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几个月前,和一位编辑聊起露西亚·伯林。她和我讲,经常有其他编辑来问她,托妮·莫里森、艾丽丝·门罗、露西亚·伯林,这三位作家谁写得更好

我一直都记得她当时的回复:“如果有一个文学奖,我会希望莫里森颁给门罗,然后我会和露西亚私奔,让文学奖见鬼去。”

又让我想起这段对话的,是前些日子拿到了新出版的,露西亚的回忆录《欢迎回家》。它的封底写着:

她的生活在此卸下小说的伪装,展露出最真实、细腻、迷人的内心世界。‍

其实不论是这本回忆录,还是她那两部小说集《清洁女工手册》《十一点钟 平安无事》,很多评论都提到最爱她的一点,就是文字里读到的,那个活生生、热乎的她本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讲起她的人生,通常绕不开这些——

四处搬家、离过三次婚、独自养育过四个儿子,所从事的职业有清洁工、急诊护士、监狱里的写作老师等等......除了写作是她一直从未停下的事,其他的仿佛一直在变化。

露西亚写作的主题也基本上来源于这些生活——《清洁女工手册》中的上学、原生家庭、恋爱、打工,《十一点钟 平安无事》中的结婚、离婚、渣男——这些和同期的雷蒙德·卡佛很类似,但不同于卡佛鲜少表露情绪的克制,她的文字并没有被生活套上沉重枷锁,反而颇为灵活、坦然。

在当清洁女工那段时间,因为自己是“受过教育的”,不仅大多数资历老的清洁女工不会轻易接纳她,工作也不好找,但她学会了开门见山地告诉那些雇主:

我的酒鬼丈夫刚死,撇下我和四个孩子,我以前是全职妈妈,从没出来工作过之类的。

清洁女工们常常被主人们怀疑偷窃,虽然确实也并不冤枉——女工们每天结束了清扫工作之后,在车站等车的时候,还会互相炫耀各自的“战利品”。但她不同,露西亚有自己的应对方式:

桥牌聚会上的某位女士造谣说,要想试探清洁女工是不是诚实,就在房间里随处放几个小玫瑰花苞烟灰缸,往里面留点零钱。我的应对方式是,经常在里面添几分钱的硬币,甚至添十美分的。

苦涩是她生活的底色,但她的故事读起来并不是苦巴巴的。

这种生活态度或许是来源于她的天性,或许是来源于阿拉斯加的冬天,或许是来源于气味浓郁、热情昂扬的拉丁美洲,也可能是从小周转于美洲各地的她,深爱着西班牙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露西亚在墨西哥瓦哈卡买菜

丰富又颠簸的人生,在她的笔下总能泛出万花筒般的绚烂。只要读一读,你会发现真正支撑着她这份绚烂的,还有一部分来源于她那敏锐的感官。

热爱房子,热爱它们对我诉说的一切,这是我不介意当清洁女工的一个原因。那感觉就像读一本书。

这份敏锐让生活中一切都演变成了信手拈来的素材,堪称“平淡生活里的奇迹时刻”。

“《清洁女工手册》的第一篇故事就发生在自助洗衣店里,主人公有固定的Laundry Day,会坐在店里,盯着洗衣机看,看别人彩色的衣服旋转、染色,看那些衣服标签上写着的名字出现在观察窗中。你竟然真的会被她的思维和叙述方式莫名吸引,从此觉得洗衣服都是一种迷人的操作。‍

露西亚总是如此,别管是多么平凡多么不起眼的东西,她总是可以把它写得或优雅或好玩。她没有费尽心机去寻找素材,努力想要写点什么——加西亚·马尔克斯夸聂鲁达,‘凡他触摸的东西都会变成诗歌’——对于露西亚来说,她总有东西可写,生活中的一切都是现成的故事素材,凡她所见的事物都可以被讲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让人对她的文字愈发上瘾的,是一开始可能会感到诧异的,常发生在叙述中的不合常理的跳跃,是许多评论家提及的突兀感

他爱我,是因为我像圣巴勃罗大道。而他像伯克利垃圾场。我真希望有去垃圾场的车。我们对新墨西哥思乡心切的时候,就到那里去。那地方一片荒凉,老是刮风,海鸥翱翔着,如同沙漠上的夜鹰。放眼望去,四周、头顶尽是天空,垃圾车雷鸣般轰隆隆地穿过灰尘汹涌的土路,仿佛灰色的恐龙。

露西亚的文字或许是最接近诗歌的表达,无数的短句里迸发的是灵光乍现的巧思,她总能在本无关系的万事万物之中寻得一种关联,一种细丝,让她的文字有了起舞、演奏之处。

她的坦然、敏锐、跳脱,构成了故事最为独树一帜的个人色彩,但让露西亚的编辑在第一次遇见她就有了怦然心动的感觉的,是一种虚实之间的巧妙——‍‍‍‍

“我夸张了许多,混淆了虚构与现实,但我从未真正说过谎。”故事中的一个主人公这样说。我第一次“初遇”露西亚,就是这样一种怦然心动,被那种虚实之间的巧妙彻底震撼。莫言在读到加西亚·马尔克斯时,加西亚·马尔克斯在读到卡夫卡时,大概就是这样的感觉吧?好家伙,原来小说可以这样写。

当她的儿子在阅读这些故事时,也曾感受到过家族的故事和记忆在慢慢被重新塑造、润饰、编辑,以致于他再也无法确定什么是真实发生过的,但——

露西亚说那并不重要:故事才是关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写到这里,我得承认,在《王氏之死》《念念远山》之后,再一次回到纯文学的怀抱,该怎么给一位作家、一些主题丰富的短篇故事们写一篇共读招募推文,让我颇有些不知道该如何下手。仿佛必须要给大伙讲出个所以然出来,才算是有个交待。

但越是深入去读,越是和编辑讨论,其实读文学,尤其是短篇,尤其是露西亚·伯林,她的作品其实不必去预设一个什么主题,什么目的;你只需要去阅读,去品尝,去聆听,去触摸,体验过一篇又一篇故事。

当你越来越熟悉这个名叫露西亚·伯林的作家,能收获什么,完全取决于你自己的阅读,以及这期间和她都进行了怎样的交流。

这样的文学作品,禁得起从任意一页翻开的挑战。不被常规限制,随性而真诚,也正是露西亚·伯林的生活和文学态度。

所以在12月共读,我们将《清洁女工手册》《十一点钟 平安无事》《欢迎回家》交付与你,如何选择,如何阅读,最终的主动权,掌握在你的手中

不过也别想那么多了,晚上来听听直播,放声大笑,尽情享受吧,彼此,当下,生活。‍‍

“假如能把可怕的事情讲得好玩,我也不介意给人讲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