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BOT INDUSTRY
黄斑下出血是一种常见的眼底疾病,尤其多发于老年群体,患者常出现视力严重下降、眼前黑影或变形等症状,如治疗不及时可能导致失明。微眸医疗研制生产的高精度显微眼科手术机器人,突破性地将重复定位精度控制在10μm以下,为黄斑下出血等眼底手术提供高精度、高稳定性、低风险的解决方案。
采用微针向视网膜下注射药物是黄斑下出血的一种全新治疗方式。视网膜黄斑区中心凹的平均厚度约为250μm,医生需要在克服至少100μm的生理性震颤基础上,精准地将41G的微针刺入视网膜下并稳定完成注射,稍有不慎可能划破周围组织,造成医源性损伤,甚至影响患者预后。
以上述术式为代表的眼底手术,被称为眼科手术中的“四级手术”,即难度级别最高的手术类别。眼科外科医生通常需要经历长达十年的成长周期,才能够维持高水平的手术成功率。在手术过程中,眼球空间狭窄,医生手部自然的生理性震颤在显微镜下无所遁形,且震颤会随手术时间的延长而加剧,这极大地影响了医生对高精度操作的控制,比如穿刺位置和深度的精度,以及药剂注射速率等。
广州市微眸医疗器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微眸医疗”)联合创始人兼CEO晏丕松教授解释道,往常医生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进行训练,才能掌握高难度的眼底手术技巧。如今,眼科手术机器人的出现,为医生和患者提供了精度可控、更高稳定性和安全性的眼底手术方案。
微眸医疗在人工智能技术的驱动下,自主开发了串并联机械结构,可实现12个自由度操作和微米级精准定位,从而过滤人手无法避免的震颤和抖动,重复定位精度稳定控制在10μm以下,可在保持最小创口不被撕裂的前提下,辅助医生完成手术。
1
模块化设计使机器人适用于多种场景
微眸医疗的眼科手术机器人采用模块化设计,可以根据不同手术需求更换末端工具,如面向眼底手术的微针、微型镊、微型剪和视网膜刷等。这种设计使得机器人不仅能够辅助眼底手术,未来还能逐步拓展到白内障、青光眼等其他眼科手术领域,如在白内障手术中,机器人可以辅助医生进行标准切口、撕囊、人工晶体植入等操作。通过模块化设计,微眸医疗的眼科手术机器人实现了多类眼科手术的覆盖,为医生提供了更加全面的手术辅助工具。
图1 微眸医疗眼科手术机器人
除了手术过程中的辅助,微眸医疗的眼科手术机器人还具备术前规划功能。根据患者的术前检查资料,机器人可以量化分析疾病的状况,为医生提供详细的手术方案。
以黄斑下出血为例,每个患者的出血量、出血位置都不同,机器人可以根据这些数据,精确计算穿刺的深度、药物的剂量,以及注射的位置和注射速率,并形成手术方案。这种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有助于医生更好地应对不同患者的病情,提高手术的成功率。此外,通过引入人工智能技术,机器人可以学习医生的手术操作,不断优化手术路径和参数设置,提高手术的精准度和效率。
2
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
当前,我国优质医疗资源储量不足、分布不均,5G网络远程手术方式为缓解优势医疗资源现状提供破局之法。
2024年6月23日,由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林浩添教授团队、中山大学计算机学院黄凯教授团队和微眸医疗联合攻关的“5G远程高精眼科手术机器人”于海南省眼科医院成功开展了全球首例5G远程微米级眼科手术。术后患者恢复良好,跨海手术取得圆满成功。
据悉,微眸医疗计划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交流合作意愿,以推动国内优质医疗资源辐射下沉到更广泛的医疗资源短缺地区,提升健康服务能力。
3
机器人产业化,任重道远
与其他手术机器人相似,眼科手术机器人在市场推广和产业化过程中仍面临诸多挑战。其中,成本问题是制约机器人普及的关键因素之一。据晏丕松介绍,目前眼科手术机器人的成本仍然较高,主要源于核心部件和手术耗材的进口。为进一步降低设备成本,公司正在积极寻求与国内优质供应商合作,开展关键零部件和手术耗材的攻关研发,提升核心部件的国产化率。
此外,医疗器械注册证申请是微眸医疗面临的首要任务。为了获得市场的认可,需要不断积累临床数据,证明机器人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据悉,微眸医疗正紧贴临床需求,同时持续迭代升级机器人设计,积极推动产品上市前的注册临床实验。
图2 微眸医疗四大产品管线
目前,微眸医疗已成功自主开发了眼底手术系统、药物精准递送系统、眼科手术培训系统和手术工具四大产品管线,为推动一站式眼科手术智能自动化解决方案的快速落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人口老龄化正在逐年加剧,眼底疾病患病率逐年攀升,市场对精度高、治疗效果好的眼科手术机器人展现出愈加旺盛的需求。同时,生物智能和机器智能深度融合发展,以手术机器人为代表的医疗新质生产力正牵引传统医疗行业形态发生跃升。眼科手术机器人赛道正如初升旭日般冉冉升起。
阅读更多内容,欢迎订购《机器人产业》杂志。
点击跳转!圈内人都在看的专家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