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想象这样一个场景:
当一个人独自走在深山里,突然被一条毒蛇咬中,此时的ta,会漫山遍野地去寻找毒蛇,把它打死来报复;还是先寻求帮助,保证自己的生命安全?
我想,只要是思维健全的人,都会选择先保证自己的安全吧。
这也是“追蛇效应”的由来,也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但是放在了感情之中,人们就会被复杂的感情迷住双眼,不知道该如何选择。
婚姻之中,如果有一方受到了伤害,我们是应该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还是立刻退出这场角斗,防止自己受到进一步的伤害?
犯罪心理学家李玫瑾这样说道:“人们应该像避开毒蛇一样避开婚姻中的负面情绪和冲突。”
负面情绪的出口
当人们面对事业上的挫折和感情上的失意,产生过多的负面情绪不知如何排解,就可能紧盯着错误的源头,不断去回忆思考,想要扳回一城。
就像一个人被毒蛇咬了之后,根本不顾自己的伤势如何严重,只想追到毒蛇,给予报复。
这样的行为会让我们重复经历受到伤害时的负面情绪,沉浸在这种情绪中无法自拔,就像陷入了一滩永远出不去泥沼。
莫言在《生死疲劳》中写了一个叫做西门闹的人物,他自认善良,却含冤而死,死后带着怨气拒绝投胎,堕入六道轮回。
西门闹当过驴、牛、猪、狗,带着满腔怨恨的他却报复不成,反遭惨死。
最后一次转世时,阎王告诉他,等到把所有的仇恨都发泄干净了,就是你重新做人的时候。
西门闹终于了悟,放下了心中的怨气,也救赎了自己。
正如莫言所说:“人生最大的伤害,莫过于理应放手,却从未停止痴缠。”
心理防御机制
在人的潜意识中,有一面无形的盾牌。
当创伤像尖锐的矛向我们刺过来时,潜意识里的盾牌就会发挥作用,将矛挡在我们之外。
这就是心理防御机制,个体在面临巨大的创伤和意外挫折时,其心理活动中会不自觉的想要解脱烦恼,因此做出的一系列恢复内心稳定平衡的心理发展活动。
这个概念最早是由精神分析学派的弗洛伊德提出的,他认为,人格结构包括“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
- “本我”是人潜意识中最本能的欲望和冲动,它向往的是直接满足需要;
- “自我”遵循现实原则,既追求欲望,又想要避免痛苦;
- “超我”则是道德化的“自我”,它代表了社会道德准则。
“自我”在人格结构中起到平衡和调节作用,但它很难同时满足“本我”和“超我”的需求,这个时候就出现了矛盾和创伤。
为了减轻这些矛盾带来的焦虑、抑郁等等负面情绪,个体就会采用否认、投射、压抑等等行为来应对挫折,这就是心理防御机制。
虽然很多人并不承认,但追蛇效应所产生的问题根源就在于:我们不想将责任安在自己头上。
就像平时吵架,我们会先强调:“我平时任劳任怨付出,你说一我不说二,那天没把你伺候的舒舒服服,你现在反倒指责起我来了?”
因为人是不会怨恨自己的,那么就只有将矛盾和怨恨都堆积到别人的头上,这样才能减轻自己的心中的负面情绪。
假如自己有过错,个体会加以掩饰,试图欺骗自己的内心;而假如自己没有过错,那更是冤屈,一定要让对方付出相应的代价。
寻找真正的需求
以前曾经在网上看到过这么一个案例:
结婚七年,妻子发现丈夫出轨,她把手机上的聊天记录保存好,不动声色等待着丈夫下一次行动。
在丈夫按耐不住寂寞又一次和小三在酒店见面后,妻子迅速赶到,
从前台套话套出了丈夫的房间号,然后拨打了报警电话,举报在这所酒店中发生了钱色交易。
丈夫和小三一起被抓了进去,留下了案底。妻子趁机离婚,渣男净身出户,妻子带走了所有的财产和两个孩子。
这个妻子没有像其他发现丈夫出轨的女人一样,立刻就戳破这一层伪装,大喊大叫,闹一出不可开交的狗血戏码,
而是看清了自己现在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是离婚、带走孩子、让渣男净身出户,还要留下案底,名声败坏。
我们在面对感情创伤或是其他挫折的时候,如果有深陷怨恨和报复心理无法脱身的情况,就可以及时想想,自己现在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是找到工作尽快赚钱?还是离开恶心的同事转去新的项目组?亦或是解决和另一半之间的问题而不是单纯吵架?
把精力放在解决自己真正的需求上,而不是陷在情绪之中浪费时间。
学会掌控情绪,做情绪的主人。
另一方面,我们还要学会放过自己。
在发生矛盾时,对方的怨气指向的是你,这使你下意识回避自己的过错,而是同样尖锐对待对方,试图将对方当成替罪羊。
这就像一种能量转化:对方将怨气转给你,你无法忍受,于是连带上自己的那份加倍还给对方。
其实,人无完人,任何人都是有缺点的,但是他人不能将缺点作为攻击你的理由。
我们自己也要善于接纳自己的缺点和不完美的地方,不能陷入内耗的陷阱之中。
尼采在《善恶的彼岸》中说:“与恶龙缠斗过久,自身也成为恶龙;凝视深渊过久,深渊将回以凝视。”
追蛇效应初看觉得荒诞可笑,真放在现实中,不知道有多少人深陷其中。
真正的矛盾永远是一把双刃剑,刺向别人的同时也伤害了自己。
这并不是说我们要毫无底线地忍让一切,而是说要先想清楚自己的需求,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报复,而不是无意义的、无休止的怨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