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的世界是一个变化的世界,但所有伟大往往源于一个勇敢的开始。
启曜的人生关键词就是先上车,再买票。
他离开了干了将近10年的传统互联网,在AI风头最猛的时候裸辞。
“刚开始的时候也迷茫,不知道做什么,看到什么干什么。”
三月到现在,从to B端的企业定制化服务到智能体数字员工,启曜干了很多事,最终把目光聚焦于智能硬件和AI出海。
在生意路上屡屡碰壁的他总结出一条黄金定律:卖服务不如卖产品,做高端不如接地气,搞技术不如搞市场。
AI致富的秘诀在于抓住用户痛点,看到那些潜伏在日常生活角落里从未被满足的需求。
靠着这样的逻辑,启曜研发的两款产品——AI手机壳和智能鼠标都实现了量产,上线一月便拿到了远销印度和南非的采购商订单。
▋ 手机壳里的商机
“我就是一个臭卖手机壳的。”
启曜自我打趣道。
他做了一款AI手机壳,灵感来自于2018年的双屏手机,售价五千多块。只可惜,这款手机生不逢时,销量惨淡,还没有多少人了解就停产了。
但启曜买了,并记住了,在原有产品上加码AI,让手机壳更轻、工作流更快。
一个外国客户说,这太方便了,可以在手机壳背后设置成二维码、也可以放上和家人的合照。
他的思路很简单,国外做B端,国内做C端。手机外壳可以实现定制化图像,可以放自己的二维码、和家人的合照。更重要的是,这解决了普通人频繁换壳的需求,这也是所谓的刚性需求。
这样一个手机壳在北美,终端零售50-80美元,一个月出口约50000份,月营收预计百万,具有极强的市场潜力。
这是藏在手机壳里的商机,也是AI出海的秘密。
“很多外国人没见过这些稀奇古怪的玩意儿,觉得很新鲜。”
启曜说,广交会上的外国客户看了都觉得新奇,都要带一个回去给自己的老板看,还要把老婆放在手机壳背面。
智能墨水瓶的手机壳支持个性化DIY手机副屏,一键上传自己的图片,365天不重样。AI定制的手机图像可以是二维码、个人名片和信息备忘录,也可以是二次元动漫、自己的家人、鬼畜大头图。
手机壳远销大洋彼岸的背后是看准商机、守正出奇、后发先制。
没有早些年的双屏手机,启曜不会有做AI副屏的灵感。而没有AI,这些构想也不过纸上谈兵。
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做实事,在现有的产品上搞创新。
启曜也是在不断实践中明白了,从零到一很难,但是从一发散便简便许多。
从一个本来的产品上去找到并满足用户的发散需求,是初创企业在AI时代存活的关键。
▋ 做高端不如接地气
刚上AI这条船的时候,找方向的感觉就像大海捞针。
他最初做的并不是AI硬件,而是to B端的AI工作流和数字人员工,想通过提供定制化的企业级智能服务开拓市场。他在四月份的广交会上一一推销,想着总能找到一两个客户,但一天下来,口干舌燥的启曜连一个机会都没碰着。
不仅如此,甚至有人看着他就说,“走走走,这玩意儿没用。”
启曜很痛苦,三千家企业里,没有一家愿意买单。大部分人的眼神都略带鄙夷,认为AI智能体就是没用的玩意儿。
广交会后,启曜一度陷入了自我怀疑,是自己销售能力不行吗?
痛定思痛,他觉得AI还是太抽象了,那些做实体的企业大部分都还不懂智能化转型,便转身去做起了具体可感的“AI+硬件”出海。
他的思维是在现有产品上做微创新,加入AI元素。比如在鼠标里合成AI搜索、一键PPT、语音输入的能力。也就是说,使用这款鼠标,仅靠语音命令交互就可以完成90%的任务。
央视记者就在今年第三期广交会介绍过这款产品。
用户可直接命令“给我做一份PPT”,也可以实时输入语音转文字。大模型自然语言识别处理能力远高于现在的社交媒体语音输入法,几乎能够做到零延时的实时转写传输,甚至有“语音输入方便快捷,快到对方认为我是AI。”这样的反馈。
不要给AI太多华丽的噱头,这样别人反而不知道是干嘛的。
“我们追求的是无感交互,让用户觉得连说明书都是多余的,拿起来就能用。”
启曜盯住的是下沉市场和那些一直存在但未被满足的刚需。
“比如我去推销一款产品,我肯定不会跟他们解释什么是Transformer、怎么搭建工作流。”
“你得让用户直观体验到,你能用这个东西做什么。”
比如启曜在朋友圈里发布的一款“充电器手表”概念产品,就有老外心动了。这也是在成熟产品上做的微创新,将充电器设计成手表的形式,能够展示时间和剩余电池寿命,让随时随地充电玩手机成为可能。
这其实就是启曜口里的“做高端不如接地气,搞技术不如搞市场”。
他在传统互联网行业干了将近十年,创业后竟有一种居于庙堂之高的感觉。
“你敢信吗?珠三角那里卖东西居然需要一张一张拍照发微信,再用图像编辑器处理。”
启曜觉得震惊,这些只需要搭建一个电商小程序把价格和数量打包就好了。
他发现自己一直生活在一种都市文化编织的信息茧房里,以至于他忽略了,处于江湖之远的三四线地区很可能连AI是什么都不知道。
传统行业里很多公司一年营收高达千万,但内部连个系统都没有,甚至很多员工连表格都不会用。整个公司最智能的数字化产品就是微信。跟客户沟通报价,搞来搞去都是手绘手写。
深入基层的启曜明白了,与其费劲口舌讲数字化、大模型、agent,不如直接说,“你就跟这个鼠标对话,不需要自己找图、编辑文字,半个小时就能做出一份PPT。”
启曜并不是无头脑的all in,实际上他的每一次下注都会经历“逻辑、数据、循环”三重验证。
“企业很难为没有被市场验证过的产品买单。”
不管是AI鼠标还是手机壳,他的产品主打三个特征:全民化、无感交互、轻量。
全民化就是打破AI与普通人之间的技术壁垒,让用户能实际通过人工智能提高工作效率,让人用上AI、爱上AI、离不开AI;无感交互着重于人机交互的流畅度,不要增加用户的负担,这个负担一个是脑力、一个是体力。
从脑力来说,使用流程不要太复杂,比如AI鼠标,就是一个AI加持的语音输入、搜索、PPT制作多功能合一的产品,用户只需要命令,不需要了解技术细节。从体力层面讲,便是轻量化,启曜制作的手机壳只有46g,鼠标也很轻便,甚至为了用户的手感,打磨了五六个版本才上线量产。
在未来,他还想做一款AI充电宝,在本身就能提供电力的充电宝上加上会议记录和AI agent智能总结助手。
“如果你是总裁助理,你在开会的场景直接把掏出来,一键开启会议录音,自动的总结内容发到你手机,还能分辨角色。”
充电宝本身能供电,没有负担,随身携带这个产品绝对能卖爆。
启曜很有信心,不过除了创意,他更突出的特点是执行力。
撸起袖子就是干才是生意人的实用哲学。
▋追不上的AI
“AI是追不上的。”
启曜刚辞职的时候不知道自己会做出海,也不知道会做硬件。AI的风一阵又一阵,技术迭代日新月异。他也做了许多无用功。
他曾想过做AI授课,因为这是变现最快最稳定的方式。但花了一个月时间辛辛苦苦录完,准备上架的时候,ChatGPT界面就改版了。
“你能想象吗?还没开卖就过时了。”
这种速度让启曜意识到,AI是追不上的。
只有先上了AI的车,一点一点钻研,成为领域内一个小小专家,各个生意模块都做一点,才能逐渐找到属于自己的道路。
就是要大胆,不要去设限,要去做一些认知之外的事。
“我不想在国家的照耀下成为一名有保障的公民。”
这是央视纪录片《公司的力量》开篇里的一句词,也是他的人生信条。
启曜,自如等传统行业to B业务负责人,合作企业5500家,茶叶、茶叶直播电商创业者。2023年裸辞开始AI创业,专注于AI硬件和AI出海,一个传统互联网坚决转行AI且热爱科技的AI生意人。
采访实录
启曜,您好,我是码客人生
幸会,我是启曜。
码客人生:传统行业做了将近10年,为何决定转型AI?
我属于典型的科技爱好者。实际上我从小就收集这种科技产品,2008年iPhone发布,其实我2004年我就知道iPhone了。虽然一直在传统行业工作,实际上早早的就谋划着要出来。所谓的创业也好,做生意也好,其实就是等待一个契机。刚好AI出现了,天时地利人和。既然早晚要撤退,为什么不早点撤退,这叫内因,外因是因为AI的发展,那个时候的发展对我这种对科技敏感的人来讲,我知道风来了,这就是天时人和。所以在这种机遇下觉得这个时候你不出来就会后悔,所以就果断的在去年的大概4月份就离职了。
码客人生:AI发展日新月异,您如何在这种变化中抓住商机?
在变化中寻求不变。由于变化太快,如果你一直想追赶AI的变化,其实是追不上的,我们得找一个就什么事是不变的,来保证我们能持续的相对简单的生存。小微从业者实际上不讲那么多更大的理想,我们讲的首先是生存,你先让你的公司活下来,先让你自己有收入,你才能有机会在所谓的AI的浪潮中有其他的这种崭露头角的机会。
码客人生:为什么想到去做AI手机壳?
我决定做手机壳是因为我看到了市场里的一个机会。尽管有很多看起来很酷的高科技产品,但它们并不是普通消费者会购买的东西。实际上,市场上有很多未被满足的需求。在广交会上的受挫让我意识到,与其追求高端市场,不如开发一些接地气、能满足大众需求的产品。通过将AI技术集成到日常用品,比如手机壳中,可以降低用户的使用门槛,让普通消费者也能享受到AI的便利。通过微创新,我们可以在现有的成熟产品上添加新的技术,从而创造出新的市场机会。这种策略不仅能保证销量,还能避免追求全新项目所带来的巨大风险。
码客人生:您在开发AI硬件产品时,如何确保产品接地气并满足大众需求?
作为顶尖用户,我们的需求并不能代表大众。所以,我决定从高端市场转向更接地气的市场,从技术导向转向市场导向。我坚信,与其追求品类上的性感创新,不如在成熟的产品上进行微创新,这样可以确保我们的产品有销量,降低风险。我们的目标是满足大众的需求,而不是仅仅追求技术上的新颖。我们希望通过简单的微创新,让普通消费者也能享受到AI带来的便利。
码客人生:您如何看待竞争,并且如何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竞争是永远存在的,特别是在中国市场,总是有充分的竞争。但关键不在于竞争有多大,而在于你能否在这么大的市场中找到自己的生态位。我的观点是,不要过于担心竞争,而应该专注于执行。即使面对大厂的竞争,只要我们的产品有足够的优势,比如价格或者个性化服务,我们就能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所以,我鼓励大家在确认了自己的直觉、逻辑和数据后,就大胆去做,让市场来验证我们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