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4日 多云转小雨 气温7~13℃
新闻报料电话:0715—8128787
新鲜事、稀奇事、开心事、麻烦事,欢迎拨打热线电话,我们愿意和您分享,帮您跑腿..
网络图片
11月20日晚,62岁的汪爹爹在家烧炭火取暖,睡觉时把未燃尽的炭火盆搬到卧室内,窗户和门都紧闭着。第二天早上,家属发现汪爹爹倒地不起,呼之不应。家属立马送往当地县医院,待汪爹爹清醒后,医生问起昨夜的事情,汪爹爹却都忘记了……
医生说失忆是由于大脑缺氧引起的,需要用高压氧注氧治疗,建议转入有条件的上级医院。
转入咸宁市中心医院急诊科后,急诊医生以“一氧化碳中毒”收入该院神经内科。神经内科医生在了解了汪爹爹的病情后,叮嘱他,天气转凉,为了取暖,有些人喜欢关着门窗烧炭火,但是密闭的空间里一氧化碳浓度过高,容易引起中毒。
在此,也提示广大群众,烧炭火时记得保持室内通风。
经过三天的治疗,汪爹爹逐渐恢复健康。
寒冬季节的隐形杀手:
一氧化碳中毒
一氧化碳作为一种无色、无味、无刺激性的气体很难被人察觉,吸入过多会导致身体组织缺氧引发急性中毒因而被称为“隐形杀手”。
每年的冬天,一氧化碳中毒事件屡见不鲜。据统计,近五年全国一氧化碳中毒事件约95.8%发生在家庭中。因此,了解一氧化碳中毒的家庭预防与紧急处理措施至关重要。
1、什么是一氧化碳中毒?
一氧化碳(CO)中毒又称煤气中毒,是吸入较高浓度CO后引起的机体缺氧性疾病。CO一旦进入体内将迅速和血液中血红蛋白结合形成碳氧血红蛋白(carboxy-hemoglobin,COHb),导致机体细胞、组织甚至器官缺氧,尤其对氧敏感的脑、心危害最大,严重时可导致死亡。
2、一氧化碳中毒的典型症状
01
轻型:中毒时间短,血液中碳氧血红蛋白为10%~20%。表现为中毒的早期症状,头痛眩晕、心悸、恶心、呕吐、四肢无力,甚至出现短暂的昏厥,一般神志尚清醒,吸入新鲜空气,脱离中毒环境后,症状迅速消失,一般不留后遗症。
02
中型:中毒时间稍长,血液中碳氧血红蛋白占30%~40%,在轻型症状的基础上,可出现虚脱或昏迷。皮肤和黏膜呈现煤气中毒特有的樱桃红色。如抢救及时,可迅速清醒,数天内完全恢复,一般无后遗症状。
03
重型:发现时间过晚,吸入煤气过多,或在短时间内吸入高浓度的一氧化碳,血液碳氧血红蛋白浓度常在50%以上,病人呈现深度昏迷,各种反射消失,大小便失禁,四肢厥冷,血压下降,呼吸急促,会很快死亡。一般昏迷时间越长,预后越严重,常留有痴呆、记忆力和理解力减退、肢体瘫痪等后遗症。
3、一氧化碳中毒现场急救
切断一氧化碳来源
1、首先立即开窗通风使空气对流,迅速关闭煤气/燃气灶具、热水器阀门、管道煤气、熄灭炭火等设施设备。
2、避免使用打火机等容易产生火星的物品。
迅速脱离中毒环境
1、迅速将患者脱离中毒现场,转移至空气新鲜、通风良好处。
2、解开中毒者的领扣、保持呼吸道通畅;同时要注意保暖,防止并发症发生。
3、患者应保持安静休息,避免活动加重氧的消耗,有条件的尽快让患者吸氧。
4、对于中重度病人,在进行现场急救的同时,应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尽早送往有高压氧舱的医院进行高压氧舱治疗。
5、对于出现呼吸及心跳停止的危重患者,应立即给予人工呼吸和心脏按压,同时迅速转入医院进行抢救治疗。
4、如何预防一氧化碳中毒?
1、安装一氧化碳报警器:在家中安装一氧化碳报警器,特别是在卧室和客厅等重要区域,可以及时检测到一氧化碳的存在并发出警报。
2、保持良好通风:使用燃煤、木炭或燃气设备时,确保房间有良好的通风条件,定期开窗换气。
3、定期检查和维护设备:定期请专业人员检查和维护燃气设备,确保其正常运行,防止漏气。
4、正确使用取暖设备:不要在室内使用便携式燃气加热器或烧烤炉,避免在密闭空间内使用燃煤或木炭取暖。
5、注意汽车尾气:不要在密闭车库内启动汽车,尤其是在发动机怠速运转时,确保车库通风良好。
6、教育家人:向家人普及一氧化碳中毒的知识,提高他们的防范意识。
一氧化碳中毒有没有家庭应急措施?
一氧化碳中毒后采取的急救措施包括自救和他救两种。
自救方法:
如在使用煤炉、炭盆取暖或使用燃气热水器洗澡时,有感到头晕、胸闷的症状时,要尽快打开门窗,脱离现场。
若感到全身乏力不能站立时,可在地上匍匐爬行,一氧化碳比空气轻,地面浓度较低,尽快打开门窗逃生,同时呼救。
他救方法:
1、 救护人佩戴有效的防护口罩、面具,或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俯伏入室,关煤气,禁用明火和开关电器以及一切可能产生火花的行为。
2、 立即打开门窗通风,迅速将患者转移至空气新鲜流通处,卧床休息,保持安静并注意保暖。
3、确保患者呼吸道通畅,对神志不清者应将头部偏向一侧,以防呕吐物吸入呼吸道导致窒息。
4、对有昏迷或抽搐者,可在头部置冰袋,以减轻脑水肿。
5、观察病人变化,对轻度中毒者,经数小时的通风观察后即可恢复。
6、对呼吸困难的患者,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并迅速拨打120报警电话送到医院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抢救,注意保暖。
通讯员:徐芳
编辑:周萱
监制:向东宁
出品:新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