群众能够第一时间联系到管护责任人,并组织相关力量进行维修。”栗功兴说,截至今年6月,夏津县2019年至2023年配套的8000余眼机井管护信息卡已经全部张贴到位。
“以夏津县水丰水利工程有限公司为平台,我们建立了县级高标准农田维修中心,对于技术含量高、情况复杂的问题也能够快速维修。”栗功兴介绍,目前该县的各乡镇也建立了高标准农田维修站,负责辖区内管护组织管理、宣传培训、问题排查等活动。
如果遇到设施损坏了,也能先在村内快速维修。“现在我们村里也有了高标准农田维修点,每个维修点都有必需的设备和常用的配件,也有相关的技术人员。常见的电力、管道和潜水泵等出现问题都能够及时处理。”郑志刚说。
完善配套措施 农田建设成效显著
“咱种地的人都方便了,也省力了,农机直接开到田间地头,有沟也有渠,排水、放水都方便。再加上有了灌溉机井,配套装备都齐了,管子直接到地下,每间隔几十米就有一个出水口。”在刘兴平的田地里,现在玉米亩产有1700~1800斤,小麦亩产也能达到1300~1400斤。
“自2019年以来,禹城市累计投资近10亿元,新建成高标准农田31.5万亩,改造提升13.5万亩,率先实现高标准农田全域覆盖,灌溉水利用率显著提高,亩均增产粮食110公斤,亩均增收200元以上,受益群众20多万人。”李振明说。
高标准农田建设需要坚持标准规范,才能保障建设成效。为此,德州市规范档案资料,健全管护机制,积极探索建立多元化管护运行机制,推出一系列配套措施,围绕高标准农田建设打出一套“组合拳”。
“一系列有效措施的落实落地,让全市高标准农田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在节水、节电、节肥、节药、节人工等方面,亩均节本增效约500元;保障了吨半粮创建,核心区社会化服务设施配套率100%,农田道路通达率100%,全程机械化作业率100%。”德州市农业农村局农机中心主任张宝东介绍,截至目前,德州市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838.4万亩,占耕地面积88%。2023年,德州市粮食实现了种植面积、单产、总产的“三增”,成功创建了全国首个百万亩“吨半粮”示范区,高标准农田建设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形成了增产、增效、增收良性互动的现代化高质量发展格局。
来源:农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