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牟尼六年苦修即将得道,为何突然中断苦行,以羊乳油粥洗澡?
世事有故事
2024-12-03 15:20北京
声明:本文资料源自网络,旨在为读者朋友们修身养性有所裨益,并非宣扬封建迷信,请理性判断。
释迦牟尼佛作为迦毗罗国的太子出生时,父亲净饭王召来仙人为他看相。
仙人道:"太子福慧双全,相好庄严。世间仅有佛陀与转轮圣王具备三十二相,而太子的相好更近佛陀。只是老朽已届暮年,待太子成佛说法时,恐怕已经与世长辞,无缘得见佛陀金身,聆听妙法,实在是个人的业障啊!"
净饭王听后,心中五味杂陈。他暗自发誓要让太子继承王位,于是精心布置了人间最诱惑的色、声、香、味、触五尘欲境,试图用五欲之乐来牵绊太子的心。然而,历经多生累劫修行的太子,早已超脱凡尘。面对这些欲望的诱惑,他始终保持着如莲般的清净无染。
后来太子放弃皇宫中的荣华富贵出家修行,在冰天雪地的雪山之巅苦行六年,却在即将得道成佛的前夕突然中止修行,接受牧羊女的供养,跑去河中用羊乳粥麋沐浴。
太子身边的人都失望不已,纷纷离太子而去。释迦牟尼果真就这样放弃了修道么?这个看似的举动背后,究竟藏着怎样的隐情?这个选择,又将把他引向何方?
这一切,都将在接下来释迦牟尼的觉悟之旅中揭晓...
释迦牟尼离开皇宫前曾回顾巍峨的宫城,发誓说:“除非找到解脱生死的究竟之道,除非能带领天下众生走出苦海,我决不踏入这城门一步!”
雪山脚下,释迦牟尼毅然拔出随身佩刀,割断了束缚自己的最后一根丝线——那一头象征王族身份的青丝。
"愿以此断发,断尽众生烦恼!"他的声音响彻云霄。据说,就在他将发掷向空中的那一刻,三十三天的帝释天王亲自接住了这束凡尘中最珍贵的供品,在忉利天宫建塔供奉,这便是后来闻名天界的"发塔"。
进山途中,释迦牟尼遇到了一个身披袈裟的猎人——猎人之所以穿着袈裟,是因为山中动物见到这件象征慈悲的法衣就会认为他一定是出家人,从而降低警惕。释迦牟尼怜悯众生,他毫不犹豫地用自己价值连城的王服换来了这件粗布袈裟。
当他披上这件饱含因果的袈裟时,仿佛冥冥之中自有天意——昔日的王子瞬间化身为一位威仪具足的修行者。
释迦牟尼五年内四处寻师访道,却始终未能触及生命的终极真相。最终,他选择了泥连河西岸的一片苦行林,他在这里放下了一切,开始了前所未有的苦行。
佛经记载:"五载参访,六年苦行,雀巢筑顶,芦茅穿膝",日复一日,释迦牟尼以一粒麻、一粒麦维系生命,却以禅定的喜悦滋养心灵。他的身体仿佛成了这片林地的一部分——麻雀在他头顶筑巢,不惊不扰;芦茅和树藤缠绕他的双膝,如同大地的臂膀在拥抱他。
马夫带着释迦牟尼的衣物和嘱托回到王宫,将太子的决心转告给净饭王和耶输陀罗。
"仙人说的果然应验了。"净饭王喃喃自语,眼中闪烁着不甘的泪光。作为一个父亲,他无法轻易接受儿子的选择。一个决定在他心中迅速成形——他召来了王族中德高望重的五位大臣:憍陈如、阿鞞、跋堤、十力迦叶和摩诃男。
"去把太子找回来,"国王的声音里带着不容置疑的命令,"若寻不到太子,你们也不必回来见我。"
五位大臣领命而去,踏遍山川,跨越雪岭。他们终于在跋迦仙人的苦行林中寻得太子的踪迹。然而,面对他们的劝说,太子只是平静地重申了自己的誓言:"若不证得无上菩提,度尽天下苦难众生,我决不重返故土。"
五位大臣陷入两难:既无法说服太子回宫,又不能无功而返。最终,他们只好追随太子一同求道。
六年苦修时光缓慢流逝,释迦牟尼的身体几近枯槁,但已获得了超凡的神通。他清晰地感知到,觉悟的时刻即将来临。
但,就在此时,释迦牟尼从深定中起身。他步履轻缓地走向尼连河,让清澈的河水冲刷着六年来饱经风霜的身躯。两位牧女——难陀和波罗,恭敬地献上香甜的乳麋粥。太子欣然接受了这份供养,让干枯的身体重获滋养。
那五位从王宫追随而来的大臣,眼见太子放弃苦行,接受饮食,顿时心生失望。
"太子怕是已经退失道心了。"他们私下议论着,眼中满是失望。
五人在愤怒与失望中决定:"从今以后,谁也不要再理会这个放弃修行的逃亡太子!"说完,他们义愤填膺地转身离去,直奔波罗奈国的鹿野苑。
将牧女的羊乳粥灌于身上沐浴的释迦牟尼在此时睁开了眼,他刻意中断长达六年的苦行,做出如此奢靡的行径,都是因为一个理由: