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提到,华野的指挥核心“粟陈张”,并与东野的“林罗刘”相提并论,结果被广大网友批得体无完肤,纷纷指责我忽略陈毅和谭震林。
顺便在这说一下,我提到“粟陈张“的概念是在1948年陈毅调任中原军区和中原野战军第一副司令之后,虽然他仍然兼任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但是已经不参与华东野战军的具体的军事指挥决策。
其实陈毅早在1947年11月8日就离开了华野指挥机关,到中央汇报工作和参加会议,一直到1948年4月才短暂地返回华野驻地,而在次月中央就又将陈毅调任中原军区和中原野战军,所以其实可以说从1947年11月开始,陈毅、粟裕就分开行动了。
在整个解放战争的三年时间里,陈、粟在一起的时间大约只有12个月,其余24个月分开行动的,其间偶有短暂的会合,分开时间之比大约是2:1.
而谭老板则是早在1947年8月就与陈毅、粟裕分开行动,与许世友一起指挥华野东兵团三个纵队,负责山东内线作战,一直到1948年济南战役的时候,华野所有兵力大集中,粟、谭才又短暂的会合,后来又参与了淮海战役总前委,负责统筹整个淮海战场的全局。
如果提到华野的指挥核心或者说“三巨头”为陈、粟、谭那是在1947年11月之前的事,而后面的指挥核心则是(粟、陈、张),对外的电报多以粟、陈、张的名义发出,尤其是向中央军委建议将淮海战役发展为南线战略大决战的著名的“齐辰电”署名就是粟裕、张震二人。
而这一时期也恰恰是华野真正进行大兵团作战的时期,豫东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上海战役,因此粟陈张的指挥核心功不可没,但是粟陈张这一组合为何知道的人不多呢?
我想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其中这个“张”名气并没有那么大,诚然,张震好像是突然之间崛起,在此之前,华野九大纵队,名将如云,张震只是其中二纵的副司令。而且张震也非常年轻,1948年进入华野指挥核心担任华野副参谋长的时候才34岁,34岁就参与指挥了震惊世界的淮海战役,这确实很炸裂。1955年授衔的时候张震也只是被授予中将军衔在175位中将中也并不是很突出。
那么粟裕会什么会突然提拔年纪轻、资历浅的张震进入华野指挥核心协助他指挥大兵团作战呢?要知道陈士渠之外还有华野副参谋长刘先胜、参谋处长夏光等良将,张震到底有何过人之处?
先来说说张震提拔前后的背景。
1947年8月华野分为西线兵团和东线兵团,陈毅、粟裕指挥西线兵团进行外线作战,许世友、谭震林指挥东线兵团进行山东内线作战,而在兵力分配上,西线兵团有6个纵队外加特种兵纵队,东线兵团有三个纵队,后来又新组建了第13纵队,显然是外线作战为主,内线主要是起牵制国民党军的作用。
而张震所在的二纵则隶属于东线兵团,这更加增添了粟裕提拔张震的疑惑,他本来就是纵队副司令,而从此时开始二纵又不是率属于西线兵团,离粟裕可以说是更远了。
这样张震一直留在山东内线作战,一直到1948年2月,形势起了重大变化,外线内线作战状况均有好转,华野再次进行分兵,二纵南下,会合苏北、苏中的部队组成苏北兵团,进一步拓展外线战场。第7、9、13纵仍然继续留在山东组成山东兵团。
不出意外,张震很可能随二纵南下去苏北兵团工作,但是他却突然接到通知,立即到华东局接受新的任务。
原来此时中央军委为了进一步发展外线作战,决定组建东南野战军,由陈毅担任司令员兼政委,粟裕担任副司令员。
同时以华东野战军1、4、6纵队组成东南野战军第一兵团,以粟裕为司令员兼政委,叶飞为副司令员兼第一副政委,张震被任命为东南野战军第一兵团参谋长。 主席对此非常重视,还亲笔书写第一兵团领导干部名单。
1948年3月3日,张震到达濮阳华野司令部开始参加第一兵团的工作,在此期间张震参与了粟裕关于对于留在中原黄淮地区打大歼灭战的战略思想的形成过程,最终促使中央暂时搁置了跃进江南作战的计划。
中央军委决定第一兵团暂不渡江,东南野战军第一兵团的番号暂不使用,仍然称华野第一兵团,也就是在此时,陈毅被中央调往中原军区工作,粟裕任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兼代政委,原华野副参谋长刘先胜被调往苏北军区工作,由张震接任华野副参谋长。
此时华野参谋长陈士渠正在前线指挥华野第三兵团作战,不在司令部,实际上张震就担负起了华野参谋长的重任,成了粟裕的主要助手。
这便是张震进入华野指挥核心的过程,可以看出他实际上首先担任第一兵团参谋长还不是华野全军的参谋长,大概2个月之后他才升任华野副参谋长成为粟裕的主要助手协助他指挥大兵团作战,从纵队副司令到兵团参谋长再到华野副参谋长,一年之后又正式担任了华野参谋长,张震可谓是被火箭式提拔,而这都来源于粟裕的推荐,粟裕可以说是张震的伯乐。
前面文章介绍过张震的革命历程,他并不是科班出身,相对于黄埔一期出身的一野参谋长阎揆要,西北军官学校出身的二野参谋长李达,在苏联伏龙芝军事学校深造过的四野参谋长刘亚楼,张震缺乏系统的军事理论知识的学习。
虽然如此,张震却非常善于学习和总结,并且发表过一系列的军事战术理论文章,而这些恰恰弥补了粟裕军事指挥上的不足。
先让时间倒退到1947年7月,华野七月分兵后在南麻、临朐两战中遭受到了重大损失,谭老板批评粟裕战术指挥上非常粗糙,逼得粟裕主动向中央军委、华东局请求处分。
张震的二纵也参与了这两场战斗并且伤亡、减员达到6000多人,连二纵5师政委秦贤道都壮烈牺牲。
华野的失利,除了天气恶劣这一原因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国军采用了一种新型的碉堡构筑方式-子母堡,这种碉堡形式不仅构筑速度快,而且威力巨大。一个母堡搭配20-30个子堡,以交通壕相连,母堡中驻有一个班,子堡里面驻有2到3名士兵,大量伸展开的子堡能够迫使进攻部队在到达母堡前就展开兵力,从而丧失其进攻的突然性。子堡一触发,母堡就为其提供火力支援。这样敌军就用少量的兵力杀伤了大量华野士兵。
就在高层为战斗失利相互指责的时候,张震却对这两仗战役指挥组织上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总结,从分析敌军守备战术的特点,到阵地编成,工事构筑,守备方法以及反击方式等方面深刻检讨了未能打好的主要原因。并且在此基础上,组织部队深入研究组织部队攻坚战斗的战法,特别是对敌半永久性子母堡阵地的攻击方法,这使得二纵的攻坚能力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张震还发表一系列的文章,其中最有名的一篇叫做《改进我们的战术和指挥商榷-从打子母堡说起》,谈到对敌侦察,攻击子母堡的兵力使用,火力,爆破与突击的配合,夜间攻击对付敌照明弹的办法,步炮协同和指挥等问题,强调战术与教育相结合,他还让司令部专门编写了攻击子母堡的战术手册,发给连队。
正是这些文章加上张震对于此战的复盘让粟裕眼前一亮,他发现张震对于战役指挥、战术的研究都有自己独到的看法,再看看张震之前的表现,著作不断,比如抗战时期的《三个月来反顽斗争在军事上的初步总结与今后任务》《论宿东游击战争经验》《交通壕攻击》等文章,总结平原游击作战和反顽斗争的经验。张震一生发表著作200多篇,编成《张震军事文集》出版,当然这是后话。
可以看出张震不只是一员能打仗的猛将更是一员谋将,不仅具有丰富的战斗经验,也懂得很多军事理论,有全局观,肯钻研,善于总结,具备成为一名参谋长的素质。
这些对于战术和指挥细节的研究,也正好弥补了粟裕重战略而轻战术的缺陷,使得粟裕认为张震有能力成为自己的得力助手,并且也值得进一步培养。
其次就是张震调任第一兵团参谋长之后的表现,他3月3日到达濮阳就任一兵团参谋长,到5月接任华野副参谋长,这中间有2个月的时间。而这中间也发生了一件大事。
早在张震来之前,1948年1月22日,粟裕将他就如何打破中原战局僵持局面的战略构想及相应的建议报告中央军委和刘伯承、邓小平。
这便是著名的“子养电”,粟裕在这封电报提出了发展战略进攻,改变中原战局的战略构想,以及与此相应的关于作战和建军的重要建议,这是粟裕第一次对全国战局和全军建设提出建议。
粟裕主张依托根据地集中兵力打大歼灭战的思考,与中央军委一再强调不要后方的战略跃进和在中原地区打中小规模的仗的指示显然是不同的。
而粟裕仅仅是个一支野战部队的副司令,资历浅,人微言轻,现在要推翻中央的既定战略方针,影响全国战局,这需要莫大的勇气,肯定不是那么容易的,果然中央领导人看到粟裕的电报后并没有改变原来的想法,还是做出了分兵渡江南进的计划。
但是粟裕并未停止他的探索和研究,他还在思考到底是分兵渡江作战有利还是集中兵力在中原作战有利?
又经过几个月的思考,粟裕还和张震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得到了张震的坚定支持,张震鼓励他继续向中央军委建议,并且愿意联名发电,只是后来粟裕认为还是由他自己发电报才比较合适,以免给中央造成压力,张震才作罢。
5月4日,张震终于得到消息,中央采纳了粟裕的建议,此时粟裕还在中央未回,张震立即传达了中央指示,指导和督促军队做好在中原打歼灭战的准备工作,他召集各纵队参谋长,着重做好打子母堡和城市攻坚战术的训练,并且在濮阳城内进行了实战演练。
在战略转变的关键时刻,张震坚定不移的支持粟裕,配合他做好各项工作,这也给粟裕留下了好的印象,因此担任华野副参谋长,留在粟裕身边,参赞军机,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第三个,粟裕心里所想的一直是集中兵力打大歼灭战,但是却遇到了子母堡这种敌军新型战法,让华野吃了不少苦头,因此战术上亟待加强,让部队熟悉如何破解子母堡以及攻打敌人防守坚固的大城镇、村落。
而张震毫无疑问是这方面的专家,这正是粟裕所需要的,果不其然,淮海战役中打黄百韬、打黄维都碰到了打敌人设防坚固据点的问题,华野及时采用了新的战术,终于成功消灭黄百韬、黄维兵团。对于华野战术上的精进,张震可以说是功不可没。
第四个,张震非常年轻,他是作为东南野战军第一兵团参谋长的人选被调到粟裕身边的,是准备要渡江南进的。
而一旦东南野战军开始行动,需要深入敌后进行宽大机动作战,无疑会遭到敌人的重兵围堵,第一兵团三个纵队加上地方干部近十万人在敌战区转战几个省,行程几千里甚至上万里,在无后方条件下连续作战,这个压力可想而知,粟裕预计将有五六万人的减员。
原华野副参谋长刘先胜1901年出生,比粟裕还大6岁,更是比张震还大13岁,此时也已经47岁了,年纪大了在如此高压下作战可能身体难以承受,年轻的张震此时才34岁,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身体也好,后来他活到了101岁高龄,年近80仍然耳聪目明,还担任了中央军委副主席,当然这也是后话。
华野的仗越打越大,对指挥员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淮海战役的时候粟裕连续七天七夜没睡觉,竟然晕倒在司令部,所以说年轻身体好的张震更适合待在粟裕身边承担越来越繁重的参谋工作。
张震果然没有辜负粟裕的期望,每次大战都与粟裕完美配合,几十年后他还担任了中央军委副主席,成就还超过了老领导粟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