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中写宴饮的诗歌被称为“燕飨诗”。“燕”为“宴”之假借,就是设宴待客。对“飨”字,《说文》解曰:“飨,乡人饮酒也。从食从乡,乡亦声。”燕飨诗的目的不在于君子之饮,而在于君子之礼。燕礼、飨礼都是周礼的重要内容。

从规范君子之行这个角度来看,燕飨诗展现的礼有两大内涵:重和、尊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重和强调的是和谐、和睦。在燕飨诗中,颇多规劝君子维护宗室之和、天下之和的内容。《小雅•楚茨》是一首写宗族祭祀之后宴饮的燕飨诗。在“以为酒食,以享以祀。以妥以侑,以介景福”的祭祀之后,就可以进入到“诸父兄弟,备言燕私。乐具入奏,以绥后禄”的其乐融融之中了。诗尾的“孔惠孔时,维其尽之。子子孙孙,勿替引之”,其含义就是要将维护宗室之和的礼仪代代相承。

宗室之和与天下之和具有同一性。因为,周政权建立之初,治理天下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分封宗室。《小雅·斯干》写的是宫殿落成之后周王与宗室、臣子的宴饮场景。这首诗对宗室兄弟和睦极尽赞颂,“兄及弟矣,式相好矣,无相犹矣”。在这里,君子之和实乃家国大事。《周礼》中说得很明白,“以嘉礼亲万民,以饮食之礼,亲宗族兄弟”。“亲万民”与“亲宗族兄弟”是一体的,“兄弟相好而无相谋,则颂祷之辞,犹所谓‘聚国族于斯’者也”(《诗集别传》)。

崇序强调的是秩序、制度。“夫礼之初,始诸饮食”(《礼记》),古代中国礼制的产生与饮食活动相关。由此,我们不难理解,为何燕飨诗会用来规范君子行止。

《小雅·鹿鸣》是以周王宴会群臣宾客为题材的一首燕飨诗。历代对于这首诗的解读,都毫无例外地指向它的微言大义——礼之秩序。朱熹的观点最具代表性,他认为,《鹿鸣》意在以燕飨之礼通上下之情。因此,“鼓瑟鼓琴,和乐且湛”的燕乐之欢,最终要归于“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效”的燕礼之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诗经》中风、雅、颂三种文体,颂被认为是最为庄重的,因为这一文体写的是朝廷和贵族宗庙祭祀。祭祀是周礼的具象化,宴饮同样是周礼日常化的载体。“礼终而宴”(《左传》),在当时的祭祀活动中,如果缺了宴饮环节,就算不上一次完整的礼仪操持。

《鲁颂·有駜》写的是鲁僖公与群臣共饮的欢畅,但其目的依然在于君臣礼序。《有駜》写到的这次宴饮,是在鲁国克服内忧外患迎来丰年之后,诗中写道:“自今以始,岁其有。君子有谷,诒孙子。于胥乐兮。”《毛诗序》因此解称:“《有駜》,颂僖公君臣之有道也。”对于操持国事的君子们来说,最重要的君子之行,毫无疑问是诗中歌咏的“夙夜在公”。

“君品”二字,既是习酒人的文化理念,又是习酒人的行为准则。习酒人不仅以优质的产品参与了现代宴饮,助力于美好生活建构,更以始终如一的社会责任,为共同富裕、社会发展贡献习酒力量。享有盛誉的“习酒·我的大学”公益项目就是最好的例证。18年来,习酒累计投入1.49亿余元,让2.4万余名学子圆梦大学。习酒被誉为酒中君子,就在于习酒对君子文化的知行合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用于教化君子的《诗经》,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思无邪”说的就是正与真。做诗的最高境界,是思无邪;做人的最高境界,亦是思无邪。心无旁骛践行君子文化的习酒人,做的就是一份“思无邪”的事业。习酒一直坚信,一家企业心怀大爱,才能肩担大任、成就大业。在习酒的发展过程中,君子之品与君子之行,须臾不离。

转自湖心社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