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场会议

众所周知,聂帅一生的重要成就,以新中国成立为界限,成立前大概是领导晋察冀根据地进行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成立后大概是领导国防科工事业,主要是两弹工程。

我们说的这场会议,发生在抗战后期。

聂帅在1943年年底回到延安,准备参加党的七大,并向中央汇报晋察冀工作。没成想,他这一走,晋察冀开了场会,一时竟有山雨雨来风满楼之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什么情况呢?

原来就在延安召开整风会议三个月后,晋察冀军区也开了一场高干会议,大体是二级军区副职以上高级领导参加。这场会议两个特点:

一是超级长,长达80多天。

二是会议内容不一般,对晋察冀军事方针进行深刻总结反思。

会议是在晋察冀开的,但风儿不久就传到延安,传到聂帅耳朵里了。

开这么长时间的会,中央可以,全国性的会议会期长一点,统一思想,倒也不在话下。但晋察冀一个军区开这么长时间的会,合适吗?当时是1944年春,日本鬼子还盘踞在华北,大敌未去,花这么长时间,召集这么多高级干部务虚,令人有点意外。

当然会议的初衷是好的,总结了晋察冀七年来的经验,这是我党我军善于从胜利走向胜利的一大组织法宝。可是会议开着开着,节奏控制不住了,一些干部把工作中的失误扩大了,说实行义务兵役制不对,有轻敌速胜观念,话剧团演出的剧目有个人突出之嫌等等。

再往后,开始有些人对聂帅进行评论,说得有些过火,其实说来说去,无非是说聂帅指挥打仗不力,冀中、冀东军区都出现较大失利。但公平客观地讲,日军在1942、1943年竭尽全力进行华北治安战,投入兵力超过华南战场,以晋察冀可怜的兵力和武器装备,能保持生存已属难能,要把此事怪到聂帅头上,有点过火了。

时任晋察冀一分区司令员杨成武眼见会开的有点控不住场了,找了个借口溜之大吉,回到本区抓整风去了。为啥?开下去没有什么意义了,避免冲突啊,谁都知道他是聂帅最信任也最有能力的大将。

消息传到延安,聂帅当时带回去七个主力团加强延安警备力量,其中有位叫纪亭榭的团长,此人是聂帅亲自介绍入党的,对聂帅敬若天人,纪团长在延安表示愤怒,对点名批评聂帅的人当面怒怼。聂帅亲自找他来说,别人给我提意见那是同志对我的帮助,你骂人是不对的。

晋察冀的会议情况引起中央重视,毛主席亲自表态,晋察冀高干会议应该开,应该对过去方方面面的工作进行总结,但有些问题处理的过火了。

1945年“七大”结束后,各大战略区的负责人都要回去主持工作,聂帅回晋察冀之前,毛主席亲自拍板:晋察冀还是要靠聂荣臻。这不仅是给聂帅吃了定心丸,也是对44年初高干会议定了调。

据聂帅女儿聂力回忆,聂帅当时一度十分消沉,情绪十分低落。饶是如此,他也没有记恨谁,没有报复谁,甚至都没有生什么气,回到晋察冀之后该怎么干还是怎么干,谁用谁还是用谁。开国少将傅崇碧(当年是晋察冀一个团的政委)评价聂帅说他胸怀很宽广、度量大。

所以后来聂帅撰写回忆录时,对该次会议直接略过。只是约略地讲了一件事,他在1942年提出一个宣传口号:今年打败希特勒,明年打败日本。有人批评速胜论就是指这句口号,聂帅回忆时幽幽地说了一段话:“什么速胜?六个年头的战争,已经是相当持久了,哪里谈得上速胜!”

二、张家口失利后的议论

晋察冀高干会议的事当年其实并不小,80年代编写回忆录时,写作小组的同志们建议聂老秉笔直书,事情过去很多年了,不会翻出什么大事。据说文字都梳理好了,但聂帅考虑再三仍然拒绝了,不管谁劝,仍然删去这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事在一些非官方史料中有过体现,比如某乎一位大神的连载作品《虎踞狼牙》提到过一些细节,但因没有官方背书,纵然是当事人一线记录,我们也不能作为直接参考。

《聂荣臻传》用了一定篇幅记录了该事件的大致经过,但或许是聂帅家人尊重老人家生前的态度,也没有点名道姓说会议是谁主持的,大概还是怕引起什么误会吧。

无独有偶,另一桩事情也是由在会议中引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