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作为一种驱动力,创造了新的业态和消费模式,催生了新型生产要素,推动了文化产业提质增效 ;先进文化也为科技赋能,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重要价值指引,滋养与 推进着科技创新,激发着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旅游市场火热,传统文化游、博物馆游成为热门选择;演出市场火爆,为了看一部剧、一台戏、一 场演唱会,人们奔赴一座城;文化产业展会现场人流如织,交易额再攀新高;文化精品、文化创新成果频现,引爆消费市场;“中国游”升温,“打卡中国”成为全球旅游新潮流……2024年,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奋楫扬帆,逐浪前行。

在文化消费潜力加快释放的繁荣景象中,值得关注的是,文化新业态发展驶上了快车道。以数字内容、网络表演、动漫游戏、数字出版等为代表的基于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新兴文化业态,正在不断迸发新活力,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新 增长点。这恰体现出文化与科技融合是增强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0月23日,2024文化和科技融合文博汇在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召开,沉浸式数字独角剧《大明·点灯人》燃爆全场。

文化新业态,欣欣向荣

9月,国家统计局发布新中国75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报告显示,近年来,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文化新业态快速发展。根据报告数据,2012年,我国文化新业态特征较为明显的16个行业小类实现营业收入6439亿元,2022年达到50106亿元,年均增长22.8%;占全部文化及相关产业营业收入比重由2012年的8.3%提高到2022年的30.3%;2012年至2022年,文化新业态行业对文化产业营业收入增量的贡献率达到49.8%。

10月,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最新相关调查数据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文化新业态特征较为明显的16个行业小类实现营业收入4161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0%,快于全部规模以上文化企业4.1个百分点。

区别于传统的、常规的文化产业业态,文化新业态指的是文化产业发展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等技术驱动下,以创意为核心,以科技为支撑,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形成的新型文化产品和服务形态。当下,数字内容、动漫游戏、视频直播、网络表演、数字出版等基于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新兴文化业态,正在不断彰显发展潜力,其快速发展为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近年来,文化产业领域里出现的热点事件与爆款产品,往往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支撑和促进。文化与科技的“双向奔赴”,探索出产业发展的新路径。

2023年,我国新增互联网视频节目11291.9万小时,互联网音频节目7968.6万小时,短视频54746.3万小时,分别比上年增长160.9%、32.7%、5.5%。全国共有互联网视频年度付费用户7.3亿,互联网音频年度付费用户1.8亿,短视频上传用户超过7.5亿。互联网时代里,新业态催生出新融合,新模式引领着新消费,日益细分的文化市场不断满足着消费人群的个性化需求。

比如,“数字+文旅”就在大显身手。今年5月,文化和旅游部等部门联合印发的《智慧旅游创新发展行动计划》提出,鼓励和支持文博场馆、考古遗址公园、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旅游休闲街区、主题公园、演艺场所、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等,运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混合现实(XR)、元宇宙、裸眼3D、全息投影、数字光影、智能感知等技术和设备建设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

于是,人们在旅行中看到和体验到了更多的“智慧”:在陕西西安长安十二时辰街区,做一回唐“潮”人;在北京鼓楼参与“中轴奇妙夜” 漫步式VR特别体验项目,以数字化的方式感受北京中轴线文化魅力;在河北廊坊“只有红楼梦·戏剧幻城”景区的4个大型室内剧场、8个小型室内剧场、108个情景空间及室外剧场中,与红楼人物共悲欢;在四川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平台“智游天府”上,一条龙式享受预约预订景区、住宿、餐 饮、文艺演出、投诉维权、志愿服务等服务……数字技术切切实实地为文旅业发展“添翼”。

运用新媒体技术与平台,城市品牌建设也迈入新的发展阶段。11月1日至11月2日,2024世界城市品牌大会及2023-2024“长城奖-文旅好品牌”案例征集大赛发布仪式在中国澳门、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举办,评选出1个金级、3个银级、6个铜级优秀案例,还特设了七大类别年度优秀案例。

该活动中,哈尔滨市的《约会哈尔滨冰雪暖世界——城市文旅品牌推广案例》荣获年度城市品牌优秀案例,同时荣获案例征集大赛唯一年度影响力大奖;《冰城左右哥——哈尔滨冰雪季自媒体营销传播案例》荣获年度优秀文旅传播者;《“宋元中国·海丝泉州”城市品牌塑造和传播案例》获评年度全国十大“省域及城市品牌优秀案例”;“青岛广兴里·里院看百年”荣获年度城市地标优秀案例……细数近年来的网红城市,积极拥抱新媒体、用好新媒体传播手段是它们的“杀手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1月2日,2023-2024年度“长城奖-文旅好品牌”案例征集大赛发布仪式在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举办。

当下,无论是智慧旅游,抑或是城市营销,及至新中式风格、人工 智能、快乐经济、小众运动、文化出 海等现象“热”起来,科技手段都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文化+科技”实现了文化资源的创新转化,激活了文化艺术新活力,也带来了文化传播的新机遇。

9月,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国家信息化发展报告(2023年)》(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我国文化数字化转型步伐加快,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四梁八柱”搭建形成,截至2023年底,24个省份开展智慧图书馆知识内容集成仓储系统建设,全民艺术普及资源量达1531TB;线下演出、线上演播“双演融合”有力开展,全年287家文艺院团近1145位专业演员在线直播约 4.8万场,观看量达5.7亿人次。《报告》还指出,我国网络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正在进一步提升。以网络文学、网络游戏、网络视频、网络动漫、网络直播、网络音乐等诸多领域为代表的网络文化产品,正在成为当代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到2035年,建成物理分布、逻辑关联、快速链接、高效搜索、全面共享、重点集成的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中华文化全景呈现,中华文化数字化成果全民共享。党的二十大也作出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决策部署,为文旅产业的发展指明了 前进方向。

科技为文化赋能,文化为科技铸魂。 文化数字化是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抓手,也是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由此,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就尤为重要。 只有坚持以文化为魂,深入挖掘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传承文化遗产、推动产业融合与文化创新,才能生产出更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数字科技赋能文旅,推动沉浸式智慧文旅项目不断涌现。图/遇见博物馆

推进科技与文化互融互促

自2023年以来,“新质生产力”从一个高频出现的热词发展成为赋能包括文化产业在内的各行各业的强劲动力。文化产业新业态就是文化领域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表现形态。在新质生产力的引领下,文化和科技的深入融合催生出文化产业领域新业态,而文化产业领域新业态的发展推动着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促进了文化传承与创新。

2024年是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一年,也是新质生产力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的一年。新质生产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其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上是先进生产力。在文化产业建设中融入新质生产力,便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装上了“加速器”。

在我国现行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文化领域与新质生产力相关的产业(行业)主要分布于以下产业统计分类标准之中:

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其涵盖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智能及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数字创意等八大产业及320个国 民经济行业小类。

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统计分类,其范围包括现代农林牧渔业、先进制造业 、新型能源活动、节能环保活动、互联网与现代信息技术服务、现代技术服务与创新创业服务、现代生产性服务活动、新型生活性服务活动、现代综合管理活动等9个大类63个中类353个小类。

数字经济及其核心产业统计分类,其涵盖数字产品制造业、数字产品服务业、数字技术应用业、数字要素驱动 业、数字化效率提升业等5个大类32个中类156个小类。

高技术产业(服务业)分类,其范围包括信息服务、电子商务服务、检验检测服务、专业技术服务业的高技术服务、研发与设计服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知识产权及相关法律服务、环境监测及治理服务和其他高技术服务等9大类25个中类97个小类。

国家科技服务业统计分类,其涵盖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服务、专业化技术服务、科技推广及相关服务、科技信息服务、科技金融服务、科技普及和宣传教育服务、综合科技服务等7个大类24个中类88个小类。

从分类中可以看到,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正在愈来愈紧密,难分彼此。当下,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以新质生产力引领经济增长、推动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迫切之需。

新能源汽车在近年的迅猛发展就是一个鲜活的例证。数据显示,今年1-9月,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为832万辆,同比增长32.5%,占汽车新车总销量38.6%,比去年同期提升2.8个百分点。在国内市场持续火热的同时,中国新能源汽车在海外市场也频创佳绩。根据海关最新数据,今年9月,中国汽车品牌向欧盟27国出口了60517辆电动汽车,同比大增61%,这是有记录以来的第二高水平。

在科技创新支撑我国新能源汽车建立起技术和产业竞争优势的情况下,国产汽车品牌的影响力在海内外不断提升,中国汽车文化正在以自身特有的魅力赢得世界青睐。

2023年10月,商务部等9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推动汽车后市场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支持地方发挥自身优势,结合汽车文化消费趋势,协调推进汽车博物馆、汽车影院等项目建设运营;积极组织开展汽车主题交流活动、主题展览、博览会、嘉年华等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汽车文化活动,普及汽车文化知识,营造浓厚汽车文化氛围。

今年3月,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雷军把自己作为全国人大代表提出的建议发布在个人社交平台上,其中包括呼吁大力发展汽车文化的内容。“引导营造更加丰富的汽车文化场景,扩大汽车文化基础,形成‘汽车技术、产品发展—汽车文化兴盛—汽车技术进步和消费需求持续提升’的正循环,将是推动中国向汽车强国迈进的关键助力。”雷军说道。

7月,百度旗下的自动驾驶出行服务平台“萝卜快跑”走红,则显示出无人驾驶的发展潜力。截至今年7月底,萝卜快跑平台累计订单已超过700万单,且已在包括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重庆、武汉、成都、长沙、合肥、阳泉、乌镇在内的全国11个城市开放载人测试。在百度之外,小马智行、文远知行、如祺出行等自动驾驶企业也在全球竞速中脱颖而出。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无人驾驶汽车市场规模达到了118.5亿元,预计2025年前后将迎来规模性产业化契机。

无人驾驶汽车技术的核心是人工智能。作为全球科技巨头之一,百度拓展人工智能的新赛道,为自身创造了新的市场机遇。10月22日,百度召开了“2024百度十大科技前沿发明”发布会,发布了基于生成式大模型的智能体技术、基于大模型高效训练框架的多模型协同进化技术、基于大模型和知识检索增强技术的多模态内容创编一体的智能系统、支持规模化的自动驾驶定位和车道级地图生成技术等创新成果。如今,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开花结果于百度各业务领域,如直播、视频生成、虚拟数字人、无人驾驶等。截至2023年底,百度在人工智能全领域专利申请量为19308件、授权量为9260件,连续六年位居国内第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新能源汽车风头正劲,成绩不俗。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十年来,中国已是创新力上升最快的经济体之一。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国在全球的创新力排名第11位,中国拥有26个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超过去年的24个。在全球创新指数的七大领域中,中国在知识与技术产出、基础设施和商业成熟度方面的排名靠前;在动力电池、电动汽车等具体细分领域,中国的创新发展和应用推广对拉动创新发挥重要作用,反映出中国创新发展的强大动能和广阔前景。

而在新技术、新服务、新业态等创新元素带动产业升级的背景下,职业也出现了向“新”而行的发展趋势。今年,有19个新职业(包括生物工程技术人员、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统应用员、用户增长运营师、文创产品策划运营师、版权经济人、网络主播等)、28个新工种(包括生活服务体验员、工业软件设计员、人工智能数字人训练师、雪道规划师等)正式纳入国家职业分类大典,且11个职业(工种)信息被调整变更。职业“上新”的背后,是技术进步推动了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从而满足了人们日益多元化的生活需求。

技术进步已成为一种重塑文化产业生态的力量,而“文化+ 科技”的产业融合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科技创新作为一种驱动力,创造了新的业态和消费模式,催生了新型生产要素,推动了文化产业提质增效;先进文化也为科技赋能,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重要价值指引,滋养与推进着科技创新,激发着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文化+”与“科技+”都代表着未来的无限可能。如何答好“融合”的时代命题”,就在当下。

(文章来源:《创意世界》2024年10月号)

↓点击下方链接进行购买↓

编校:范晓华,审读:郭丽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