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进入朝鲜,首批入朝的部队主要包括六个军,即来自第四野战军的38、39、40、42、50军和来自华北军区的第66军。
由于参战部队主要来自第四野战军,因此统帅这支大军的除了总司令彭总,给他配属的三个副司令均来自第四野战军,即第一副司令邓华、第二副司令洪学智、第三副司令韩先楚。
三个人分工如下:
邓华,第一副司令兼副政委,分管干部工作和政治工作;
洪学智,第二副司令,分管司令部工作、特种兵和后勤工作;
韩先楚,第三副司令,不具体分工,到部队督促检查作战问题;
就这样在隆隆的炮声中,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匆匆成立了。
第四野战军雄兵百万,是解放初期中国最强大的战略军事集团,解放战争中三大战役四野打了其中的两个,从中国最北边的白山黑水一直打到最南边的海南岛,虽然组成志愿军的主要是第四野战军的精锐之师,志愿军副司令从四野高级将领中挑选也是顺理成章,但是在名将如云的四野为什么偏偏是选择邓、洪、韩三人做志愿军副司令呢?
这还得从东北边防军的组建说起。
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为了保卫东北边防,并在必要时支援朝鲜人民军作战,毛泽东和中共中央作出了一个重要决策,决定调几个军到东北地区,组建东北边防军,加强东北边防。
当时全国有四大野战军再加上华北野战军,新中国成立之初,各大野战军的主力部队主要分布在中南,华东,西南,西北地区,在东北和华北老解放区,主要是地方部队和留守部队,东北地区主力部队只有准备整体转业的第四野战军42军,从事农垦任务,要组建东北边防军,必须马上抽调主力部队到东北,到底调哪些军队来组建东北边防军呢?
1950年,除了台湾、西藏等少数地区,全国基本解放,此时军队的主要任务是追歼国民党残部,剿匪和发展生产,第一野战军担负建设大西北的任务,第二野战军远在云贵川康,担负剿匪及建设任务,第三野战军自不必说担负解放台湾和华东沿海的守备任务,这三大野战军一时间都抽不开身。
那么只能从第四野战军中抽调军队了,本来第四野战军就曾经长期在东北作战,对东北地区环境最熟悉和适应,这是其一。
第二个原因是当时各大兵团都有特定任务,要么剿匪,要么要搞生产,要么准备打台湾,一个完整的军级编制一半都被拆散到各地,分散在广袤的国土上,部队集结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是有两个战略机动兵团,作为国防战略预备队,齐装满员,就是准备哪里有紧急情况就往哪里开动,一声令下,随时都能开拔,哪两个兵团呢?
1950年上半年,中央就决定将第四野战军第十三兵团和第一野战军第十九兵团作为国防预备队,其中第十三兵团驻扎在河南,第十九兵团驻扎在陕西,遇到紧急情况即可随时向华北、东北地区开动。
因此,1950年7月7日,在周恩来主持召开了关于国防问题的会议上,决定抽调原四野第十三兵团(第38军、39军、40军),四野第42军,炮兵第1师、炮兵第2师、炮兵第8师和一定数量的高射炮兵、工兵、战车部队,共25.5万人组成东北边防军,其任务是保卫我国东北边防,必要时支援朝鲜人民军作战。
但是这本来跟邓、洪、韩没啥关系,为啥呢?
因为第十三兵团司令员是黄永胜,而邓华是第十五兵团司令员,洪学智是第十五兵团第一副司令员,韩先楚是第十二兵团副司令,现在组成东北边防军的主体是四野十三兵团,应该是由黄永胜率十三兵团机关入朝,但是最终去的却是邓华,因为在出发前邓华的十五兵团司令部和黄永胜的第十三兵团司令部对调,因此邓华就成了组建东北边防军的这支十三兵团的司令,实际上十三兵团的领导机关已经不是原来的了。
那么为啥要临阵换将?要知道临阵换将乃兵家大忌,再说黄永胜也是四野猛将,打起仗来又猛又刁,他17岁从军,参加秋收起义,是井冈山时期的老红军。
在红军时期先后担任排长、连长、营长、团长、师长,而且担任还是还是红军中的精锐红一军团红2师的师长,军中职务几乎是一级不落的走过来。
他参加过中央苏区五次反围剿和长征,抗战时期担任军分区司令,教导旅旅长,解放战争时期担任热河军区司令、东北民主联军8纵司令,东北野战军45军军长,刚满40岁就成了第四野战军第十三兵团司令员。
从黄永胜的从军经历可以看出,他作战经验丰富,是一位久经沙场的悍将,年纪轻轻就已经成为第四野战军的高级将领,可谓是年轻有为。
可是他打仗勇猛,不打仗的时候却有些坏毛病,对同志好勇斗狠,脾气不好。在各个时期,黄永胜都曾与上级发生争执,争执的焦点就在于他和上级在指挥上的分歧,加上他心直口快,说话让人不舒服,吵架就在所难免。连101也觉得他不够稳重。后来他担任广东军区副司令时还私自跑到香港大玩三天,惹得老成持重、宽厚待人的罗荣桓元帅大怒。
而邓华和黄永胜同龄,经历也和黄差不多,打满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全场。
他17岁入党,18岁参加湘南起义,历任中国工农红军连党代表、团政治委员、师政治委员,八路军军分区司令员和政治委员、旅政治委员,东北保安副司令兼沈阳市卫戍司令、辽吉军区司令员、纵队司令员、军长、兵团司令员等职。
他参加了古田会议、长征、湘南起义、平型关战斗、百团大战、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湘赣战役、广东战役等,组织指挥了海南岛战役。
邓华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长期担任政委,到了解放战争时期开始担任军事主官,还多次给101提出战略方面的建议,如天津战役前,他亲赴前线勘察地形,力荐上级改变先打塘沽的部署,改为先打天津,并被采纳。
出色军政工作能力让邓华刚满40岁就担任了第四野战军第十五兵团司令员,可谓是军政双优。
长期担任军政主官的经历让他无论是在战场上还是平时和同志们相处时都表现得更加成熟稳重,待人也比较和善,脾气好。
用邓替代黄这个决定在后来看是很正确的,因为志愿军总司令是彭总,他脾气大在军中也是很出名的,如曾将表现拉胯的梁兴初大骂一顿。
而且他之前也没有和黄永胜搭档过,彼此之前不太了解,有分歧以两人的暴脾气很可能爆发激烈的争吵,如果是换成稳重和善、军政表现都很优秀的邓华,就能化解掉两人性格上的冲突。
果然后面邓华和彭总这对搭档表现非常和谐,彭总大发脾气,邓华总是能机智的化解。
而且这是中国军队第一次出国作战,既要和北朝鲜人民军联合作战,未来可能也要和来自其他野战军的部队并肩作战,需要协调方方面面的问题很多,情况也更加错综复杂,这个时候要考验的不光是军事能力,军事能力之外的其他素质也非常重要,因此军政全才邓华会更加合适。
还有一个原因,四野四大兵团,分别是第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兵团,第十二兵团在1950年4月被撤销,兵团机关全部赶赴北京组成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司令部,第十四兵团早在1949年8月就被撤销,兵团机关也全部赶赴北京组成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领导机关,那么就只剩下黄永胜的第十三兵团和邓华的第十五兵团机关算是比较集中和完整的,也可以直接全部转移来用,因此北上统帅大军的要么是黄永胜要么就是邓华。
邓华成为准备入朝的十三兵团司令,那么洪学智加入就很好理解了,因为他是十五兵团第一副司令,是邓华的副手,而且洪学智是一员非常抢手的虎将,深受上级领导的喜爱,第十五兵团司令部从广州北上的时候,洪学智被广东军区司令兼政委叶剑英强行留下,后来洪学智奉叶帅之令上京汇报广东军区工作,又被101给强行留下,当天就让他和邓华去东北,叶帅远隔千里也没办法只得放人。
那么第三副司令韩先楚呢?他为何会加入到邓、洪的行列中,要知道他原来属于第十二兵团,和十五兵团、十三兵团并没有交集。 韩先楚原来是湖北红安的一个普通农民,他17岁参加红军,历任连长、营长,此后跟随红25军长征到达陕北还是营长,1935年红25军到达陕北后短短一年之内,因作战有功韩先楚升任师长,可见其能力之强晋升之快。
抗日战争时期,红军改编为八路军,韩先楚任徐海东旅副团长,后来先后担任旅长、军分区司令,成为八路军高级将领。
解放战争时期,他在东北战场大放异彩,担任东北民主联军3纵司令,第四野战军40军军长,在南满特别是四保临江战役中连打胜仗,坐镇东北指挥的几任国民党军指挥官,都称韩先楚是“旋风司令”,可谓是威震敌胆。
1949年4月韩先楚升任第十二兵团第二副司令,才刚刚36岁。
东北边防军组建前,韩先楚刚指挥了海南岛战役,指挥第40军、43军在没有海空军配合的情况解放了海南岛,为中国革命立下了一件大功。
正常的逻辑,大功告成了,名垂青史了,该好好歇一歇了。韩先楚也确实该休息了。常年行军打仗,他饮食失调,睡眠严重不足,身体已经出现了多种病症,尤其是困扰他最严重的肠胃病,经常发作,胃痛难忍。
百战归来,四野的首长们都来看望这位爱将,提出了三个单位任韩先楚挑选:
1、到第15兵团去,15兵团已经地方化了,常驻广东,相对比较安定;
2、到中南军区空军去,军区也比较安定;
3、到第13兵团去,13兵团马上要上前线,参加抗美援朝,显然这个最危险,也最忙碌。
首先说,四野首长很给韩先楚面子,一下子提供了三个单位任他挑,这是多大的面子啊。不是所有人都能享受到这种待遇的。这是对百战将星韩先楚的充分尊重,是对功臣的特殊待遇。
如果韩先楚真的考虑了前两个,可以说后来的抗美援朝就没有他什么事了。
韩先楚会选择哪一个呢?出乎大家的意料,他选择了第三个,到最危险的第13兵团去。为什么?因为韩先楚是旋风司令,因为韩先楚是好战分子,因为韩先楚就是为了战争而生的战将。
他向往战场。韩先楚选择到第13兵团当副司令员,第13兵团司令部改成志愿军司令部,韩先楚就成为志愿军的副司令员。所以志愿军的三位副司令员,只有韩先楚是真正的志愿军。
1950年10月24日,就在志愿军打响出国第一枪的前一天,彭总宣布第十三兵团机关升级为志愿军领导机关,因此四野第十三兵团三位副司令都升级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司令,协助彭总统一领导入朝的志愿军作战事宜。
1955年,邓华、洪学智、韩先楚均被授予上将军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