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佛教僧尼修行弘法的地方通称为“寺院”,那么这一名称从何而来呢?
“寺”的来源
“寺”最早是我国古代官署的名称,用于接待宾客或处理国家事务,例如鸿胪寺、太常寺等。东汉永平年间,西域僧人迦叶摩腾与竺法兰白马驮经来到中原,最初居住在鸿胪寺。后来,汉明帝敕建白马寺,作为两位僧人的安居之所。自此,“寺”逐渐演变为佛教僧人住所的专属名称。随着佛教的传播,“寺”衍生出不同类型,如禅寺、讲寺、教寺等,但仍以“寺”为统称。
“院”的由来
“院”最初也指官署,后来因唐高宗在大慈恩寺中设立译经院而成为佛教建筑的组成部分。译经院主要负责经典的翻译与传播,因此“院”逐渐与佛教的文化教育功能紧密相连。例如,杭州的上天竺曾以“观音看经院”为名。自此,“寺院”成为佛教道场的常见合称,涵盖了宗教修行和文化传播的双重意义。
佛教道场的其他名称
佛教道场除了“寺”和“院”外,还有诸多别称,各具文化内涵:
1. 精舍:佛陀在世时,道场多称为“精舍”,如竹林精舍、祇园精舍。因其多建于城外幽静林地,又被称为“兰若”,意为“寂静之处”。
2. 伽蓝:伽蓝原意为僧众居住的园林,后成为寺院的别称,用以强调僧团的集体修行环境。
3. 讲堂:讲堂是佛陀讲经说法的主要场所。例如,祇园精舍设有七十二间讲堂。后世逐渐以“讲堂”代指寺院。
4. 道场:隋炀帝曾下诏将全国寺院改称为“道场”,突出其作为修行佛道场所的功能。宫廷中举行佛事的场所被称为“内道场”或“内寺”。
5. 招提:北魏时期,太武帝建造伽蓝,称为“招提”,意为四方僧众的居所。后来,“招提”也被用来指代僧团共有的资源和场所,可供大众共同使用者为“招提僧物”,或“十方僧物”。又有将佛教建筑概称为“浮图”的,后来渐转为专指高塔而言。
6. 刹:因寺院多在佛堂前建塔立刹,“刹”逐渐成为寺院的代称,如“佛刹”、“梵刹”。这一称谓在韩国沿用至今,如通度刹、海印刹等。今之僧人对语时,尊称对方之寺为“宝刹”;南宋高宗时曾将十五所禅院制为“五山十刹”,杭州的径山、灵隐、净慈皆名列禅院五山。
根据《祇园图经》,寺院还有其他颇具哲理的名称,如“净住舍”、“寂灭道场”、“清净无极园”等。现代社会中,佛教道场也常被称为会馆、学舍、莲社、禅净中心等,进一步丰富了其文化内涵。
禅宗道场常被称为“丛林”,象征僧众在规则有序的环境中共同修行。“丛林”不仅是修行场所,更是陶冶僧人品格的“选佛场”。正如庞居士的偈语所说:“十方同聚会,个个学无为。此是选佛场,心空及第归。”
在古代社会,寺院不仅是佛教信仰的中心,还承担了教育、文化传播等社会功能。作为精神文化的汇聚点,寺院深刻影响了民众的日常生活与传统习俗,成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