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下午,国家文物局在浙江举行了考古中国重大项目进展发布会。本次发布会聚焦长江下游区域在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考古发现和最新科研成果,其中包括江苏东山村及寺墩遗址考古研究。目前,对这些遗址的系统发掘和多学科综合研究,为讨论长江下游区域文明发展模式提供了新的视角。
东山村遗址崧泽文化大型墓葬区
东山村遗址,指的是苏州市张家港市金港街道的东山村。2023年至2024年度考古新发现,再次实证东山村遗址是“古国时代”第一阶段的代表性遗址。
何为“古国时代”?我们知道中国历史自夏启始,主要围绕一个中央王朝展开。在考古学资料中,能和夏最大程度地对应的是二里头文化。而在二里头文化之前,一些地方社会已经发展进入到可以称之为文明的社会阶段,便称之为“古国时代”。
江苏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副院长周润垦介绍,目前东山村遗址已揭示出了崧泽文化高等级墓地、大型房址、红烧土祭祀广场、祭祀坑以及大型墓葬与小型墓葬实施分区埋葬等重要遗迹,显示出存在有高于一般聚落且稳定的政治实体,社会已进入古国阶段。整体来看,这些考古发现是文明演进的高度体现,更是探讨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和发展的一扇重要窗口。
另一大考古发布则是位于常州市天宁区的寺墩遗址,一处以新石器时代崧泽—良渚文化遗存为主体的中心聚落遗址,年代距今约5500—4500年。目前已发现崧泽文化墓葬区、干栏式建筑、水井等遗存,出土大量陶器、玉器等珍贵文物,譬如精心规划的土墩、排水设施以及木骨泥墙建筑技术,展示了当时社会的先进技术和高度组织能力。
寺墩遗址三号墓
传统学术观点认为,寺墩是良渚文化晚期的中心,但考古工作人员综合这些年的发掘判断,寺墩遗址从崧泽文化时期就已经很发达,在良渚文化时期则走向了一个高峰。
寺墩遗址出土刻纹大口缸残片上的刻纹图案
良渚文化时期,寺墩遗址已形成以圆形土墩、周围台地和双重水系环绕的聚落形态。目前考古发现,土墩顶部存在大型建筑,揭示出来双重水系环绕的特殊聚落格局;墩东台地位于内圈水系外侧,其中出土的“日月山”、形似羽冠或三叉戟的刻符等大口缸残片,表明良渚文化与海岱地区大汶口文化存在密切的文化联系;墩体北侧则发现多处良渚文化建筑基址及灶、水井等生活遗迹。
江苏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副院长周润垦认为,寺墩遗址的重要遗迹充分展现了从崧泽文化中晚期向良渚时期过渡的复杂化过程,也在地理空间上映射出太湖地区史前社会复杂化的发展进程,为讨论长江下游区域文明发展模式提供了新的视角。而从整体来看,东山村遗址、寺墩遗址对于研究从淞泽到良渚的文明化进程,极具代表性,也是深化“古国时代”认知的重要标本。
(图文来源于“江苏新闻广播”,侵删)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文物平安立场
文物平安投稿:wenwupingan@126.com
文物安全,社会参与,人人尽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