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4月,已经78岁的上将张震给中央军委写报告,希望派一位合适的同志来接替自己国防大学政委的职务,他想要退休。
可让张震没想到的是,很快上面派人传达军委领导的命令:“中央根据邓小平同志的建议,准备在党的十四大,让你参加军委领导工作。”
同年10月的中共十四大,张震以78岁的高龄,当选为了中央军委副主席,中国人素有一句古话:“既来之,则安之”,既然已经成为了定局,再说其他已经没有意义了,就努力干吧,这是张震心里最直接的想法。
“在其位,谋其政”,张震在兢兢业业完成党组织交给自己工作的同时,也是在推动着另外一件事,即如何去帮助老首长粟裕平反。
众所周知,在1958年时,粟裕受到了批判,自此数十年,虽然他也多次担任要职,但他的“冤案”却始终都没有真正的解决,人在时,未能平反,到1992年,粟裕已经去世8年了,仍旧没有结果,这很不合理。
所以,张震在中央军委副主席的职务上,开始努力推动为老首长粟裕平反。
张震与粟裕有着怎样亲密的关系?后来张震是如何为老首长粟裕平反了呢?张震后来结局如何?
1914年,张震出生在湖南平江的一个贫苦家庭内,少年时期,由于家贫,他吃了不少苦头,同样,艰苦的生活,也让张震养成了不容易屈服,顽强的性格。
大革命的浪潮席卷整个中国后,12岁的张震当即投身其中,走上了革命道路,也许那个时候小小年龄的张震并不能真正懂革命的含义,他的“一腔热血”,就是希望改变自己的生活,日子能够过得好一点。
16岁那年,张震正式参加了红军,攻打长沙的战斗中,张震聪慧异常,提出了“火牛破阵”的办法,赢得了上级的信任,后来在第五次“反围剿”战斗中,已经是营长的张震为了减少部队伤亡,主动与敌人做起了联络工作。
最终双方商议,互不射击,等敌人的督战队来了以后,朝天放枪,在张震的努力下,两军虽然是敌人,但在当时相处很融洽,甚至当敌人增加援军时,他们还会主动大声吆喝发出暗号“红军弟兄们,你们辛苦了,我们来接防啰!”
张震听后立刻向上级请求援助,尽管如此,敌我力量仍有很大差距,张震指挥战斗中,也不幸负了伤,前往医院进行治疗。
这一次的负伤,让张震没想到的是,却意外改变了他的人生。
当时担任红军师政委的黄克诚正巧在医院探望伤员,见到张震,他笑着说:“小伙子你就是张震吗?不错嘛,在前线打仗不仅勇敢,还有自己的一套方法,了不起啊。”
张震很不好意思的笑了笑,有了黄克诚的青睐,张震身上的担子开始增加,不久,他就当上了第10团作战参谋,无论身处何职,张震总是在一线指挥,他的勇敢和聪慧,一步步被上级领导所信任,所器重。
到全面抗战时,张震已经是新四军的一名中级干部了,也是在新四军,张震对粟裕有了最初的了解。
“皖南事变”后,党组织重组新四军,粟裕担任了第一师的师长,在此期间,粟裕优秀的军事指挥能力,给军政委刘少奇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刘少奇曾夸赞粟裕,在新四军七个师中,一师歼敌成绩最佳,也最为勇敢。
作为军人,张震对粟裕的高超军事才华,很是仰慕,只可惜此时新四军分散在各地,所以两人也从来都没有见面的机会。
张震与粟裕的相识,真正算起来,应该是在解放战争时期的华中战场,当时粟裕是华中野战军副司令员,张震是华中野战军第九纵队的司令员兼政委。
此时经过十多年的枪林弹雨,张震俨然已经成长为了我军中的“骁将”之一,而粟裕,恰好是他的顶头上司。
粟裕在红军时期,并不出名,他属于那种“后来者居上”,解放战争时期,粟裕得到最高领袖毛主席的青睐,开启了自己军旅生涯最为巅峰的时期。
张震第一次见到粟裕时,本以为粟裕应该威猛高大,但见了面他才发现,粟裕身材不高,趁着沉着冷静,穿衣朴素,谈吐文雅,用刘伯承的话来说就是:“粟裕智深勇沉,有古名将之风。”
作为华中野战军的一名悍将,粟裕对张震也早有耳闻,因此两人一见面,就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他们谈了很多,从粟裕的身上,张震亲身体会到了他的渊博军事指挥和高超军事指挥才华,从张震的身上,粟裕也认识到了张震精确的战略目光和参谋协调能力。
两人作为“黄金搭档”,此时正缺一个良机。
从1946年到1948年初,张震一直都在粟裕的麾下任职,在亲自参加粟裕指挥的宿北,鲁南,孟良崮等一系列战役后,他真真正正地被粟裕的军事能力所折服,不过,要说到张震进一步认识到粟裕的战略目光和才能,则是在东南野战军第一兵团组建后。
1948初,随着革命形势的推进,党中央决定让粟裕带领三个纵队渡江,到长江一带作战,粟裕因而将张震调到了自己的身边做参谋长,只是经过粟裕深思熟虑后,认为渡江条件并不成熟,不如留在中原地区作战,因此粟裕决定“直陈”党中央。
张震对粟裕的大胆感到惊讶,同时也很兴奋,他对粟裕的想法是赞成的,因此,在接下来的一个月时间里,他与粟裕精心配合,最终使得粟裕完成了他的“子养电”
党中央对粟裕的电报尤其重视,在毛主席的亲自介入下,粟裕依然稳如泰山,他说的有理有据,折服了中央五大书记,得到消息的张震,相当激动。
自此,张震跟随粟裕,作为他最得力的助手,在中原这片古老的大地上,见证了最精彩的篇章。
张震相继协助粟裕指挥了豫东战役,淮海战役等,他呕心沥血,慎思断行,为一系列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的贡献,1949年,华东野战军改编为第三野战军,毫无意外,张震担任了参谋长。
新中国成立后,张震的革命人生,进入到了一个新的时期。
1952年,张震被调到总参谋部任职,此时粟裕正是副总参谋长,依然是他的顶头上司,两人的私人交往,也在这段时间尤其频繁,只可惜到了1958年,随着粟裕被批判,张震尽管难以理解,但他不得不接受。
老首长的蒙冤,也成为了张震心里始终一个不解的疙瘩。
特殊时期,张震受到了冲击,在毛主席,周恩来总理的保护下,粟裕依然担任要职,有一次,张震被打的吐血,无奈之下,他的夫人只好派孩子拿着血衣去向粟裕求助。
粟裕十分震惊,立刻汇报给周恩来,周恩来当即给南京军区司令员许世友打了电话,这才保了张震一命,1975年,张震从武汉来到了北京,粟裕接见了他,粟裕第一句话就是:“中央军委考虑,要你到总后勤部当部长,你的工作调动,是小平同志点的将。”
再次回到北京,张震与粟裕之间的情谊,变得更加深厚。
1981年,此时的粟裕已经不抱自己被平反的希望,这一年,突发脑溢血的他深知自己时日不多,因而向上级请求回家乡看看,中央为了保障粟裕的身体,没有同意,但是派了一批人前往粟裕的家乡探望,其中就有张震。
当张震将在粟裕老家拍的照片拿出来时,粟裕在病榻上,露出了十分欣慰的笑容。
1984年,粟裕因病去世,临终前,他依然没有等到自己被“平反”的通知,张震内心很是震动,此后每年但凡是粟裕的忌日,他总要上门探望粟裕的遗孀楚青。
1987年,是粟裕80岁冥寿,粟裕家乡举行了粟裕纪念碑的揭幕仪式,那一天,张震不顾军务繁忙,亲自和一些老战友一同出席,讲话,字里行间,尽是对老首长无限的追悼与怀念。
一年后,我军恢复了军衔制度,张震被授予了上将军衔。
1992年,已经78岁的张震当上了中央军委副主席,此时他依然心里惦念着为老首长粟裕平反一事,两年后,南京军区离休干部金冶、谭肇之、秦叔瑾、黄野松、黄亦凡等5人联名给中央军委写下了《建议召开粟裕同志逝世十周年纪念会或座谈会的报告》。
关于为粟裕“平反”一事,当即被提上日程。
张震见到报告后,尤其震动,在他的努力与推动下,党中央最终决定以写文章的方式为粟裕“平反”,张震很快将这个好消息告诉给了楚青。
与此同时,张震也说,本来这篇文章在粟裕的忌日发最好,但已经来不及了,要选一个合适的时机,最终,这个日子被选为1994年12月25日。
文章中的一句话:1958年,粟裕同志在军委扩大会议上受到错误的批判,并因此长期受到不公正的对待。这是历史上的一个失误。这个看法,也是中央军事委员会的意见。
这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为粟裕“平反”
当老首长真正平反后,张震终于松了一口气,1998年,张震彻底离开了领导岗位,结束了自己长达68年的军旅生涯,过起了离休生活,尽管离休,但张震却依然在关注党和国家的事业,关心军队的进步与发展。
2015年,张震以101岁的高龄去世,走完了自己传奇的人生。
“虎父无犬子”,张震如此优秀,他的孩子也继承了他优良的血脉,他的儿子张海阳曾任二炮政委,2009时升任上将军衔,“父子皆上将”,张震与儿子张海阳,也成为了我军的一段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