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市场换技术”,是中国80,90年代常用的合资政策。风水轮流转,如今轮到西方渴望中国技术。
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频频挥舞关税大棒,表面上是反补贴调查,实际上,一场围绕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的争夺战早已打响。
中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和生产国,并在电池技术、电机技术、电控系统等方面取得了显著优势。
这不仅意味着中国汽车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大幅提升,也对传统汽车强国,尤其是欧盟,构成了巨大的挑战。
欧盟在燃油车时代有着深厚的技术积累和广阔的市场份额,是传统汽车工业的核心地带。他们对自己的技术捂得倒是严实。
回想当年欧洲汽车在中国合资,发动机和变速箱等核心科技始终留在欧洲,只把大梁、轮毂、车壳子的技术转让给了我们。
但是现在欧洲和我们谈“以市场换技术”,一上来要的就是电池的配方,简直是核心技术中的核心,世界上哪有这样的好事。
如果我们跟着外国车企有样学样,应该把发动机和电池技术留下,只把车灯、轮胎和仪表盘的技术分享给欧洲。
欧盟关税的真正目的并非仅仅是贸易保护,而是试图通过施压获取中国在电动汽车领域的先进技术,尤其是电池技术。
中国企业在电池关键材料——锂、钴、镍等金属的开采、精炼和深加工方面拥有全球领先的技术和产能。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原料精炼国,同时与印尼等资源丰富的国家开展合作,掌握了全球大部分电池关键材料的供应。
中国镍原料精炼产能占全球80%,石墨产能占全球60%。除了原料,我们在电池的防火,防水,续航性能也是全世界最先进的。
欧盟想要发展自己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就离不开这些关键材料。宁德等企业已经在德国和匈牙利建立了工厂,以保证欧洲市场的电池供应。
但是工厂满足不了他们的胃口,欧洲已经眼馋我们的电池技术好久了。为了遏制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欧盟祭出了“组合拳”。
他们索要技术的手段似乎太过野蛮,态度也太过傲慢,要不到甚至开始暗中窥探,偷不到就理直气壮的索要。
最明显的就是欧洲和中国的关税谈判,已经反补贴调查。谈判进行了十几轮,长达10个月之久,欧盟在其中的表现真是令人触目惊心。
欧盟在抽样检查时,故意避开了出口量大的欧美公司,反而把重点放在了中国公司身上。欧盟的这种做法不仅缺乏合理性,也存在明显的程序不公。
欧盟想要中国汽车过去合资建厂,可是欧洲人工的原材料那么贵,汽车的价格一定会上升,中国汽车大多数都是走性价比路线,价格上升一定会影响竞争力。
建厂也就算了,欧盟还要求中国企业披露信息,涉及商业机密和核心技术,这严重侵犯了中国企业的合法权益。
但是欧盟并不满足,多次要求中国交出电池的配方,他们说借口环保,要求中国提供电池所有成分,并且还要知道精准的比例。
这种做法显然违背了公平竞争的原则,也暴露了欧盟试图通过非正常手段获取技术,以弥补自身技术短板的意图。
中国在谈判中拥有足够的底气和筹码。中国已对欧盟白兰地和猪肉产品启动反倾销调查,这直接打击了法国、西班牙等欧盟国家的核心产业。
中国也计划提高大排量汽油车的进口关税,这将对德国等欧盟汽车强国造成不小的冲击。我们利用自身优势,在多个领域施压,迫使欧盟在谈判桌上做出让步。
谈判的主要焦点是欧盟对中国企业征收的反补贴税,以及是否需要中国企业在技术上对欧盟进行转让。
随着美国大选完成,欧洲瞬间有了被美国针对的压力,瞬间就改变了对中国的态度。欧盟在关税问题上做出了一定的让步,而中国企业也不必被迫向欧盟转让核心技术。
欧盟将根据中国企业的“配合程度”调整反补贴税的税率。中国企业承诺不会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向欧盟出口电动汽车。
双方在一些具体问题上仍存在分歧,例如,如何确定“公平价格”、如何监管协议的执行等。中欧电动汽车贸易摩擦是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的一个缩影。
欧盟希望保护自己的产业,争取更多时间,以便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提升竞争力。不过,这样的做法对欧洲新能源汽车行业的长远发展并不利。
中欧电动汽车贸易摩擦再次表明,贸易保护主义并非解决问题的良方。中欧双方都是世界主要经济体,拥有广泛的共同利益。
中国企业会在研发上花更多功夫,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这样才能保持竞争力。在电动汽车领域,双方可以加强技术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电池技术、充电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发展。
这场不见硝烟的科技争夺战最终将走向何方,取决于中欧双方以及其他国家的共同选择。希望未来,合作与共赢能够成为主旋律,推动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朝着更加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英媒披露:欧盟要强迫中企转让技术以换取欧盟补助
观察者网
2024-11-20
肆意扩大调查范围,搜集信息数量空前,中国车企控诉欧盟“窥探技术”
环球网
2024-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