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学草书,要遵循由易到难和取法乎上的原则,选择晋唐名家的章草或行草作品入手。按照这一标准,孙过庭无疑是上佳人选,尤其是他的《书谱》,字数多、用笔精,内容也可以开阔我们的视野,堪称唐代以来学草的“圭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米芾认为,整个唐代学“二王”最得精髓的就是孙过庭:“凡世称右军书,有此等字,皆孙笔也。凡唐草得二王法,无出其右”。所以说,学草书者“锁定”孙过庭为师非常合适。但我们也要思考,《书谱》真的适合我们学习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它有两个弊端:其一是用笔单调雷同,气韵上有火气,《述书赋》中说:“虔礼凡草,闾阎之风,千纸一类,一字万同。”其二就是练习《书谱》的人太多了,能学出精髓并自成一家是非常困难的,而且《书谱》入帖容易,想把它应用好也很不容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以,我们不妨从孙过庭其他作品入手,学习通透再上追魏晋,这就是一条“捷径”。台北故宫曾发现孙过庭一件失传已久的草书,它曾是武则天乾陵殉葬品,在清亡后流落民间,后来被收藏家带去台湾并捐赠给台博,此作名为《谢氏渊源脉派图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相较于《书谱》《佛遗教经》,这部作品风格迥然而异,用笔之畅快、个性之强烈、点画之精髓令人难以置信。每一处处理都自然且丰富,草书写到这地步,算是到头了!《书谱》中所说的“一画之间,变起伏于锋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在这部作品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作完成于垂拱元年(685年),是孙过庭40岁的作品。全卷纵30厘米、横403.3厘米,共120余行、1000余字,字径大小约3厘米,通篇洋洋洒洒、挥毫纵笔。孙过庭的草书以王羲之笔法为基础,又吸收智永、虞世南、欧阳询、张旭诸家,既有晋人潇洒流美之韵,又不失唐人雄放开阔之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谢氏渊源脉派图序》笔法极为丰富,空中取势、顺锋落笔,入纸后衄挫、蓄力、调锋。行笔以中锋为主,牵丝引带,遒劲婀娜。起笔、收笔痕迹不明显,轻盈灵动,书写至中截部分也有轻重、提按变化,绝没有直来直去的单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作用笔以圆代方,转折处绞转连带,如“折钗股”,张力十足、颇具韧性。锋芒内敛、不显圭角。结字以纵取势,字与字呼应揖让、险绝欹侧,这一点与《十七帖》中的作品很像,得王羲之真传。结构高低错落、收放自如。墨色枯润得宜,章法疏密有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全卷精致典雅、生动活泼,可谓“神完气足”,将它临摹通透,晋唐正宗草法也就掌握了,草书水平自然会有质的飞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今,我们将孙过庭这件《谢氏渊源脉派图序》进行了超高清1:1复制,见此作如见原作,并逐行添加释文一一对应,以便于您释读和临摹。如果您感兴趣,请点击下方链接一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