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格勒,这座在二战史上被鲜血与战火深度浸染、堪称最为惨烈的战场之一,见证了德国军队如汹涌潮水般踏过苏联广袤大地的疯狂。斯大林站在战略全局的高度,无比清醒地意识到,倘若这座城市最终失守,那么整个东线战局便会如同失去关键支撑的大厦,极有可能以一种令人绝望的态势全面崩溃。
但就在这千钧一发、关乎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斯大林做出了一个远远超出众人意料的求援举动。他先后三次向毛泽东发出紧急电报,言辞恳切地请求出动八路军,期望借此拖住日军,从而在远东地区为苏联减轻压力,为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增添一份至关重要的助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深意?为何彼时深陷战略泥沼的斯大林,竟会将求援的视线投向相隔千里之遥的中国?八路军倘若出动,又究竟能够给斯大林格勒那惨烈的战局带来怎样意想不到的扭转乾坤之效?
这接连不断的急电之中,无疑潜藏着错综复杂的战略权衡,以及不同战线之间那千丝万缕、极为微妙的相互关联与互动。那么,在这历史的关键时刻,毛泽东究竟有没有对这份沉甸甸的请求予以回应?而这背后所蕴含的深邃历史逻辑,又将会以何种方式对两国之间的合作产生意义深远的影响?一切的一切,宛如被重重迷雾所笼罩的谜题,正静候着我们去缓缓揭开那神秘的面纱。
时光回溯至 1942 年,苏德战场的局势仿若汹涌波涛中的一叶扁舟,再次毫无预兆地急转直下。在莫斯科保卫战中,苏军以顽强的抵抗意志和坚韧不拔的战斗精神,奇迹般地挫败了来势汹汹、多达 180 万德军的疯狂攻势,成功守住了那象征着苏联精神支柱的红色首都。然而,命运的齿轮并未就此停止转动,在随后的哈尔科夫反击战中,苏军却遭遇了一场惨痛的大败,辛辛苦苦积攒起来的战场主动权瞬间化为乌有。紧接着,德军如饿狼扑食般大举扑向北高加索地区,将那锋芒毕露的矛头径直指向了苏联南部至关重要的枢纽城市——斯大林格勒。斯大林格勒的战略地位举足轻重,一旦这座城市不幸被德军攻破,那么高加索地区将会无可避免地沦陷于德军的铁蹄之下,而巴库油田那珍贵无比的石油资源也将轻而易举地成为德国的囊中之物。如此一来,苏联便会被推至亡国灭种的悬崖边缘,岌岌可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斯大林格勒那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的战场上,斯大林一边倾尽全力地组织苏联军队与德军展开殊死抵抗,试图力挽狂澜,守住这座关乎苏联生死存亡的关键城市,另一边也在积极向自己的盟友们发出求援信号,而远在中国的毛泽东,便是他求援对象中的重要一员。
据毛泽东的秘书师哲回忆称,就在斯大林格勒战役进行得如火如荼、战斗最为激烈的时候,斯大林曾亲自给毛泽东发出了紧急电报,言辞恳切地期望八路军能够从现有兵力中抽调出一部分力量,赶赴前线支援苏军作战,以此来共同应对德军那来势汹汹的猛烈攻势。
而实际上,早在斯大林格勒战役正式爆发之前,斯大林就已然三次向毛泽东发来电报请求援助了。再算上斯大林格勒战役期间发出的这三次电报,前前后后加起来,竟一共有六次之多,足见当时斯大林对于来自八路军支援力量的迫切渴望之情。

一、斯大林的隐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拉开帷幕之前,斯大林就对日本所带来的潜在威胁格外上心、万分在意了。自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日本悍然侵占了中国的东三省,其扩张的野心也随之愈发膨胀,犹如脱缰之野马,肆意张狂。
当时日本军阀群体内部,对于后续的扩张方向主要分化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其中一派主张南下,也就是朝着东南亚地区进发,意图与英美法荷等西方帝国主义国家去激烈争夺殖民地,通过这种方式来获取至关重要的粮食、橡胶以及石油等战略资源,以此来满足其不断扩张的野心与需求。而另一派则力主北进,计划挥师攻打苏联,妄图占领远东地区乃至广袤的西伯利亚一带,进而将那里丰富的土地、珍贵的石油以及种类繁多的矿产资源统统据为己有。这两派之间互不相让,各执一词,争执得十分激烈,谁也不肯轻易妥协让步。
远东地区,从苏联整体的政治布局来看,原本就是较为薄弱的一环。那里地广人稀,面积虽辽阔但人口数量稀少,并且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欠发达的状况较为突出。苏联若要从欧洲部分往远东地区调配兵力、运输武器以及输送各类物资,必须得经过那条漫长的西伯利亚铁路,路途遥远不说,运输过程还极为艰难,耗时费力。反观日本,他们以侵占的中国东北作为稳固的战略基地,能够十分便捷地从朝鲜以及日本本土源源不断地获取兵力支援和各类资源补给,如此对比之下,双方在远东地区所具备的实力明显并不对等。毕竟苏联在国防战略层面,长期以来的主要防范方向还是集中在西方,德军始终被视为是最具威胁性、最主要的敌人。
起初的时候,日本国内的“北进派”占据了上风,在他们的观念里,自日俄战争结束之后,日军便一向对苏军颇为轻视,打心底里认为苏军战斗力低下,根本不堪一击。受这种盲目自大心态的驱使,日本关东军曾先后两次气势汹汹地北上,主动挑起对苏联以及外蒙古的进攻,分别在张鼓峰和哈勒欣湖两地与苏军展开了激烈战斗。然而,令日本军阀们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这两次作战的结果都是关东军惨遭失败,被打得狼狈不堪。经此两役,日本国内“南下派”的声音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这也就为后来震惊世界的珍珠港事件以及马来亚战争的爆发埋下了伏笔。
虽说日军在经历了那两次战败之后,暂时不再将苏联当作主要的进攻方向了,可实际上,他们对苏联所构成的潜在威胁却丝毫没有减弱的迹象,依旧犹如高悬在苏联头顶的一把利剑,时刻让苏联方面不敢掉以轻心。1936年11月,德国与日本这两个法西斯国家狼狈为奸,签署了臭名昭著的《反共产国际协定》,二者沆瀣一气,相互勾结,使得苏联一下子陷入了东西两面受敌、腹背夹击的艰难危险态势之中。为了尽可能地避免与日本直接发生大规模战争,斯大林在诸多事务上不得不作出了不少退让之举,以此来缓和与日本之间的紧张关系,试图为苏联争取更多应对复杂局势的时间和空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直至 1941 年 4 月 13 日,苏联与日本最终签订了有效期长达五年的中立条约。苏联政府以及斯大林本人都对这份条约极为重视,在日本外相松冈洋右即将离开莫斯科之际,斯大林不惜屈尊,亲自前往火车站为其送行,甚至还同他进行了拥抱与亲吻。这般举动在当时可谓是破例且极为罕有的事情。在这之前,从未有任何一个国家元首能够享受到斯大林如此特殊的礼遇,然而日本的一位外交人员却得到了这般待遇。由此,足以深刻地看出苏联当时所面临的国际局势是何等的严峻与艰难,竟迫使斯大林不得不采取这种极为罕见的外交姿态来尽力维护与日本的关系。
然而,斯大林内心深处也十分清楚,对于日本这样一个以反复无常而闻名的国家而言,所谓的协定或许仅仅如同一张毫无价值的废纸罢了。果不其然,1941 年 6 月 22 日,德军如汹涌潮水般大举入侵苏联。到了 7 月,日本关东军便迅速在东北地区展开了名为“关特演”的大规模军事演习,与此同时,关东军的兵力规模也由原本的 40 万急剧扩充至 70 万,其针对苏联的意图已然昭然若揭。而远在欧洲的德国方面,也在不断地从中挑拨离间、煽风点火,满心期望日军能够尽快对苏联发起进攻,以便德日两国在未来能够顺利地在乌拉尔山实现会师,从而彻底瓜分苏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