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年代初,一个偏远小村庄里,时光悠然如溪水潺潺,日子平静而朴素。那时,村民遵循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古老节奏,生活虽不富裕,却洋溢着浓厚的人情味与温暖。
在这个小村庄里,住着一位名叫宋婉儿的妇女,她就是我的母亲。母亲以一手精湛的煎饼技艺,在邻里间赢得了极高的声誉。
母亲,她是一位普通的农家妇女,身材不高,皮肤被岁月和阳光雕琢成浅棕色,但她的眼神中总是闪烁着坚定与温柔的光芒。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穿透薄雾,照进我们那破旧的土坯房时,母亲便开始了一天的忙碌。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煎饼是村民们最常吃的主食。然而,母亲总能将平凡的煎饼,烹饪出不凡的味道。她精选自家地里产出的麦子,经过石磨的细细研磨,变成细腻的面粉。每当麦子丰收,母亲总是满怀喜悦地挑选出最饱满的麦粒,珍藏起来,作为制作煎饼的原料。
制作煎饼前,母亲会细心地将面粉筛过,除去杂质,再慢慢加入清水,和成软硬适中的面团。揉面的过程中,她倾注了满满的爱意,每一次揉捏都仿佛在诉说着对家人的深情。
那时,农村条件简陋,没有先进的厨房设备。母亲烙煎饼的工具,仅有一只老旧的铁锅和一根铁铲。每当开始烙煎饼时,她便在灶台前忙碌起来,先用火钳夹起干柴,小心翼翼地放进灶膛,火苗便欢快地跳跃起来,舔舐着锅底。她一边烧火,一边在案板上将面团擀成薄如蝉翼的圆饼,动作娴熟而富有韵律,宛如在进行一场无声的舞蹈。
当铁锅烧热,母亲轻巧地将擀好的面饼放入锅中,只听“嗞啦”一声,面饼迅速与锅底贴合,一股淡淡的麦香也随之飘散开来。她手中的铁铲不停翻动,煎饼在锅中欢快地跳跃,渐渐变得金黄酥脆。孩子们总是迫不及待地围在灶台边,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瞬间。
而母亲最擅长的,还是那令人垂涎欲滴的肉煎饼。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肉是极为珍贵的食材。但母亲总能巧妙地利用这些有限的食材,做出美味的肉煎饼,让全家人大饱口福。她先将猪肉细细剁成肉末,再加入葱、姜、蒜等调料细细拌匀。拌好的肉馅散发着诱人的香气。接着,她将面团擀成稍厚的圆饼,在中间铺上一层薄薄的肉馅,再轻轻地将面饼合起来,用手轻轻按压,使肉馅均匀地分布在面饼之中。然后,再将这面饼擀成薄饼,放入锅中烙制。烙制的过程中,她全神贯注,生怕火候不够或太过,影响了煎饼的口感。当肉煎饼出锅时,金黄酥脆的外皮包裹着鲜嫩的肉馅,香气四溢,令人垂涎欲滴。
如今,九十年代初的艰难岁月早已成为过去。母亲也已步入晚年,但她的煎饼依然深受家人和邻里的喜爱。每当逢年过节或家庭聚会时,她总会亲自下厨,为全家人烙上一锅煎饼。看着孩子们围坐在桌前,大口品尝着煎饼,母亲的脸上总是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但无论岁月如何变迁,那份来自母亲的爱和煎饼的香气,却永远镌刻在每一个孩子的心中。它们如同一盏明灯,照亮着他们前行的道路,让他们在人生的旅途中,无论遇到多少风雨和坎坷,都能勇敢地面对和克服。
作者简介
杨剑城,中共党员,湖南省作家协会教师分会、湘西州作家协会、湘西凤凰县作家协会会员,作品发表于《团结报》《美文》《怀化日报》《农业科技报》《科教新报》等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